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启勇
一位摄影记者的派出所日记
●徐启勇
2014年新年伊始,有一组照片在各大网络被热捧,名字叫作《派出所蹲点日记》,记录了重庆一派出所民警们2013年的工作与生活:一对小夫妻因为吵架一气之下把刚出生的孩子送人,但马上就后悔了,民警们要帮着找孩子;警车半夜在路上趴窝了,他们无奈地等待着;午夜12点,值班民警在派出所角落里大口大口吃泡面……不少人看过之后感慨:“原来民警的生活是这样的呀,看来从前还真是误会不少呢。”这些照片出自一个重庆摄影记者之手,他叫杨帆。
2005年,杨帆到《重庆晚报》实习,成了一名摄影记者。因为不是摄影专业出身,也没有相关经验,有人看到他拍的照片后,说了句:“这人拍得也太差了。”这让杨帆觉得很不痛快,从此就跟摄影这行死磕上了。2007年,他拍摄的《逆流而上》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图片和英国路透社年度图片。
2013年,这个挎着相机的小记者为了了解基层民警的生活,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渝碚路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6个组,每组六七个民警。由于地处核心商业圈,辖区居民数十万,再加上8万多的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的接警量能达到80余起。一开始,民警们都不爱搭理杨帆,所里还为此专门开过会,让大家“小心点儿”,“工作就够忙的了,还来个‘潜伏’的记者凑热闹。”
只要工作允许,杨帆一大早就会去派出所待着,有时晚上12点走,有时凌晨三四点走。有人因为纠纷闹到了派出所,民警太忙顾不过来,他就主动过去给调解:“阿姨,你别急,先说说是怎么回事……”还有的时候,老人走失了、小狗不见了,他就在微博上转发寻人找物的启事。渐渐地,民警们开始接纳杨帆。从前是他跟着人家后边,屁颠屁颠地问:“去哪儿出警?带上我呗。”现在,大家一出警,就招呼他一起走。“有时候叫我的人太多,我都不知道跟哪组走合适。”
派出所民警每天都干些什么?杨帆曾和许多人一样,以为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处理案件、打击各种犯罪。而当他深入其中时,才发现,他们的工作很繁琐、也很忙碌。“小到争吵,大到命案,他们什么都得管。”杨帆告诉记者。
2013年6月的一天,晚上9点多,有人报案说发生了纠纷,两个民警和杨帆就过去了。一进院子,地上躺了两个人,被砍伤了。砍人的男子正端坐在屋子里,斧子就放在门边,旁边还有一摊血。原来,房东和租户男子就租房问题发生了矛盾,一时谈不拢,房东就以停电为威胁。没想到,租户一气之下抄起斧子,把人给砍了。杨帆没见过这个阵势,顿时紧张起来。20分钟里,民警不停地劝那个男子。民警是怎么劝的,杨帆已经不太记得了,最终,男子自愿戴上了手铐。
还有一次,两个女孩儿因为钱包丢了来报案。说着说着,女孩儿哭了起来:“这可好,家也回不去了。”民警小万一听,边问边摸钱包:“你家在哪儿?要多少钱?”女孩儿谢绝了他的好意,登记完出了派出所。不一会儿,其中一个女孩儿又回来了,想让小万给留个微信号码。原来她们是要去相亲的,结果阴差阳错认识了小万,觉得他热心又一表人才,就想和他交朋友。可小万已经结婚,只能再三拒绝。
“民警,我们家里小孩儿叛逆,不好管,怎么办?”一天,一位父亲牵着自己读初中的女儿到了派出所。民警耐心地了解情况,开导女孩儿。几个小时过去了,父女俩开心地走出派出所。那一刻,杨帆被感动了,“这哪是民警的工作呀,他还那么用心去做。”
杨帆说,有一张照片是他最难忘的:深夜,一位民警走在地下通道,是个背影。“当时,他刚处理完一起纠纷,正回所里继续值班。那会儿他心里正在纠结呢,第二天早晨9点换班,可他答应了7点送孩子上学,他不知道该如何请假。”
杨帆说:“我当公安口的记者8年了,也曾看到过一些民警的出格行为,但凭良心说,大多数民警是很负责的。我拍的这个派出所里,有人被精神病人划伤了手,还得自己买药;也有人被酒后闹事的人打伤了腿,现在还拄着拐杖。”看着民警们在救助完群众后默默离开,杨帆真的很感动,所以他一直坚持记录。他想通过这些照片,让大家真正了解民警这个群体。
每一张拍好的照片,杨帆都会详细注解:时间,具体到分;发生了什么事;他自己的一些感触。在一张照片下,他这样写道:他们和你我一样,有心酸,有欢乐,但穿上警服,他们就要尽可能地忘掉自己,与琐碎甚至是不期而至的危险为伍。
(摘自《环球人物》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