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文朗诵的创作

2014-03-12 19:57陈慧琴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朗诵者诗文效果

○ 陈慧琴

(防化学院 基础部,北京 102205)

诗文朗诵的创作既包括诗文朗诵作品的选择、修改、创编的准备阶段,也包括在舞台上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把诗文作品转化为视听艺术形式的过程。

一、诗文朗诵作品的选择

1.切合主题需要。诗文朗诵会一般都有特定的主题,因此,所选作品在总体上要支撑起这一主题。若是军旅中秋晚会,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思亲怀乡的作品,还可以对主题作延伸和拓展,可以赞美军人的奉献和坚守,赞美军人在聚与散、忠与孝之间的抉择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责任担当和牺牲精神,这样,一方面通过赏月抚慰思乡的情思,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提升认知。

2.符合朗诵者特点。任何朗诵者都因个性差异而拥有不同的朗诵风格和朗诵能力,所选择的作品要适合朗诵者朗诵。一是要选自己读得懂的作品。二是要选朗诵起来得心应手的作品。如果是晚会指定,作品的内容和所需的技巧又超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那就应该多做“功课”,虚心请教,反复练习。

3.作品适合朗诵。从朗诵的角度要考虑两点,对朗诵者而言要上口,对聆听者而言要入耳。要注意选择语言朗朗上口、表情达意简洁明了、脉络清晰顺畅、篇幅长短适宜的作品。语言生涩难懂、拗口不顺的作品,内容再好也不要选择。一些内容深奥含蓄,需要反复品读、解释才能理解的作品也不宜选作朗诵作品。

好的诗文作品是朗诵成功的前提。所谓好作品,就是要达到“三个适合”:适合主题、适合朗诵者、适合朗诵。

二、诗文朗诵作品的修改

为了主题的需要或收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往往需要对原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一般从语言文字、表现形式、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再加工。

1.突破文字局限。指对诗文作品的书面文字进行适当的修改加工,使之更适合朗诵。有些只是修改某些词语,使之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有的是对原作品的语句作增删,更符合表达要求。还有的是采用适当的表现形式,让书面文字“立”起来。比如有些句式整齐划一的作品,可以由男女双人来朗诵,用音色的反差提高听觉效果,提高整体的生动性。

2.完善表现形式。就是采用新的表现方式将书面语言还原成逼真的听觉效果。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以设计成集体朗诵的形式,“我们对着高山喊”等起句由单人领诵,“高山”等回应则用群诵,呼喊与回应都作由强到弱的处理,模拟成大自然回声效果。

3.加强艺术效果。一些有声语言的特殊技巧,如颤音、气息、笑语、模仿等能够增强朗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朗诵“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我”、“ 骄傲”、“中”、“国”、“ 人”之间加颤音,朗诵完第一个“我是中国人!”后,由衷地发出自豪的笑声,这样,现场感强,感情真挚。

对原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是准备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原作品的书面语通过文字、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效果等方面的再加工,将更适合有声语言的表达。

三、诗文朗诵的创编

诗文朗诵的创编是指对朗诵形式、朗诵人员、舞台效果各因素的构思和编排。

1.表演形式的编排。就是考虑主题需要、作品特点、艺术以及节目在晚会中的分量等因素来确定朗诵的形式。例如郭永仙的《1921,红色航船在这里起航》是庆祝建党周年90周年音乐朗诵会的开篇之作:“90年前那个盛夏,烟雨迷蒙。停泊在嘉兴南湖上的那艘画舫,迎来了十三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他们或身穿一身长衫马褂……”内容娓娓道来,充满庄重肃穆的情感基调,可采用单人朗诵。如果内容大气磅礴,作为压轴放在节目最后,可以考虑用集体朗诵,中间穿插单人或双人领诵。

2.参演人员的安排。首先是根据作品风格和内容选择具有相应气质和能力素质的人员,其次是根据朗诵形式确定所需人数,接下来是为人员安排朗诵内容、设计队形和动作。双人朗诵和集体朗诵中,人员配合要默契,他们的音色、身高、着装、动作要协调。如果晚会先确定朗诵者,再选作品,那么要注意两者之间的磨合。可以为朗诵者“量身定做”,对诗文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加工。

3.舞台效果的设计。诗文朗诵少不了配乐、灯光、背景等舞台效果。例如音乐的选用,可以从一首或多首现成的音乐素材中选取乐段,精心编配而成为与朗诵作品相得益彰的单曲或组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专门为朗诵作品创作相应的音乐作品。从形式上讲,配乐有放音带和现场演奏两种。在有些集体朗诵中,也有以现场朗诵者哼唱出一定的旋律作为配乐的。配乐一定要注意根据朗诵的细微变化控制音量的大小和起止时间。

诗文朗诵的创编直接决定朗诵的成败,构思时对各个环节要考虑周密,细节落实,形式新颖,编创的方案要切实可行。

四、诗文朗诵的表演

诗文朗诵的表演是朗诵者在舞台上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把诗文作品转化为视听艺术形式的过程。

1.内容熟悉,生动流畅。作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形式,一般要求脱稿朗诵。要生动流畅,语言上要做到三点,一要准确,不读错字念错音,不随意添漏,颠倒语序,准确地用声音再现诗文作品。二是要清晰,吐字清楚,声音响亮,保持音色的圆润、统一,把诗文作品的内容清晰地送达观众的耳中。三是冲击力强,要声音洪亮,穿透力强;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根据内容和情感变化,合理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技巧,使平面化的诗文作品得以立体化呈现。

2.情绪饱满,真挚感人。诗文朗诵声情并茂,以情感人,需要对声音、动作、表情作适度的艺术夸张。一是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传达情感;二是通过态势语把内在的情绪外化。以下面的文字为例:“不怕死|是|英雄,也是军人|永恒的|品格。但只是不怕死|还远远不够,英雄的坐标|要在见义勇为的|制高点上|进一步升华。我|骄傲,我有一个|英雄的同学;我|欣慰,英雄的坐标|在不断|上升。”(王毅《英雄的坐标》|为停顿,为重音。)朗诵前面两句,脸上的表情庄重刚毅,声音深沉有力。朗诵最后两句,表情变为自豪欣慰的笑意。声音渐强,抒情意味浓,为了有层次感,前一个分句声音较低,后一个分句声音加强,语速变慢。“在”字声出来,右手向前上方扬起,定格在“上升”二字,目光投向手指的方向。

3.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意境深远,是诗文朗诵的最高境界。主要通过语言技巧展现,还可以通过态势语和音乐、画面、服装等多种辅助手段烘托意境美。“一个十月的黎明战车隆隆战马萧萧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炮火中一支铁军把军歌唱响”(静水流深《不朽的军歌》)在语言处理上,“战车隆隆”、“战马萧萧”语速要稍慢,音域要放宽,声音压住,音节作适当的延长,“战马萧萧”略带颤音,把志愿军奔赴战场时的环境气氛再现出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语速、节奏加快,声音力度加大,铿锵有力,展现志愿军战士豪迈的身姿和精神状态。声音效果上可以选择《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做背景音乐,再配上战马嘶鸣的声音、隆隆的战鼓声,画面效果上可以选择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时的实景照片,也可截取有关纪录片或影片的片段;朗诵者可以身着志愿军军服。

诗文朗诵表演是朗诵者声音技巧、舞台表演、心理素质的综合呈现。表演前组织试讲、彩排,通过反复练习,树立信心,可以收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猜你喜欢
朗诵者诗文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抓住“瞬间性”效果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