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兵器铁连枷浅析

2014-03-12 03:10贾鸿源邓宁
武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马军

贾鸿源 邓宁

摘要:宋代的马上铁连枷与铁桔等钝器的功能具有一致性,在冲击敌阵、破兵甲等方面效果显著。战阵--的整体配合是铁连枷功能施展的前提。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考察,铁连枷等短兵类兵器直接受到军事技术进步的冲击,而其重要性也须结合战例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天盛律令》 马军 铁连枷 铁棓 甲兵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16—03

北宋与西夏作战中,出现了一种新式兵器铁连枷,对此,学者们多认为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汉地发源、少数民族吸收改进,至宋代再传回汉地的互动过程。恕于资料所限,其中原委仍待细考。目前学界对于武器连枷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章舜娇先生《击节连枷一双节棍渊源考》一文,以史料为依据,对连枷棍的历史渊源考证精详;马明达先生《说剑丛稿》亦辟专章论述连枷棍之历史演进,并注重以域外文献复原连枷作为武器之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学者对于铁连枷的分析,多将其置于连枷、铁链夹棒、梢子棍、双节棍这一古今演进谱系中,而对铁连枷本身的分析似稍显薄弱。今仅试从相关文献记载出发,专门对宋代铁连枷进行分析解读,进而尝试对其性质进行判定,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1 铁连枷功能定位

1.1 战术背景

我国古代军事作战中的兵器配置,十分讲求效能与优化,《司马法》“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作为常规武器的“五兵”尚须互相配合使用,那么作为连枷等种类较为特殊的兵器,使用时更应做好辅助措施,从而发挥其最佳效能。

铁连枷于宋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知并州杨偕遣曲阳主簿杨拯献龙虎八阵图及所制神楯、劈阵刀、手刀、铁连枷、铁简”,又同年韩琦奏请对军士进行器械操练考核,将“马上铁鞭、铁简、棍子、双剑、大斧、连枷”的考核办法归为一类,器械“每两条共重十斤”,这是达到及格标准的重量,则每根连枷当时重五斤。又庆历四年曾公亮等编成《武经总要》中,记载有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

铁连枷用于作战的著名战例有狄青破侬智高之役。侬氏割据岭南,威胁广州,宋仁宗皇祜五年,枢密副使狄青当时正“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奏请“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南下讨伐。双方对战归仁铺,侬氏一方列为三阵,皆执大盾、标枪,狄青以蕃落骑兵冲击敌阵,军士们又于马上以铁连枷杀敌,此战大胜。马明达先生认为此战执铁连枷的应该是蕃落骑兵,可谓见识独到,但这支骑兵并不是“西北少数民族骑兵”。按宋兵制,“陕西沿边廂兵有马者”称为蕃落,而廂军乃是“诸州之镇兵”,为汉民而非少数民族,庆历中,延州设有蕃落四处,前已述及狄青出征前恰治延州,故其奏请乃是欲用其旧部以利于调遣。除延州外,自皇祜四年起,狄青还奏请调拨鄜州、环庆、泾原路的蕃落与广锐军有作战经验者各五千人前去广南。《宋史》地理志陕西路乃“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而蕃落兵多来自这些地域,故此民俗熏陶下的蕃落兵皆精于马术,战斗力极强。

关于为何调拨骑兵南下,有几种说法。狄青看到侬氏军卒擅长攀登涉险、优于宋军步兵的特点,所以请求改马军为主力。枢密使高若讷力挺狄青,且亦注意到蕃落“善射,耐艰苦,上下山如平地,当瘴未发时,疾驰破之,必胜之道也。”而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张方平力阻朝廷于南方使用马军,并分析狄青当年的战场环境“适近山坡,地势广平,所以可以使用骑兵。

下面再观察此战的兵器配备情况。史籍多言狄青以铁连枷破敌,以至于这种兵器似乎极为神奇。其实过之。当时参与作战的另外两名副将余靖、孙沔亦为军中翘楚。孙沔其人“宏达有方略”,三知庆州,边人咸服其能,其战前亦“数请骑兵,又令军中制长刀巨斧”,侬氏军卒以大盾结合标枪,“置阵甚坚,矢石不可动,竟赖刀斧杂短兵搏战,阵乃破。”这一记载极为关键,也是正确评价铁连枷的主要参照,即作为短兵之一的马上铁连枷可用于破兵甲。言及此处,视角不妨先由广南回归塞北。

北宋与西夏连年交战,西夏军以马军见长,每战“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且装甲优良,“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此即著名的“铁鹞子”。

庆历元年并州杨偕发明龙虎八阵图阵法,“外环以车,内比以楯”,以战车结合神楣稳固阵势以应对蕃骑冲击,大楣既可挡箭,又于其上刻画猛兽惊吓敌方马匹,“远则射,近则击以刀盾”,趁对方骑兵冲阵不成、阵势散乱之际,“然后以骁骑夹击,无不胜者。”故此阵可谓一完整立体攻防系统。后来宋将王吉于兔毛川使用该阵对阵西夏“铁鹞子”,“弓弩不可以施放,乃以劈阵刀披其甲,豁马膁”,大败西夏军。可知杨偕当时所进诸物,皆为龙虎八阵图之构成要素,铁连枷、铁简、劈阵刀等应皆为宋军骑兵配置的用于反冲锋、应对敌方马军重甲之兵器。

再将兔毛川、归仁铺之战结合分析,可见两者所选战术法则是一致的。之所以使用马军,乃在于以之冲阵,为步兵深入扫清障碍;而使用铁连枷、长刀巨斧,皆因敌方马、步军装甲或者藤牌性能优良之缘故。此二者相辅相成。

1.2 铁连枷与铁桔

仍需注意的是,应对装甲的兵器中,铁连枷、铁简、铁连槌等皆为钝器,与劈阵刀有所差别。铁连枷外观以铁链连接长短二棒,故其功能应源自于桔或者铁桔。桔,据《玉篇》也有“连枷”这一意项;又《太平御览》卷337所引《卫公兵法·守城篇》“连棒,如打禾连枷状”,可见铁连枷与桔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桔是最普通的攻击、自卫武器,其用于作战亦历时悠久,《太平御览》所引《六韬》“方胥铁桔重十二斤,柄长五尺,千二百枚,一名天棒。”可见早在三代时期桔已经大规模配备军队。

桔可以作为冲锋工具。《魏书》尔朱荣以精骑七千大败葛荣,此战尔朱荣“以人马逼战,刀不如棒,密勒军士马上各赍神棒一枚,置于马侧”,战时“不听斩级,以棒棒之而已,虑费腾逐也”,以棒代刀、禁止斩首邀功,旨在快速冲垮敌阵、避免纠斗而延误战机。《新唐书》李嗣业“常为先锋,以巨桔笞斗,贼值,类崩溃。”北宋真宗咸平六年莫州部署石普“献御北戎图,掘坑设险以陷敌马。又上战具,锸锋巨桔,名品非一,亦有普尝用击贼得胜者云。”又《宋史·张威传》张氏时人号称其为“张鹘眼”,“每战不操它兵,有木桔号‘紫大虫,圜而不刃,长不六尺,挥之掠阵,敌皆靡。”西夏军队中凡正军皆有马匹,团练使以上配备旗、鼓、枪、剑、棍桔等物;宋朝方面如上文韩琦所奏,也对军士的马上连枷、棍子、铁简技艺进行考试。endprint

桔也可作为克制盾牌、破兵甲的重要兵械。清顺治十七年郑成功进兵广东,“兵以刀牌相继进,一人鸣鼓以号之。鼓震,则疏立;马军至,急绕袭之:是以辄胜。”清将张应元“以铁桔击之,乃旋师。”清军采用马军与铁桔相配合的策略反败为胜,这与狄武襄、孙沔等用长刀巨斧、铁连枷等短兵破侬智高藤牌的战术原理应是一致的。

由此可知,铁桔与铁连枷虽非一物,但都是扫清敌方装甲、盾牌等防护器具的重要兵器。相比之下,马上铁连枷外裹铁皮,硬度明显提高,甚至可以击断对方之刀剑,据清人吴伟业《梁宫保壮猷记》,顺治十七年清军与郑成功交战,清军配备“中施钩锁”的“夹连棒”、枣杖、杨盾等,来抵挡郑成功军队的长刀,使得郑氏一方的军刀“连碎于棒”。而铁连枷“马上用之”,自上击下,具备高度优势;高速挥舞、抽打的铁链夹棒,其前端短棒的扫击力度、范围都要优于一般的棍棒。《武经总要》中所绘铁链夹棒,前端短棒可以明显看出呈长棱状结构,应是以铁为之。马明达先生为我们展示的朝鲜李朝马上鞭棍,前端短棍上“铁乳矗矗,其增强击打力的初衷亦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相比,《宋史》杨偕传记杨氏所进诸物中有铁连槌,而无铁连枷。铁连缒多见诸北宋周边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如金人畋猎时以之击狐兔;辽代不仅持之游猎,而且还将其作为国家的春捺钵制度中的御前仪仗兵器,侍卫们身穿墨绿衣装,每人配备连缒一柄。铁连枷与铁连槌虽外形不同,但同属马上短兵类,结构相近,都具备自上而下敲击的功能。

综而观之,马军使用的铁连枷性能优良,但不应局限于文献记载而将其功能夸大。仁宗时杨偕进奉铁连枷与铁简,真宗时石普进巨桔,这些钝器被大量使用,其背景为铠甲、盾牌等军用防护器具技术改进,非传统的箭矢之力所及。铁连枷与众多短兵钝器,以及劈阵刀、手刀一起,以战车作根基,以骑兵为机动,构成完整的攻防体系。单拿出任何一件兵器予以夸示自然有失公允。

2 宋夏双边对铁连枷的态度

2.1 来源问题

对于铁连枷的来源问题,前已述及,曾公亮主张“本出西戎”,与杨偕“创制”铁连枷的说法相比,前者应更为可信。首先,《武经总要》作为官修兵书集大成者,编修时应有众多资料可备参考,且时代较近,对于渊源问题应不会出错;杨氏很可能是北宋朝最早关注于这种外来兵器的士人群体之一,其铁连枷很可能是对西夏原有兵器的改进。此外,曾氏又言其外形“如农家打麦之枷”,“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细忖文意,曾氏此说之依据,仅从铁连枷外形酷似汉地之农具连枷的角度,以宋人对农具的熟练程度来臆测对铁连枷的使用情况,可见直至庆历年间,宋人对于铁连枷功能认识仍然不够全面,这也一定程度说明此兵器的外来性质。农具连枷多用于抡圆拍击,而马上铁连枷应有劈、戳、挑、扫、缠、格挡等多种功用;铁连枷又属于马上短兵类,熟习铁连枷之外,骑术也是重要因素,两相配合,才能发挥出铁连枷应有威力,上述狄武襄、张应元之战例已为明证。检之《宋史》曾公亮传,其人“明练文法”,以“习知台阁典宪”闻名。故汉兵操持铁连枷巧于戎人之说,尚待深入考究。

西夏仁宗天盛(1149-1169年)初年编纂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律文中数次提到铁连枷,可见这种兵器于西夏军队中较为普遍。对于私卖铁连枷、枪剑、披甲等战具至敌国者,按律将以“强盗持武器法”论处。

《陔余丛考》记载庆历元年杨偕进献的铁连枷、铁简等物,皆被“诏藏之秘府”。秘府本是我国古代皇家收藏图书的机构,至宋仍为“谟训所藏”之处,按《宋史》郑樵传,秘府收书范围极广,包括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等。秘府主管图籍,将杨偕所进战具藏于此处,似有不妥。按《宋史》周美传,其所献精甲被藏于军器库。则杨偕当时所进,很可能是阵法、铁连枷、铁简的样式图纸,而非实物。北宋时期,国家公开鼓励各地进献御敌良器,并且还于崇政殿前进行性能测试,选择推广,此皆涉及最前沿军事机密,将这一类图纸、兵书等收入秘府也在情理之中。

2.2 竞争与超越

宋代铠甲质量较优,出现钢甲以及冷砧等先进技术。西夏马军配备棍棒、铁连枷,既出于民族习惯,也可能是鉴于宋军防护措施的进步。杨偕发明龙虎八阵图,以战车配合神楣,有效应对西夏骑兵冲阵,又说明宋军为应对西夏重骑兵、铁连枷之配置而提升原有盾牌的防护性能;而宋军机动骑兵又趁此时机,持改进后的铁连枷、铁简等短兵发起反冲锋。可见连枷的攻坚能力,与盾牌、标牌防护功能两者之间是竞争、超越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这种竞争又是激烈而沉重的,弱势一方将不得不以军卒性命乃至丧失国土为代价。

这种超越也表现在北宋军事体系内部。技术的革新,必定会对旧事物有所影响,所以北宋铁连枷等短兵的优遇地位也并非一成不变。按宋兵制,遇到铁鹞子冲突,或掠我阵脚,或践踏我步兵时,“则用斩马刀以进,是取胜之一奇也。”斩马刀又称大刀,可能源自汉代的斩马剑,北宋的斩马刀的刀身、刀柄皆较长,“镡长尺余,刃三尺余”,故能双手持握,便于发力,用于砍骑兵马蹄以及近身搏战,刀首施以大环可以惊马。宋金交战时,岳飞又让步兵以麻扎刀专砍金兀术披以重铠的拐子马之马蹄;凹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王存忠“使万人操巨斧,如墙而进”,再败金兵拐子马。前述狄青破侬智高时,副将孙沔已令军中打造长刀巨斧,这只能说明在应对西夏、金的重装骑兵时,宋军主要军事优势仍在步兵方面,故要客观地看待马上连枷的作用。至《武经总要》成书时,宋代一反前人,开始“重弩而轻短兵”,认为凡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近世“最为利器”,这虽是北宋军事技术进步的可喜表现,但也暗示了宋朝骑兵力量方面的相对弱势,从而也决定了铁连枷等马上短兵只能在特殊时段拥有短暂辉煌。

参考文献:

[1](周)司马穰苴撰.司马法:卷中·定爵第三[M].宋刊武经七书本:72.

[2](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仁宗庆历元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79:3145.

[3](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13·器图[M].文渊阁四库全书072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441.

[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90·狄青[M].北京:中华书局,1977:9719.

[5]马明达著.说剑丛稿:卷三[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94.

[6](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之13451·士[M].明写本.

[7](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357·兵部八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86.

[8](北齐)魏收撰.魏书:卷74·尔朱荣[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50.

[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8·李嗣业[M].北京:中华书局,1983:4616.

[10](清)倪在田撰.续明纪事本末:卷之七[M].清光绪二十九年刻本.

[11](清)吴伟业撰.梅村家藏稿:卷25·文集三[M].四部丛刊景清宣统武进董氏本.

[1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77·宗弼[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58.

[13](元)脱脱等撰.辽史:卷32·营卫中[M].北京:中华书局,1974:374.

[14]史金波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03-304.

[15](清)赵翼撰.陔余丛考:卷33[M].影印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贻堂刻本:15.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军
Enhance sensitivity to illumin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in light-dependent neurons∗
Control of firing activities in thermosensitive neuron by activating excitatory autapse∗
Estimation of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ell exposed to electric field
Interaction of Wave Trains with Defects∗
Dynamics of Spiral Waves Induced by Periodic Mechanical Deformation with Phase Di ff erence∗
Synergy and Redundancy in a Signaling Cascade with Different Feedback Mechanisms∗
Talk about music content and emotion of music movie "The Legend of 1900"
前夫中大奖
用100元读完大学
深深鞠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