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双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4-03-12 19:57张红霞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校本文本语文

○ 张红霞

(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山东 日照 276826)

语文是母语教学,它是每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是文化与思想的载体。因之语文教学最受关注,也最受诟病,从1978年吕叔湘先生的“少慢差费”到1997年《中国青年报》的“误尽苍生”,语文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如今语文新课改正在轰轰烈烈展开,大多数语文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窄化和普适化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学生阅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语文校本阅读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语文课本也面临“校本化”的再造。同时低俗化、浅显化、图文化、快餐式阅读侵蚀着中学生的阅读,导致阅读品位和阅读效果的大幅下降,需要强有力的干预。于是我们构建了“双阅读”语文教学,即语文课程文本细读和校本课程经典阅读。

《百家讲坛》“国学系列”的走红,“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的热播,显示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对汉语的热爱。由此看来,人们并不是不爱语文,而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偏离了语文的本真。

“本立而道生”。务本,是一种彻底的语文教学思想。只有树立了回归本真的思想,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一个新境界。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抓住两个“本”——人本和文本。

人本即以人为本。通过语文学习让我们用心灵的博大去享受人生的美好,去感念生命的纯粹。

文本即以文为本,通过文字的品味,文句的理解,文段的欣赏去领会文章的精髓。学会阅读文本,学会发现生活,学会表达思想。从而学会与各色人等交流对话,与大地上的万物歌哭笑骂。

一、语文课程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文本包含两个方面,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重视了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言语形式,语文教学止于“写了什么”,而忽略了“怎么写的”。语文教学重点就在于听说读写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怎样的言语形式去表达,这是文本细读的重点。文本细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1.文本细读的原则。(1)“以学为主”的原则。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文本细读的引领者、指导者。(2)“教师第一”原则。教师必须在学生阅读之前将文本读精、读深、读透。从元阅读开始,然后借助资料深入理解写作背景、文本内容、思想方法、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还要放开视野,阅读与文本、作者相关的内容。(3)“教师最后”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细读,要有耐心等待花开的声音。

2.文本细读的方法。

1)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小到标点、词语,大到修辞、句式,再到句序、情感,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多角度细品,从而领会其中的妙处。文章语言往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所以精妙的关键词要细品玩味,传神的修辞亦要细读品析。如《紫藤萝瀑布》中“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写出了香气给人的感受和心灵的触动。

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赏析月景之美:(1)映衬之美:月色与疏影的明暗映衬,静谧与摇曳的动静映衬;(2)跌宕之美:由“疑”到“喜”,再到“悟”进而“大喜”的感情变化;(3)手法之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引人入胜。朱自清先生说:“乍看它是淡淡的,仔细地咀嚼一番,就会有一股浓郁的滋味从口角流出来。”

2)朗读:教有千法读为本。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品味。读有四种境界:一要读得正确流畅;二要读懂文章内容;三要读出形象,还原画面;四要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

3)争鸣:对文本中的疑点,矛盾点,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对于文本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在“于未晓处质疑,与无疑处存疑。”

4)想象:即走进文本,展开与文本对话,补充文本空白的创造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架设通往想象之境的桥梁,学生才能真正体味文字背后的东西。

5) 比较:对文中精彩的语句,颇具匠心的写法,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原文的妙处。如果换个说法和写法与原文比较,特色便会自然凸显出来。

6)活动:课堂活动,学生身处其中,如临其境,自然体会深刻。

文本细读中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从而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构建文本的意义,构建自己的心灵空间。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通过文本细读,也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校本课程经典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拓展与提升

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即将学生的视野从课本引向广泛的课外阅读,从课堂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所以学生的校本课程经典阅读便应运而生。

1.校本课程经典阅读的方式。

1)嵌入式阅读。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远离学生生活,或语文味较淡,于是选择优秀的课外阅读经典作品与之调换,或将优秀的经典作品补充到相应的阅读单元之中,亦可嵌入学生阅读的焦点热点书篇,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这也即所谓的语文课本的“校本化”再造。

2)拓展式阅读。即随文本而读,读文本中名家的经典作品,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思想、情感以至生命历程;或读整本书,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丰富人生体验。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后组织阅读林海音的长篇小说《城南旧事》。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感受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理解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以及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从中亦可窥见时代风云。学习了《孤独之旅》,即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红瓦黑瓦》,体验静静的、悄无声息的成长,刻骨铭心的蜕变,以及“春来草自青”的美妙。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组织学生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理解苏轼的才华横溢、仕途坎坷、旷达心境。

3)专题式阅读。即集中一段时间有序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专题依据名著、名家、主题、文体而定。图书馆里必读的名家名作足够一个班的学生人手一册,这为专题阅读奠定了基础。名著专题如《水浒传》专题,《三国演义》专题;名家专题如“进近鲁迅”、“走进冰心”、“苏子风采”(苏轼专题)、“千秋诗圣”(杜甫专题)等;主题专题如“探险之路”、“建筑艺术”、“亲近自然”、“一封家书”、“至爱亲情”等;文体专题如“现代经典小说”专题阅读。专题式阅读主题突出,目的性强,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便于组织,易于评价,效果也好。

2.校本阅读评价。

校本阅读评价在校本阅读中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价检验阅读效果,以评促读,不断提升。校本阅读成果一般以活动方式呈现。有读书笔记、阅读随笔展评(写作之前有教师指导,写作过程不断改进完善);有读书征文比赛,(如“一封家书”专题征文评选),手抄报评选(如“走进冰心”手抄报展评);有演讲比赛、故事会;有文本改写,有短剧表演(如“鲁迅专题”中鲁迅笔下文物大聚会);当然也有阅读情况的书面测试。同时借助文学社团展示阅读成果,文学社刊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感受语言的精妙,欣赏文学的魅力。“双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良辰美景”,读书成为“赏心乐事”。从文中领略“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我们在“双阅读”的基础上正在向“双课程”迈进(学校课程、社会课程),相信我们努力坚持,不断完善,将来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出“姹紫嫣红开遍”的灿烂前景。

猜你喜欢
校本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