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2014-03-12 12:30任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感语文课程技巧

任霞

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任霞

一.前言

随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资料和文件,这无疑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重视不重视阅读知识和能力,其后果是大不相同的。现在西方国家普遍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他们经常举办各种阅读讲习班、研究班,在短期内掌握阅读方法。他们以此来求得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是很可贵的,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在我国阅读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怎样才能高效能地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应该是我国教育科研的重大课题。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就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可以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培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技巧能促使他们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有助于加速学习的进程;还能增强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技巧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技巧的掌握与否,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技巧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灵活处理

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理解、欣赏、吸收、评价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灵活处理语文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挖出有利因素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能。首先,教师要深入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自觉、合理地将它们融入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去,有的放矢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技能。第二,教师要通晓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读全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编排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精读全册教材,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第四,要吃透每篇课文,依据它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提出每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最后,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些成功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范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换、信息的传递,还有意义的分享、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融通,课文意义就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生发,直到无限。

2、以读为本

顾名思义,阅读课就是读书课,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下的看书读书活动。因此,培养阅读技巧的第一要务是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实践,要以读为本。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实现。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要让学生主动地读,自觉地读,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取代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悟、体验来补充教师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读,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在“头脑风暴”中,学生必能得出新的见解,新的想法,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都是要通过学生的变化来加以体现。当然,阅读课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光是让学生读,教师还要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付诸足够的感情,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张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一起产生心灵共鸣。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必能以新的状态投入阅读活动,得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

3、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即珍惜重视。“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从突破教学重点入手,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阅读活动,提升对文本的认识,对文本的感悟。也可以营造想象情境,依据对作品语言的描述,借助音乐、图画等道具,启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4、培养语感

在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不止一次提到:“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增强语感,锻炼思维。”“阅读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由此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感,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次的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记忆,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形成良好的语感。另外,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上多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增强他们对问题的直接敏感力,提升语感,从而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励学生去自主、能动、积极地思考。

5、注重课外

首先,要重视课内外沟通。一是加强课堂内外联系。学生阅读的内容绝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二是加强校园内外沟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访问、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随家长外出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渠道。三是加强学科之间融合。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语文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材料中必然包含有社会、自然的知识,包含有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因素,这就使得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与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等课程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使阅读教学与艺术课中的音乐、美术息息相通。因此,阅读教学要主动与其他学科联系,加强融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不少于145万字)。这种开放的阅读教学观,对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优化言语能力具有长远的积极效应。

三.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凸显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相信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教师还要注意认真、充分地备课,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爱问、爱看,教师只有提前准备,尽可能预设各种问题,教学效率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任霞,教师,现居河南栾川。

猜你喜欢
语感语文课程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指正要有技巧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提问的技巧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