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王骋程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揭示了唯有理性才是德性伦理的实质,主张人的德性就在于人的理性功能的“适度”展现,强调只有通过理性指引下的实践活动,最终才能使人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把理性与德性联系起来的思想,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领域的困境进行反思,并启发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和幸福生活的正确理解,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德性 理性 实践 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只有符合理性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他认为生活在同一空间下的人类应该理智地去思考和应对所产生的问题,理性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使生活符合逻各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的要求,也就是生活要有秩序,行为要有规范,没有秩序和规范的生活,就意味着违反了生活的逻各斯,缺失了德性,生活的空间将不复存在,人类也将失去生存的意义,幸福生活也就无从谈起。
一、何谓德性
德性即道德品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品质,它是人们经过持之以恒地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称赞。也就是“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道德品质首先是一种好品质或善品质,也就是实践活动的结果要有利于实践者自身,同时有利于他人和实践活动的共同体,一般来说,这种有利的程度越大,品质或德性的水平就越高。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它意味着在先的考虑与正确的选择,而选择必定是出于意愿的, “也就是经过考虑之后的、对力所能及的事物的期望。”这种“考虑”就是经过了人的理性思维,“决不是对于不可能的东西,”而必定是在我们能力之内的事情;这种“期望”应该“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在感情与实践中,恶要么达不到正确,要么超过正确。德性则找到并且选取那个正确。”可见“适度”就是坚持不走极端的一种理性思想,坚持恰如其分的态度去接近它、通过努力得到它,这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正确,就“像射手有一个标记帮助他一样,更能帮助我们命中正确的东西”这种正确的选择也就是善的选择。“一个人的品质就决定于他怎样运用他的能力” 来进行选择,因此,选择对于德性的获得,对于使实践活动完成得好至关重要。“选择……比行为更能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因为:“对于行为只要我们了解具体情况,我们可以自始至终地掌握。而对于品质,尽管我们可以在初始时掌握它,我们却觉察不到它的细微的发展。”可见,道德品质不仅是一种好品质或善品质,而且还是一种理性选择的适度品质。
既然德性是出于在先的考虑即意愿的选择,那么人的德性就是人的理性功能的“适度”展现,理性是德性的
实质。
二、德性的获得——实践
德性是出于意愿并经过了预先的考虑的选择,但要经过实践活动的运用才能获得,也就是“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因为,德性并非始自自然, “这就像技艺的情形一样”,我们要先去做它要求做的事,然后才可以获得它。也就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确定正确的选择,即以善为目的的,并按照正确的选择去做,通过实践使我们的行为遵循适度的理性原则并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从而成为有德性的人。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道德德性主要通过习惯养成。从当前来看,习惯的养成,要在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下,通过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去逐步实践最基本、最简单的社会公德,并把好的公德行为习惯具体运用于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进而不断提升道德德性。而理智德性要通过教导才能形成和发展,因为,理智是人类的心智能力,是人的理性思维,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思维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思考其始因不变的那些事物,另一个部分思考可变的事物。……这两个部分中,一个可以称为知识的部分,另一个可以称为推理的部分。”而知识和推理是要通过传授和学习获得的。可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理论研究对于德性的获得至关重要。亚里士多德又把理智德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其中技艺、科学、智慧等是理论理性的德性,而明智则是实践理性的德性,不管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德性要求,其最终目的都是追求幸福。
三、德性的价值和意义——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实践(‘有为)就是幸福。”也就是说,幸福是实践的果实,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为人之道”。“为人之道”的根本在于追求“最高善”,而“最高善”的内涵是“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人一旦能够运用自身所特有的理性工具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行为合乎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这就是人的幸福和快乐了。也就是说幸福的实质内容离不开德性本身,德性就在于人的理性功能的“适度”展示,只有符合理性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幸福获得的方式要靠我们去学习或努力。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德性的养成和理智德性的不断学习,我们的品质不断得到提高,“报偿或结局必定是最好的,必定是某种神圣的福祉。从这点上来看,幸福也是人们广泛享有的。因为,所以未丧失接近道德性的能力的人都能够通过某种学习或努力获得它。”可见,幸福获得的方式要靠勤奋,而不是靠运气或欲望,更不能靠“怒气”, 欲望和怒气是“无逻各斯的动物所共有”。它们会使人的行为失去理性不能自制,而“不能自制者的行为是出于欲望的,而不是出于选择的”,因此是缺失德性的。例如,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现象,充分反映了人对金钱的欲望,导致人越来越偏离理性和道德的轨道,越来越被自己创造的价值所奴役,而“当其他的兴趣都消失以后,只有对金钱的兴趣还剩下成为人们最后的、也是最锲而不舍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的后果。”这种危险性往往是一旦现实不能满足其所追求的欲望,就会使人产生“怒气”,甚至制造动乱、破坏等事件,使行为超越道德的底线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最终会使我们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
因此,幸福生活应建立在理想的基础上,理想与欲望不同,理想是基于现实的分析和考虑,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对未来的一种设计和期望。这种设计和期望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设计职业理想最为重要,因为职业活动是个人获得生活保障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途径,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职业活动应该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而现代社会上的一些人,总是通过其他方式不断寻求刺激以获得快乐,可是,一旦抽身出来,往往发现幸福生活离自己又很远。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呢?答案就是做一个有理性的践行者,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善事做起,传递快乐 ,促进人们生活的和谐,只有这样人生道路才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痛苦。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西美尔著,陈戎女等译.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理工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