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之多维空间解读

2014-03-12 19:57贾竑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劳拉理查德丽莎

○ 贾竑

(佳木斯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时时刻刻》(TheHours)是美国小说家迈克尔·坎宁安在1998年创作的小说,是关于著名的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小说代表作《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的一本实验性小说。该书问世当年就获得了“福克纳小说奖”,第二年又获得“普利策奖”。2002年根据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被搬上大荧幕,并一举获得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多项提名。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三个女性展开:弗吉尼亚·伍尔夫、劳拉·布朗、克拉丽莎·沃恩。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点,通过《达洛维夫人》联系起来,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当代的达洛维夫人。

空间理论是千年之交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空间也是文学审视的重要对象。文学与人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空间潜隐着人物的性格、言行与文化价值判断。从空间角度出发,不仅能对周遭的物质世界进行细致观察,也能对人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了解都市人的生存心理。《时时刻刻》内容极具深意,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将利用空间理论,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及社会空间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不同的空间对女性的生活及生存态度造成的影响。

一、从物理空间角度解读作品

列斐伏尔的物理空间理论强调空间是可被感知的物质维度空间,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经验手段直接把握感知的对象。《时时刻刻》中有很多具有意向的物理空间,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展示了不同年代的女性在同一场景中的状态,像屋子、宴会这类外在事物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影片中每个镜头的切换都是先用全景交代三位女主人公的居住环境——屋子:弗吉尼亚的两层的灰白色小楼、劳拉郊区的米黄色房子和克拉丽莎在暗红色大楼里的公寓。然后镜头又逐一晃过三位女主人公房间里的每一件东西:窗帘、柜子、墙、床等。屋子里的摆设和环境大致相同:昏暗的光线,凝重的色调,给人带来一种无名的压迫感和窒息感,让人想到屋子女主人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中,女主人在屋子里耗尽自己的一生,屋子成了束缚女性的有形空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典型的知识女性,她拥有自己的书房和卧室,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中创作自己的小说。她有着严重的抑郁症,不过丈夫非常爱她,但这种爱亦是一种对她的束缚,她一心向往充满自由的伦敦,而丈夫却坚持认为伦敦不利于她的健康。家看似温暖,却无法解除她的痛苦,她不得不经常徘徊于家与火车站之间。当现实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她只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沉浸在自己的写作之中,只有这样她才能暂时忘记现实生活的痛苦,她很享受书房这个独立的空间。

劳拉·布朗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形象,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一个听话的儿子,还有一个即将出生的女儿,每天尽着一个贤妻良母的责任。整个房子白天似乎都是属于她的,然而每天枯燥的家务与家庭负担让她喘不过气,甚至没有时间阅读她非常喜欢的《达洛维夫人》,在她看来这个家就是对她的束缚,让她感到窒息。在她终于无法忍受家里的痛苦决定自杀时,她驾车来到了一家宾馆,在房间中读了一段时间的《达洛维夫人》,宾馆安静的房间使她得到了久违的宁静,也让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空间环境的转换让她从压抑的精神状态中自我释放出来。

克拉丽莎·沃恩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阁楼。这个阁楼让她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她也认为自己需要这样的一个空间。阁楼就成了她精神的一个寄托,从中我们看出她有一定的女性意识,追求自己的独立。然而她发现对于生活她是一个失败者,除了开派对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甚至派对也是为别人——丈夫而开的。实际上,她所做的一大半事情都是为了让别人这样或那样想,她从心底里觉得无助,阁楼象征着她内心的孤独,是她孤独与恐惧的心理写照。

二、从精神空间角度解读作品

《时时刻刻》中体现的人物的思想及心理活动颇多,这就构成了小说的精神空间。小说中的三位女性在精神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压抑,但令人欣慰的是她们都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

弗吉尼亚在医生和丈夫眼中是病态的,她同丈夫和佣人之间无法沟通,看似幸福的生活实际上令她很孤独,对于生活她充满了焦虑,她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她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写作中,她觉得自己就是笔下的达洛维夫人,在写作中她才能获得片刻的宁静。但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厌恶让她多次选择自杀,前两次都被丈夫及时发现,最后她终于无法忍受生活带给她的痛苦,决定走入河水中自杀身亡。我们可以看到她虽然充满对生的渴望,也有着对生活的厌倦,在她看来生活中的美好远比不上对生活的焦虑让她烦躁和崩溃,活着就要面对太多复杂的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而活,这种压抑的生活让她想要寻找解脱,死也许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

劳拉是一位敏感的家庭主妇,她喜欢读书、爱自己的家庭,但是她每天不得不深陷琐碎的家务之中,以至于没有时间读书。她想为过生日的丈夫做一个蛋糕,但她没有成功,做蛋糕的失败让她的心态变得更糟,她埋怨生活为什么不能如她所愿。朋友基蒂的到访让她的压抑似乎有了发泄口,她看到了虽然患病但却勇敢无比的基蒂,这让她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获得解脱。她将儿子托付给邻居,自己来到一家宾馆准备自杀,但当她自己读了几个小时的《达洛维夫人》后,她的精神得到了放松,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和腹中的女儿,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最后放弃了自杀念头。但当她生下女儿后,还是因为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而选择离家出走,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图书馆找到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她的工作让她觉得满足,让她摆脱了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让她的思想不再那么压抑,摆脱家庭生活所累,使自己的精神空间更加丰富。

克拉丽莎是一个新时代独立女性,她总是自己筹划自己的派对,她到花店买花却不选择店主推荐的百合花,因为她觉得百合是传统中贞洁的象征,也显示出她有一定的反叛精神。她有自我主见,而且还能为别人安排生活,不但用鲜花装点自己的房间,也为过去的恋人理查德带去了鲜花,但她渐渐发现她的生活都是为了别人而活,她喜欢引用理查德的话,似乎一切都是为了理查德,甚至派对都是为了庆祝理查德获奖而举办的,这也反映出她的自我概念意识的贫乏。理查德也发现了这点,他希望克拉丽莎能为自己而活,所以最后决定选择自杀,这样才能让她的达洛维夫人得到解脱。在丈夫自杀后克拉丽莎仿佛觉得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对她来说生活依然要继续,她也可以为自己而活了。

作品中三位女性都有同性恋情节。弗吉尼亚的姐姐从伦敦过来看她,在花园里弗吉尼亚慵懒地躺在姐姐的肩膀上与她闲聊,仿佛找到了一个避风的港湾,这种感觉是在她和丈夫之间我们从来不曾看到过的,还有姐姐要回城时她们之间那个临别一吻,更是显出了她们之间的特殊的感情。造成同性恋倾向的原因我想不只是与她儿时的经历有关,也与现实生活中她的精神压抑与焦虑有关,沉浸在现实的痛苦焦虑中无法自拔让她不得不把情感的倾泻口寄托于同性之间的情感。同样的被家庭困住的劳拉在她的好友基蒂到来并向她讲述自己的病痛时,她的情感一下爆发出来,她为基蒂的疾病而感到惋惜,同时也因她的勇敢而备受鼓舞,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基蒂时她所有能做的就是给她一个安慰的吻。克拉丽莎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她可以说是一个双性恋,她有一个常年与她生活的同性伴侣。在客人来访时以及后来理查德母亲到来时她的失声痛哭,让我们看到她其实是生活在压抑之中的,她也渴望被异性的关爱,但她的痛苦与孤独却不能被人理解,唯有她的同性伴侣能陪着她而且也会一直陪她到最后。同性之间的爱就是她们寻求的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

三、从社会空间角度解读作品

列斐伏尔曾在其著作《空间的产生》中提出社会空间理论,其意义在于强调社会、人的行为和空间的内在关联,即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索亚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空间认识论,进一步诠释了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1923年的里士满,深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争使她们那个时代的人生活在与家人流离失所和战死伤亡的恐惧中,整个社会氛围就很容易让人变得忧郁压抑。20世纪初,妇女虽然通过努力获得了男女平等的权利,但是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着,作为一位知识女性的她可以说是满腹才华但又无处发挥,这种情况使她的情绪更加的压抑,只能把自己置身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书房里进行自己的创作,她笔下的《达洛维夫人》其实就是她自己的写照,在写作中她可以任凭自己的意识流离,对她来说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虽然写作可以让她放松,但对她来说社会的不公平以及家庭的束缚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觉得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一切,是她逃避现实中烦扰的一种手段,让她在精神上获得解脱,因此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

劳拉·布朗生活在1945年的美国,虽然她丈夫是从战场中回来的,但是她是在世界大战之后才嫁给他的,因此她对世界大战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明显的体会。那时正值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的掀起,妇女第一次运动浪潮让女性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劳拉正是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之后,女性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一定的满足时的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奋斗精神有些减弱,似乎有些安于现状。丈夫在外工作,她的任务就是每天烦躁乏味的家务以及照顾自己的家庭。她虽然喜欢读书,但是却没有时间,她的思想被禁锢在家庭之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而她的儿子理查德总是在观察着她,虽然是孩子但也让她很不自在,让她感到男女的不平等。

也许只有好朋友基蒂和她有共同的情感交流,她们之间能相互理解,所以她们之间产生同性之恋也不奇怪。

克拉丽莎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那时悲凉的末世情怀尤其严重。艾滋病、毒品等犯罪现象都是很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疏离、空虚、惶惑、漠不关心。然而克拉丽莎是个理想化的女人,一方面对生活充满希望,另一方面繁杂的现实生活压得她几乎窒息。她有一个试管女儿,面对女儿因为自己而不能有父亲的埋怨与不理解,她心里充满了身为母亲的不称职与自责,情感一直在以前的恋人理查德和同性伴侣萨利之间摆渡不定,对生活充满茫然。造成她虽然热爱生活但却总是在为别人而活,她对昔日的恋人理查德非常依赖,不仅把他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也为他制造生活中的惊喜。但当理查德最终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也并非是离不开谁,因此看开了生命,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

三位达洛维夫人生存在各自不同的空间之中,她们的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空间的影响和限制,同时也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作品诠释给读者与观众这样的一个生存启示:当代女性只有适应环境并积极探寻自己的精神空间,才能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坎宁安. 时时刻刻[M].刘新民,译. 译林出版社,2003.

[2]甘丽.《时时刻刻》里的生存焦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韩静,苏新连.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时时刻刻》中的意象[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王丽莉. 解读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J].外国文学研究,2004(6).

猜你喜欢
劳拉理查德丽莎
失败的『有效期』
用蛋管住鸡
我讨厌打嗝
只有一个人做对了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
理查德.狄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