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语言”不放松

2014-03-12 12:40殷红梅
语文天地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本课文

殷红梅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可以这么说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言文字的大千世界,里面藏着很多语言的奥妙。作为教者的我们,每教一篇课文,一定要从“教材”出发,立足文本语言,有效取舍语言训练的内容,选择优化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咬定“语言”不放松,培养她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咬定“语言”不放松的几点做法。

一、咬定“语言”,扎实积累

1.咬定“课题”,进行语言训练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眉目和眼睛。小学课文的题目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题,形象地概括文章内容。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咬定课题入手,进行语言的训练。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写人的文章,用一个和字表明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并列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写了他们俩之间的事。出示课题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样的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积累:回忆以前学过多的类似的课文,如《狼和小羊》、《狼和鹿》、《狐狸和乌鸦》。最后告知学生:对这样的课文,我们从题目出发就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在初读课文之后,再让学生抓住从课题入手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

2.咬定“字词”,进行拓展积累

字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它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字词这一语文基础训练,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对于生字“裹”的教学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谁来读一读?这个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它的部首是“衣”字部,把衣拆开,像这样的字还有哪些?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出示,读一读:哀、衰、衷。咬定一个生字,让学生拓展积累同样结构的字,可以有更多的收获。再如,课文中有一个三字成语“冷不丁”,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出示更多的三字成语,引导学生拓展积累,如:破天荒、眼中钉、一窝蜂、空城计、下马威……由一词带一批,有效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积累。再如,我们也可以抓住生字表上的生字,让学生进行组词的训练,并尝试让学生组四字词语,常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生字越多,积累的四字词语也越多,在习作时,也能逐渐尝试运用。

二、咬定“语言”,品味语言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在其外在的语言形式中必然有许多“闪亮的眼睛”。它可以是文本的“文眼”,还可以是文本各章节中写得最精彩的语言亮点,也可以是文本中凝聚情感最强的一个或是几个关键性的词语等。因为这些“闪亮的眼睛”的存在,使得文本语言读来韵味十足。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设计一定的训练,引领学生悉心品味词和句,通过细嚼慢品,通过感情朗读等方式,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感受力和品味能力。

1.咬定“语言”亮点,提升品味能力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描写爱因斯坦的穿着很精彩,尤其一个“裹”,一个“趿拉”形象地写出了爱因斯坦的不修边幅。教学中,引导学生品一品这两个词好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反复品读加以体会语言的精妙、传神。从而使得学生在这样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中,养成对语言文字存有特殊敏感的习惯。

2.咬定“语言”亮点,朗读吸收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老曾誉之为“美读”。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并吸收语言。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描写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自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理解课文语言的有效方法。

三、咬定“语言”,领悟方法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中,篇或段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技法。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内化语言,学会迁移。

1.咬定“语言”表现形式,领悟文章之结构

每篇文章,作者有顺序地描写自己想要描述的对象,因此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教学时,我们可以咬定语言的表现形式,从结构入手,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如《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是很好的写作例文。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领悟文章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并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2.咬定“语言”构段方式,领悟构段之方法

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段落、甚至于每一句话,也有自己特别的外在呈现方式。对于这些文本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它,将其形成合理的训练点,继而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它。如《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金蝉脱壳时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写得有顺序(背、头、脚、尾),有重点(尾),有感情(像两颗花籽),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这段的构段方法——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将金蝉脱壳写得具体而生动。

四、咬定“语言”,勤于表达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勤于表达,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1.咬定语言“空白”之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的文章内容有空白点,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对于这些空白点资源,我们要精心设计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加以实践运用,提升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临摹。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空白点资源。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星期天到了,别的同学都在休息,而徐悲鸿( )。中秋节到了,大家聚在一起共享中秋之乐,而徐悲鸿( )。天刚蒙蒙亮,徐悲鸿(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整天,此时暮色降临,参观的人已陆续离开博物馆,而徐悲鸿却( )。饿了,他( ),累了,他( )。这样,在课文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填补,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也与文本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2.咬定“标点符号”之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也会成为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特别是文中省略号的运用。我们可以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把鸭子走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教学时,我们抓住末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语言的口头表达中,进一步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3.咬定“语言”表现形式,提升语言写作能力

学习语言除了要有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且有所创造。积累是为运用作准备,会运用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咬定“语言”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勤于写作。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作者抓住他的长相和衣着,了了几笔,让他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时,我们可以咬定“长相和衣着”两方面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来描写课文中的小女孩的外貌。可以先出示图,问小女孩给你什么感觉?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她?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她的可爱?请你从长相和穿着两方面,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来描写一下这位小女孩。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使他们更深刻、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本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