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审判之路

2014-03-13 04:55/郭
浙江人大 2014年8期
关键词:审判制度陪审团公正

/郭 建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看到这样的标题,自然就会想这本书大概会告诉读者,什么是公正,为什么审判中往往不能实现公正。

可是翻开书读一下,就会发现实际上这个书名有点误导。这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就是“审判:从苏格拉底到辛普森的历史”,也就是讲西方历史上刑事审判中定罪量刑有误、引发巨大争议,从而被认为没有实现公正的著名案例。翻译为“西方冤案史话”或许更恰当一点。

作者并非是一位法理学或法律史的专业研究者,而是一位律师。从案件入手来谈论法律,可以说是律师的职业使然,因此作者在本书中评述了西方刑事审判历史上大量的、没有实现公正判决的案例。

全书可以分成三大部分:首先是关于审判方式的回顾与比较,从神明裁判到欧洲大陆国家的纠问式审判,以及别具一格的英国陪审团审判。其次是列举一些今天看来具有荒唐性质的刑事审判事例,对巫术的审判,对动物、尸体、物品的审判,“莫斯科审判秀”。最后是对战争罪犯的审判和一些20世纪以来英美著名案例的刑事审判的评述。

在第一部分有关审判方式的回顾比较中,作为英国律师,作者当然赞美英国创造的陪审团审判制度,认为无论是防止武断专横的司法迫害,还是防止因为法官个人的爱憎好恶导致的冤案,陪审团审判都比法官纠问式的审判更能接近于公正。尤其是陪审团审判可能体现出社会普遍的看法和需求,即便并不符合绝对的“公正”,但往往却更能体现社会政策的走向,使得判决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作为走极端的“荒唐”刑事判例,占有本书很大的篇幅。作者的主要分析点在于:无论看上去多么荒唐,但是这些审判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压力迫使这些案件得以成立、交付审判;这些案件的审判也往往释放了社会内部矛盾的紧张性。

人类审判的历史扑朔迷离,耐人寻味。尤其是刑事审判,它展示了司法最生动、最熟悉的面孔,体现了人类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司法制度的本质。

那么到了崇尚科学、法学昌明的20世纪,是否审判就能够倚仗科学的手段、法理的逻辑来实现审判的真正公正?作者在第三部分里给这种想法大泼冷水。他从“二战”以后最著名的纽伦堡审判入手,给人们描述了这样的审判依据的法理基础是多么的薄弱。再加上辛普森等案件的剖析,作者认为就是有一定优越性的陪审团审判制度,也往往会被牵扯到一些细枝末节的争辩与混淆,最后的判决结果仍然是捉摸不定的。

对于想要了解西方刑事审判制度发展过程的读者,这本书并不具备教科书式的完整性以及精确性。可是要了解西方刑事审判的一些固有缺陷以及奇闻轶事,这本书就是首选。作者从西方主要国家浩如烟海般的涉及法律史的书籍中,摘录并分析了大量的刑事案例,有荒唐的、有血腥的、有幼稚的,真正是应有尽有,能够给读者以西方刑事审判的直观和具体的印象。

和一般法律史学者不一样的是,作者并没有试图从中分析出一些共同的、导致不公正判决形成的因素,或是发现刑事审判发展的规律,他似乎只是满足于感叹刑事审判自古至今都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往往都是被动地适应统治者的政策、社会稳定的需要,至于如何来防止这些影响的发生,作者并不打算做出明确的结论。

尽管人类审判制度仍然不理想,而且反复无常——没有效率,违反直觉,昂贵——卡德里最后还是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在最后的结语中,作者带着一种黑色幽默的语调宣称:“在裁决犯罪的问题上,很难有比现代刑事审判更没有效率的方法了。”他认为:“刑事审判其实展现了人类尊严的含义,显示一种文明尊敬地对待最卑劣的敌人——假定他们是无罪的,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对抗,给予他们辩护人为其辩护。”

猜你喜欢
审判制度陪审团公正
迟到的公正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公正赔偿
关于建立“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构想
论我国现行法律对孔子“礼”的继承与发展
大陪审团迷思
俄罗斯陪审团制度:观察与展望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我国封建军事刑事审判制度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