等边浅蛤大规格苗种围塘培育技术研究

2014-03-13 01:55袁久尧徐志进吴一挺
关键词:底质泥沙苗种

袁久尧,徐志进,吴一挺

(舟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舟山 316000)

等边浅蛤大规格苗种围塘培育技术研究

袁久尧,徐志进,吴一挺

(舟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舟山 316000)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利用露天海水围塘进行等边浅蛤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粉砂与土含量占77.0%的泥沙底质由于水流交换不畅会导致等边浅蛤幼苗死亡,而平均壳长1.139 cm以上的等边浅蛤却能在这种底质中生存并快速生长。围塘中的等边浅蛤生长速度快于自然海区,在壳长1.139 cm之前,等边浅蛤以壳长增长为主导,此后转为以体重增长为主导,其壳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

等边浅蛤;沙质底;泥沙质底;暂养

等边浅蛤Gomphina veneriformis(Lamarck)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浅蛤属Gomphina软体动物,为西太平洋沿岸特有种,我国四个海区均有分布。在自然海区,该蛤埋栖于中低潮间带的沙滩中,其贝壳花纹华丽、色泽光鲜,且肉味鲜美、口感怡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以致被人们过度采集,海区资源量稀缺,市场上物稀价高。近年来,该蛤在舟山一些小岛上的销售价格时常达到100~200元/kg。

目前,国内有关等边浅蛤的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生态习性[2-4]、繁殖生理[5]、人工育苗[6]等方面,但未见有关人工养殖方面的报道。为此,笔者于2013年7月30日至2014年6月16日在浙江普陀兴海养殖优质种苗选育研究所基地,开展了露天海水围塘培育等边浅蛤大规格苗种试验,分别在沙质底、泥沙质底培育出平均壳长1.717 cm的大规格苗种2 258 kg、平均壳长1.80 cm的大规格苗种138 kg,为该蛤在海水围塘进行养殖推广积累技术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池长74 m、宽45 m、深1.4 m,面积3 300 m2,呈东、西走向。在池的东区人工铺沙10 cm厚,铺沙面积占总面积的4/5,剩余的1/5西区为自然泥沙底。人工铺沙区与自然泥沙底区之间砌一道25 cm高的砖坎用以挡沙,试验阶段该砖坎常年在水面以下,故东、西两区水体相通。在试验池底部,从东到西每隔4 m铺设一条底部增氧管。

依次用9目、32目、60目、250目筛绢洗滤的方法,对人工沙质底和自然泥沙质底进行粒级分析,其中人工沙质底粒级以中、细砂为主,占81.3%;自然泥沙质底粒级以粉砂与土为主,占77.0%(表1)。

表1 人工沙质底与自然泥沙质底粒级表[7]Tab.1 Sandy bottom and natural sediment bottom grade

试验用的等边浅蛤苗种来源于嵊泗县枸杞养殖海域用筛绢网袋吊养的人工苗,有两种规格,一种是2012年6月底吊养的幼贝,平均壳长为0.51 cm,另一种是2013年7月初吊养的稚贝,平均壳长0.12 cm。

1.2 方法

2013年7月30日,引入稚贝200万粒、幼贝0.3万粒,采用泡沫塑料箱加冰袋的方法运输,运输用时7 h。当天傍晚放养,其中200万粒稚贝撒播于人工铺沙区,0.3万粒幼贝撒播于自然泥沙底区,放养时水深1.0 m。

2013年10月17日,当人工铺沙区贝苗量接近100 g/m2时,开始开启底增氧设备,增氧时间为每天中午至翌日黎明。

2013年12月6日,从人工铺沙区随机移养10.25万粒平均壳长1.139 cm的苗种至自然泥沙质底区。

整个试验过程中,根据试验池水色不定期进行施肥培饵、换水,换水后水深保持1.2 m以上。定期测定环境因子、壳长与体重。

所有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软件作图。

2 结果

2.1 沙质底区生长情况

试验从2013年7月30日开始,到2014年6月16日结束,共计321 d,等边浅蛤平均壳长从0.12 cm增长到1.717 cm,增长13.31倍;平均体重从0.5 mg增长到1.37 g,增长2 740倍;收获大规格苗种2 258 kg,成活率73.5%(图1)。其生活个体主要埋栖在沙表面以下1~4 cm。

2.2 泥沙质底区生长情况

2013年7月30日放养的平均壳长为0.51 cm的0.3万粒幼贝,至2013年8月27日全部死亡。

图1 沙质底区等边浅蛤生长情况Fig.1 The growth of G.veneriformis in sandy bottom area

2013年12月6日从沙质底区移养的10.25万粒平均壳长1.139 cm苗种,培育至2014年6月16日,培育天数192 d,平均壳长增长到1.80 cm,增长57.9%;平均体重从0.446 g增长到1.43 g,增长220.63%;收获大规格苗种138 kg,成活率93.8%(图2)。其生活个体主要生活在2.0 cm以浅的泥沙底质表层。

图2 泥沙质底区等边浅蛤生长情况Fig.2 The growth of G.veneriformis in natural sediment bottom area

2.3 壳长、体重分别主导前、后期生长

在母语磨蚀研究中,除了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外,学者们还探讨了影响母语磨蚀的各种因素。其中,已经明确的可能影响母语磨蚀的因素包括受蚀年龄、使用母语的频率和动机或情感等。

在整个试验期,壳长日均增长量为1.514×10-2~12.545×10-2mm,体重日均增长量为0.804~7.176 mg。在平均壳长1.139 cm之前,壳长与体重的日均增长量比值为1×10-2~12.267×10-2mm:1,前者平均为7.899×10-2mm/d,后者平均为3.453 mg/d;在此之后,壳长与体重的日均增长量比值为0.563×10-2~1×10-2,前者平均为3.260×10-2mm/d,后者平均为5.063 mg/d。即在等边浅蛤的稚、幼贝期,以壳长增长为主导;而在平均壳长1.139 cm以后,则转为以体重增长为主导(图3)。

图3 壳长、体重日均增长量Fig.3 The average daily growth of shell length and weight

2.4 壳长与体重关系

对试验各阶段测得的341组等边浅蛤壳长与体重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得到两者的幂函数关系:W=0.218×L2.970,R2=0.995,如图4。此回归曲线与尤仲杰等[9]的曲线较为拟合,而与王铁杆等[10]所描述的曲线有较大差异。

图4 等边浅蛤壳长与体重回归曲线(W=0.218×L2.970)Fig.4 The regression curve of shell length and weight

3 讨论

3.1 等边浅蛤对底质有一定的适应性

在自然海区,等边浅蛤营沙滩埋栖生活。所以,我们通常认为以中、细砂为主的底质有利于等边浅蛤钻沙和呼吸,而含泥量过多的底质会引起等边浅蛤埋栖困难和呼吸不畅,从而导致死亡。在本试验中,粉砂与泥土含量占77.0%自然泥沙底区确实由于水流交换阻碍的原因,使得2013年7月30日撒播其中的平均壳长0.51 cm的0.3万粒等边浅蛤幼贝在28 d以内全部死亡。但随着试验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发现,2013年12月16日重新撒播其中的平均壳长1.139 cm的等边浅蛤却能适应这种底质,在跨冬季的192 d时间里,保持了93.8%的成活率。并且,其埋栖深度要浅于沙质底中生活的个体,这应是等边浅蛤对于泥沙质底水流交换不畅的适应性选择。因此笔者认为,等边浅蛤通过暂养以后,其大规格苗种应该可以在普通泥沙底质的海水围塘中养成商品规格。这一点与叶鹏等[8]认为等边浅蛤只适合于增殖的观点不同。

3.2 泥沙质底与沙质底中生长速度比较

2013年12月6日,人工铺沙区等边浅蛤平均壳长为1.139 cm,平均体重为0.446 g,成活率为79.3%,存塘量为158.5万粒。当天随机移养10.25万粒至自然泥沙底质区,移养密度为154粒/m3,人工铺沙区留养密度为556粒/m3。对此后至试验结束的192 d里3次测得的两个区域的等边浅蛤平均壳长和平均体重数据进行比较,泥沙质底对于沙质底的平均壳长t值为0.114(P=0.913),平均体重t值为0.042(P=0.968)。如果撇开培育密度这一因素的影响,则显示出等边浅蛤适应泥沙底质以后,其在泥沙底质中的生长速度要略快于沙质底。

3.3 海水池塘与自然海区中生长速度比较

根据尤仲杰等[9]研究,在自然海区中,小于18月龄的等边浅蛤平均壳长为1.827 cm。而本试验时间跨度为10.5个月,加上苗种人工繁育与海区暂养时间约2.5个月,试验结束时等边浅蛤约为13月龄,沙底区和泥沙底区的平均壳长分别为1.717 cm和1.800 cm。说明等边浅蛤在海水池塘中的生长速度要快于自然海区。

[1]张永普,张炯明,方 军,等.温州沿海3种双壳类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水产科学,2010,29(1):7-10.

[2]王一农,尤仲杰,陈清建.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J].东海海洋,1990,8(1):67-72.

[3]尤仲杰,王一农,颜正荣,等.等边浅蛤Gomphina veneriformis生态习性的观察[J].东海海洋,1992,10(3):70-76.

[4]徐利生,孙慧君,吴国文,等.海南岛澄迈角沙滩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态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92,11(1):15-21.

[5]尤仲杰,王一农,叶雄会,等.等边浅蛤Gomphina veneriformis的繁殖周期[J].台湾海峡,1991,10(4):356-363.

[6]张炯明,肖国强,柴雪良,等.等边浅蛤人工育苗试验初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286-290.

[7]地质矿产部沈阳综合岩矿测试中心.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8]叶 鹏,蔡厚才,庄定根,等.南麂海区野生贝类增养殖种类初步筛选[J].渔业现代化,2006(4):26-28.

[9]尤仲杰,王一农,颜正荣,等.等边浅蛤Gomphina veneriformis的群体组成与生长[J].台湾海峡,1991,10(1):52-58.

[10]王铁杆,倪小英,邓赛舟,等.等边浅蛤数量性状参数的相关分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5):37-40.

Studies on Techniques of Pond-Cultivation of Large Size Gomphina veneriformis

YUAN Jiu-yao,XU Zhi-jin,WU Yi-ting
(Zhoushan Aquatic Technology Extending Station,Zhoushan 316000,China)

On July 30,2013-June 16,2014,Gomphina veneriformis seedlings temporary aquaculture was tested in mariculture pond.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pond which silt and clay content of the sediment bottom was 77%causes G.veneriformis seedlings death due to poor water exchange,while G.veneriformis seedlings which average shell length is more than 1.14 cm can adapt to the bottom;G.veneriformis seedlings in the mariculture pond grow faster than natural sea area,in the young shellfish and larvae stage,G.veneriformis wa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hell length growth;Then,as G.veneriformis grow up,G.veneriformis was gradually given priority to with weight gain,and moreover,the shell length and weight was a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Gomphina veneriformis;sandy bottom;natural sediment bottom;temporary aquaculture

S968.31+7

A

1008-830X(2014)04-0368-03

2014-03-20

浙江省水产种子种苗项目(浙海渔计[2013]82号)

袁久尧(1961-),男,浙江普陀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

猜你喜欢
底质泥沙苗种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泥沙做的父亲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用于海底目标识别与底质分类的多波束水体波形预处理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草鱼价格上涨,饲料、苗种、养殖、流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草鱼要雄起了吗?
土壤团聚体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
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技术要点
开放,活化英语资源应有“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