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真实是正确赏析古典诗词的前提

2014-03-12 19:32邓志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诗句文学作品杜甫

◎邓志文

邓志文,湖北科技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责任编校:晓 苏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正当你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地陶醉于古诗词的讲解中时,某位同学忽然站起来,以一种求实的姿态和较真的口气对诗词中某一不符合生活实际的细节提出质疑,弄得你啼笑皆非。例如,有的学生对李白的诗句“朝如青丝暮成雪”就大惑不解:人怎么会一天之内就衰老得那么快,早上还是满头黑发,晚上就变成白发苍苍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古诗词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不了解。教师此时有必要对学生们讲解有关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概念和知识,并说明我们所读到的古诗词是艺术作品,它们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

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辨析

所谓生活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是客观现实。而艺术真实(就文学作品来说)是作家在真切的人生体验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的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我们生活中的人、事、景是作家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作者并非将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原封不动地搬进作品中。他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如对材料的取舍、改造提炼和虚构以及语言层面上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对之加工和处理,才能将生活之中的人事物景变为令我们欣赏感叹的文学作品。可见,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真实的能动反映过程,一方面,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生活的,因此它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重的主观性色彩;另一方面,文学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握生活并以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目的,因而必然讲究艺术技巧。所以艺术的真实是主观的真实,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不能以求实或通过科学计算的方法去坐实某个具体细节,而是要将它放在诗词的具体语境中和作者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中去细细体味。

中国古代就有因为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而曲解诗词并闹出笑话的故事,且举两例。

先看杜甫的《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诗人意在借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称赞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孔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很难看到有“四十围、二千尺”这样高大树木的,杜甫这里用了夸张手法以便衬托孔明形象之高大,不能用生活实际去较真,这个姑且不论。可笑的是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竟然用科学的手段通过一番计算后,埋怨杜甫:直径七尺,高两千尺的树不是太细长了吗?这里,沈括犯了两个错误: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数据不是生活真实,因而不能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去求证,这是其一;其二,经过后来学者考证,沈括计算出了错误,诗中的古树应该是直径40尺而非他说的7尺。这样看来,杜甫在夸张的运用上并未比列失调,反而恰到好处。作为一大科学家,沈括以为抓住了大诗人杜甫的漏洞,却不知自己的错误沦为后人笑柄。

再看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对于其中的“千里”和“四百八十”的具体数字我们当然不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求证。杜牧用“千里”为我们营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明代的杨慎却在《升庵诗话》中对杜牧颇有怨言,大意是:千里之外的莺啼我们是听不见的,千里外的绿映红人们也不看见。如果把 “千里”改成“十里”,那么莺啼绿映红、村廓、楼台、酒旗尽在其中,岂不更妙?杨慎就是错在用生活中求真求实的眼光去分析诗歌,而不是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学作品。作为一个诗论家,其错如此,不是悲哀吗?

综上,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想象、虚构以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走上艺术真实之路的。

二.中学阶段相关的古诗词举例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古诗词中需要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去欣赏和阅读的不在少数,这里列举一部分并从修辞角度且联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略加分析,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艺术真实的理解。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⑨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张嫔)

⑩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

以上诗句若是以生活常识或以科学态度去验证,都显得荒谬不经。但从审美所要求达到艺术真实的层面上看,又是魅力无穷的。

先看李白的诗句:①句意为作者因愁苦头发在朝夕间变白了,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出现(除非染发)。李白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极度的愁苦,即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头发的朝夕间变白恰好渲染了这愁苦之深之浓。同样在②中,从生活真实来看,人的“心”不可能被狂风吹去挂在树上,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是李白被贬离开长安后,对长安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人不在,心还在,这样就变得可以理解和接受了。如果我们对③中的诗句以科学和实证的精神去推测,就发现其严重失实,白发怎么可能三千丈?但联系第二句,就明白白发是因愁而长,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而使诗句更形象、更具感染力。从科学态度来看,④描写的完全是错觉或幻觉。但是它传达了孤独寂寞的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强烈期盼,更见细腻传神。此外,雪片不可能有席子那么大,⑤中用高度的艺术夸张以席来拟雪花却精彩绝妙,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巧妙地衬托出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再看杜甫的诗句: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花不能掉泪,鸟也无心惊这样的人类感受。⑥是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形象地表达出亡国之痛,离别之悲,感人至深。天下露水的颜色并无不同,月亮也只有一个,妇孺皆知。而⑦不过是借今夜“更白”的露水和“更明”的月亮表达了杜甫对失散兄弟的加倍思念。感情因此更为浓烈,效果亦更突出。

同理,从生活真实的角度看,蜡烛有“芯”而无“心”,更无人类的思想感情。在⑧中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蜡烛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无疑大大增强了情感的分量。在稍有地理知识的人看来,⑨中的描绘与科学相去甚远,若不是写在诗中,恐怕要贻笑大方。但它却形象准确地传达了太阳从地平线喷薄而出、黄河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真切感受,令人叫绝。另外,一个人即使瘦骨嶙峋也不会比黄花更瘦,而⑩中的夸张贴切地表达了李清照的思念以及由此带给她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李善于将抽象的感情具象化,《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主观的情绪体验“愁”化为有重量的物,凸显了愁的深重,真是形象传神,妙绝千古。再者,生者和逝者是不可能相见的,否则违背科学知识。而苏轼却在《江城子》中描述了他与逝去了十年的妻子相见的情景,?描述的这种无中生有的幻觉,实际上有效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令人扼腕。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阶段的课本及课外阅读书籍中可谓不胜枚举,然而,窥斑见豹,艺术真实的相关知识对中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指导作用让我们有目共睹。由此观之,学生只有了解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相关理论知识后,才能叩开艺术的大门,也才能正确欣赏古诗词并进而掌握其精髓。

猜你喜欢
诗句文学作品杜甫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