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
阅读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根据PISA 的评估结果显示,阅读能力较强的国家,其学生在搜集、理解、判断信息的阅读能力上指数显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连续性文本注重于学生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与其不同的是,非连续性文本因其直接、简明、概括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提取、解释与评价有意义的信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图文结合式的阅读材料,与“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不同,这也决定了其阅读策略与“连续性文本”有所区别。因此,在进行“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机地转化融通,不仅能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同时也能大大提高“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效率。
非连续文本能够提供更多的阅读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有效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对有价值的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有效设计相对应的“非连续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如教学《太空“清洁工”》一文时,在解决“太空清洁工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学生已经找到了相应的段落“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 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 万美元……”教师随即提供了一张“彩色柱形图”,请学生们比较阅读,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通过交流反馈,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太空“清洁工”质量非常轻,轻便小巧。(2)太空“清洁工”的费用非常小,称得上是物美价廉。这里的非连续文本的适时介入,及时解决了学生思考中的盲点,实现了思维的无缝对接。
通过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文本的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借力,引导学生在两种文本的阅读中多次“穿行”,旨在利用不同的阅读形式,多角度的思考,深层次、全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太空“清洁工”》一课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清洁垃圾的?能不能给“清洁工”的工作过程画一张示意图?
同学们都画了工作过程图,他们有的关注到了太空“清洁工”的动作,有的注意了环境的变化……通过对这一幅幅生动而富有逻辑性示意图的比较展示和学生的互相介绍,对于文本中的句段内在关系和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早已经有了深入的领会。这里的非连续性文本为理解连续性文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又培养了学生快速提取,比较和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2011 年版的课程标准明确地定位:“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定位就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就是学习语言运用。非连续文本的适当介入,为学生搭建了语言运用生长的支架,在原有基础上,主动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新表达方式,呈现出和谐创生的新气象。
根据有关研究报道,搜集、理解和判断信息能力较强的学生,核心原因在于阅读材料的视野十分广泛。教师在课堂中要拓展渠道,挖掘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构建起新的语言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冗长的文字表达是他们所害怕和讨厌的,“非连续性文本”图文结合的形式,能适当地降低难度,给学生以更为自由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而简单的文字辅助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和解释自己的想法。
同样在教学《太空“清洁工”》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让同学们给“清洁工“画一张肖像图,当老师把肖像图打在影布上,我们看到孩子们笔下的新型太空“清洁工”有的一身坚硬外壳无法烧毁,有的长满手臂可以多次“同归于尽”……虽然图画很简单,文字也不多,但是都能针对太空“清洁工”的遗憾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设计,文字的说明切中要害。
在教学“连续性文本”的语文课堂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起到的不仅仅是一石二鸟的作用,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图与文、文学体验与信息提取、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多种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