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祠的遗产价值探讨

2014-03-12 12:26:53任远徐蔚明杨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汨罗屈原遗产

任远 徐蔚明 杨曦

(汨罗市屈原纪念馆,湖南 汨罗 414400)

屈子祠的遗产价值探讨

任远 徐蔚明 杨曦

(汨罗市屈原纪念馆,湖南 汨罗 414400)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中,汨罗屈子祠曾被无数先贤和民众朝圣和膜拜,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备丰富的弥足珍贵的遗产价值。作为全国现存纪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这份遗产对于传播屈原、研究屈原仍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屈子祠;遗产价值;初探

屈子祠,是汨罗古人最先为专门祭祀屈原而修的庙祠,曾称汨罗庙、屈原庙、三闾庙、清洁公烈祠、三闾大夫祠、三闾祠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曾几度兴废、三移其址、数改其名,现存的是清代1754年迁建玉笥山后定名的,也是全国现存纪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两千多年以来,这里香火不绝、骚声不断,引来众多官员先贤的追思凭吊和无数民众的顶礼膜拜,在传播屈原的漫漫长路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屈子祠也因其突出的遗产价值,2001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屈子祠的遗产价值,可以从遗产学的视角,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分类方法来思考和探讨。

一、深远的历史价值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突出价值的物质遗存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既包括有形的文化遗产,也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又可对应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子祠,作为汨罗先民的天才创造和智慧结晶,其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屈子祠建筑本体及其建筑表面装饰,文物建筑内部可移动文物、石刻、古树,屈子祠周围的山形水系、地貌景观与植被品种,与屈原相关的女嬃庙、汨罗书院、濯缨桥等建筑遗址,与屈原传说故事相关的玉笥山、汨罗江、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饮马塘、桃花洞等物质载体;其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依附或联系着屈子祠的有关屈原的历史故事、历史上凭吊和祭祀屈原的故事,有关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朝庙等纪念和祭祀屈原的文化形态,体现屈原“爱国忧民、上下求索、变法图强、正道直行、独清独醒”的精神因子和文化内核,承载屈原诗歌创作的楚辞书籍、诗赋文章等。可以说,屈子祠的文化遗产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是一般文物保护单位不可比拟的,我们在其价值的重新挖掘和认知的不断提升上,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组新的认可。2011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由东南大学所编制的《屈子祠文物保护规划》,屈子祠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达1.7平方公里,比过去其“文物四有”中所盖定的面积成百倍地放大了。

在屈子祠众多的遗产价值中,屈子祠建筑本体作为古老的历史建筑,其历史价值是屈子祠所有遗产价值的根,表现在反应历史、见证历史、传承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1.历史长河中纪念屈原人生最为辉煌最为悲壮阶段的唯一遗产。在屈原短暂的一生中,最为辉煌最为悲壮的是他生命最后21年的流放生涯,这一时期是他诗歌艺术创作的顶峰和人生思想历练、生命践行诺言的颠峰,其流放地主要是沅湘一带。汨罗,作为屈原晚年居住、创作、行吟、殉道、埋葬之地,也因其异水奇山、神话传说、巫风楚俗、淳朴民风、独特地域的滋养,历史性地辅促屈原成就了其辉煌和伟大。汨罗,也是屈子原本极少和模糊的生平事迹脉络中,最早有文献记载、最为有清晰指向、最为可信确凿的地方。千百年来,汨罗人民对流放于此的屈原,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是最早为屈原立庙祠的。据晋王嘉《拾遗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亦载:“(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可见屈子祠的历史其久远。尽管清光绪《湖南通志》载,在嘉庆以前湖南有供奉屈原的专祠庙宇60多处,除了汨罗有多处外,古老而又有名气的还有长沙岳麓书院的屈子祠、平江县天岳书院的屈子祠、巴陵(今岳阳)县新墙河相公山的屈左徒庙、衡阳县的屈左徒祠、武陵县的屈左徒祠、澧洲的屈左徒祠、黔阳县的三闾大夫祠、桂东县的三闾大夫祠、湘阴县城的屈子行宫等,但如今他们都被毁了,全国其他地方的古庙宇建筑也基本没有完整保存下来。所以,汨罗屈子祠不仅以其独特的地域条件,更以其悠久的历史性和原真性,加之还留有独醒亭、招屈亭、骚坛、濯缨桥、饮马塘、桃花洞、屈原故宅遗址、绣花墩、望爷墩、剪刀池、女须庙等15处屈原晚期活动的遗迹,包括后人建的寿星台、汨罗书院等,成为漫漫历史长河中纪念屈原人生最为辉煌最为悲壮阶段的唯一古遗产。

2.历史长河中唯一可确证延续了二千多年屈原祭祀文化的物质遗存。楚国是一个“信鬼神、淫祭祀”的民族。屈原这样一个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证明“楚虽三户”的不屈个性和自己的完美“修名”的伟大人物,得到楚人的追思祭祀理应是情理之中的事。祭祀屈原从何时何地开始虽无据可考,但上述“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罗)渊北有庙,有汉南太守程坚碑”的两处史料以及梁吴均《续齐谐记》中“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世人五日作粽,皆汨罗遗风”的记载,则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在汨罗民间祭祀屈原,是从那个叫“楚人”的时代就开始了,还得到了汉南太守程坚的高度重视,为其庙宇写有碑文。再纵观屈子祠的沿革,虽历代修葺,但习俗相沿,延续至今,其祭祀活动,下由民间自发,上入国家典制,留下了大量官方与民间凭吊、祭祀活动的史实,屈子祠就是这些史实的见证与载体。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官方祭祀是南朝424年,湘州刺史张邵和即将赴任始安太守的颜延之,来到了汨罗屈子祠祭祀屈原,其时颜延之写有《祭屈原文》,文中记叙“访怀沙之渊,得捐珮之浦。弭节罗潭,舣舟汨渚,乃谴户曹掾某,敬祭故楚三吕大夫屈君之灵……望汨心欷,瞻罗思越”,颜延之用骈体、互文手法,辞义不离渊浦、汨罗,而刺史张邵作为湘州一州的行政与军府长官祭奠屈原,代表的是一种政府行为,也开了湖南官府公祭屈原有文字记载之先河。两千多年来,屈子祠一直是人们祭奠屈原的重要场所,历朝帝王都极其重视。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下敕重修祠宇,并要求“岁时祭祀”。后梁太祖朱温封屈原为昭灵侯,兴起对屈原封爵之风气。北宋元丰五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忠洁侯,元世祖忽必烈封屈原为清烈公。清雍正九年(1713年)除每年五月初四日外,又规定增加春秋二祭,祭日为正月和七月的上旬丁日。每次加封,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历任地方官员,也必在任内亲临凭吊祭奠。同时,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屈子祠前的汨罗江的两岸群众都要赛龙舟、吃棕子、插艾叶、踏青、抢龙水等,龙舟队员和老百姓还要到屈子祠内屈原神龛前祭拜屈原,将龙头放到神龛前的香案上,举行“朝庙”仪式,异常庄重、肃穆、热烈,这种纪念更演化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了人们不可磨灭的心灵记忆。2006年,与屈子祠内屈原祭祀、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等紧密相关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又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可以说屈子祠是历史长河中唯一可确证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屈原祭祀文化的物质遗存,而且具有世界价值。

3.历史长河中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活化石。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学者倾其一生的关注,其中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刘向的《新序节士篇》和王逸《楚辞章句》、朱熹的《楚辞集注》、王夫之的《楚辞通释》等是后代学者研究屈原的原典,也必将是未来屈原研究者必须通读的第一手资料。但近代百余年以来,屈学界视野之开阔、角度之多样、方法之多种、成果之丰硕,已经大大超过前代学者,其中考古学方法及其成果的运用,应该说解决了许多屈原研究中的千古疑案,而且随着现代查找文献的便捷化,要想对屈学过去存在的疑点获得重大突破,也只可能有赖于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了。

而汨罗的屈子祠及金石碑文、相关传说、纪念性建筑、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完全可以成为屈原学实证研究和田野考古调查的第一现场,以此研究和印证民间流传关于屈原的种种传说,并与屈原在此时期的文学作品相对照,是研究屈原生平、屈原作品、屈原思想、屈原心理、屈原影响和楚文化的活化石。如屈子祠拥有的9块古碑,篆刻着唐、宋、明、清时期的历代碑文,记录着历代官民修建屈子祠的历史沿革以及祭祀屈原、歌颂屈原、加封屈原、评价屈原的众多内容,是纪念屈原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屈原最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其中记录两个帝王加祭屈原、三个帝王加封屈原的史料极其珍贵。又如《怀沙》中的“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中的“汨”字,周建忠先生在给刘石林先生的手机短信中这样梳理:自古有两种解读,一派是王逸、洪兴祖、钱玉趾等都将此字写成“汩”、读“ɡǔ”、解释为“水流迅疾”,另一派是钱澄之、林云铭、屈复、刘梦鹏、陈本礼等都将此字写成“汨”、读“mì”、解释为“汨罗江”。那读者要问,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只要学者孟夏之时站在汨罗江出口处,眼前呈现的的确是沅水、湘水、汨水三水汇合洞庭之处,“滔滔孟夏,草木莽莽”、“浩浩沅湘”的意境也尽收眼底,自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和以田野考古的方法,就可证明后者的“汨”字写、读、释是无可争议的准确,也合符屈赋文本所描写表达的语境和语意。再如周秉高先生的《屈原自沉汨罗之研究》一文,则是直接将史料文献研究与汨罗地域实证研究两结合,开拓了屈原选择汨罗自沉之原因的研究,填补屈学又一空白。总之,屈子祠这份遗产是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活化石,加之汨罗还从古至今吸引着那么多伟大身影追随屈原而来,他们留下的诗文也是印证屈原研究的一座“富矿”,发挥着其它地域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灿烂的艺术价值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主要指遗产本身所蕴含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成就,并通过审美活动来传递遗产创造者所表达的审美意象、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思想、审美创造等。屈子祠遗产内涵很广,其艺术价值灿烂辉煌。

1.屈子祠景观格局浑然天成。首先,屈子祠内及周围现有登记造册的古树名木84棵,树龄均在100年以上,其中最古者为300余年,大部分为桂花、香樟、椤树、枫树、栗树、黄连木、柏树等传统本地树种。这些树木既有先人栽种的,也有自然生长的,常年大面积保持着四季常青,只间断有些落叶树种,让前来朝圣的人们既感到祠堂的庄严肃穆、古意幽深,又感到环境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其次,屈子祠与汨罗江、玉笥山之间的山、水、建筑、植被、田园浑然天成,构成了优雅、静动兼备的景观。这都充分显示了遗产创造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自然之道的坚守,也体现了汨罗古人对自然之大美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对当代及后人景观格局的营造不无启示意义。

2.屈子祠雕塑堆画美轮美奂。清人在迁建屈子祠时,知县陈钟理亲自主持,聚集工匠千人,选备材料,精雕细刻,工程耗时一年零一个月,建成时宏伟华丽,充分显示了古人对屈原的尊重、对庙宇建筑的神圣、对艺术之美的孜孜追求。现存的屈子祠,门前有石狮两对、石象三个,形态夸张、神韵十足。门楼中正镶嵌着五龙捧圣的白垂汉白玉石雕刻,五条游龙相互缠绕,远看如一条龙盘绕,近看五龙分明,顶部居中的龙头突兀其外,中央竖刻“屈子祠”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十分醒目。围绕这块汉白玉石雕,周边有机分布17处石灰塑(俗称堆画),分别体现屈原生平事迹、作品片段写意以及屈原喜爱的花草树木,大小相间、栩栩如生。东西两扇的小进门,上驾翘首雨棚,其雨棚上也有精细木雕。前厅天花板上有八角藻井,饰二龙戏珠的雕刻和彩绘。中厅为祭祀堂,中央两马头山墙立面顶部镶嵌有两组石灰雕,其东边下有麒麟,上为一男子手压一虎,其西边也是下有相同神韵的麒麟,上部则由一个坐立的官员、一个疑似戏子、一个疑似巫师的3个男人组成,其中两个炯炯发光的眼神俯视着前来的朝圣者,另一个双眼紧紧注目着戏楼,虽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依旧神态生动、惟妙惟肖。从屈子祠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还没有发现前人关于其石灰雕旨意的记载,也不知其是否有直接与屈原相关联的寓意。笔者比照汨罗当地“长乐故事会”中用真人扎故事的表现形式,加之这个中厅东西两边原本建有戏楼,是用来观看祭祀屈原仪式和观看当地民间花鼓戏的,据此推测两灰雕可能就是“两个历史古戏的某场景”,其中一个是“武松打虎”的可能性比较大。中央马头两山墙顶部向内的侧面,则绘有脚踩祥云兰草的两个人物彩画像,他们均为男子,都穿戴着大小不同的蓝色长袍和黑色礼帽,形体一肥一瘦,用夸张的曲线勾勒,栩栩如生,其表现的人物年代、主题思想,屈子祠也没有历史记载,仍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祭祀堂内的神龛木雕,盘龙欲腾、金凤如飞、骏马犹驰、雄狮正吼,印证着楚人的图腾崇拜。中厅和后厅的门窗,都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回纹雕花,比列匀称、色彩和谐、古朴幽雅。可以说,屈子祠上述所有的石雕、木雕、堆画、彩绘,不仅承载着汨罗工匠们的精湛工艺,也闪烁着这些遗产美轮美奂的艺术价值。

3.屈子祠碑刻石刻书法多姿。屈子祠二进院落东廊墙壁上刊有明、清碑刻7块、碑文10篇,其中5篇为清代著名书法家虞绍南重书。碑文内容涵盖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关于屈子祠的修缮情况以及纪念评价屈原的情况,包括唐代文学家蒋防在调任江西途中特来汨罗凭吊屈原时撰写的《汨罗庙碑记》(清同治重刊),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十月二十五日安武军节馆驿巡官守京北府咸阳县尉萧振撰写的《楚三闾大夫昭灵候庙记》(清同治八年重刊),宋理宗淳佑八年(1248年)胡哲撰写的《经理汨罗庙记》(清同治重刊),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湘阴知县刘行荣撰写的《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清同治重刊),嘉靖二十年(1541年)湘阴知县戴嘉猷撰写的《重修汨罗庙记》(清同治重刊)和《重修独醒亭记》(1980复制,刊独醒亭前),崇祯二年(1629年)湘阴知县余自怡撰写的《重修三闾祠碑记》(明崇祯刻),乾隆二十年(1755年)湘阴知县陈钟理撰写的《重修汨罗三闾大夫祠记》,雍正年间戴文炽撰写的《汨罗怀古八章》(清刊),同治年间湘阴左宗棠的助手、著名书法文人虞绍南撰写的《谒汨罗三闾祠唱和》(清刊),还有乾隆二十一(1756年)重修骚坛时江西万年县知县王立槐撰写的《骚坛记》(清嘉庆重刊)。屈子祠现还有石刻9处、当代书法碑刻356块、水仙台和独醒亭现代碑刻各一块。这些古碑文除了极高的史料价值外,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尤其是现代碑刻更是囊括了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书法名家的各类书法体佳作。

三、杰出的科学价值

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是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思维观和科学创造能力。屈子祠遗产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汨罗古人对建筑的思维方式、传承创新、技法技艺上的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依旧是我们要继承前人的科技研究成果,也可分为三个方面。

1.屈子祠选址依山傍水。古人在造城、建房、修墓的时候,选址是非常神圣的,总强调风水的选择。所谓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暗伏危机,一片荒凉、充满恐怖。屈子祠的建设选址,就充分体现了汨罗先民的这种哲学认知体系和建筑、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多种学科知识的原始朴素观的综合表达智慧。

乾隆19年,湘阴(现汨罗)知县陈钟理“公余访三闾沉渊故处”,“爰与诸生登玉笥,四山啾啾,犹闻啼啸声”,乡士告诉他说“此当年作《九歌》地也,盍迁庙而祭于此?”,于是陈钟理嘱咐周富榜、黄齐植、高俊、杨茂根等董其役,屈子祠也就从玉笥山对岸“公悦围北”的地方迁建于此。从清代《湘阴县志》中找到当时绘制的屈子祠图可以看出,祠堂选址于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坐北朝南。前有石头台阶蜿蜒通往水仙湖边,后坐玉笥山,两侧山形略呈环抱状,汨罗江从左前方流过。可谓依山伴水、前方开阔,拾级而上、环境优雅,将自然地形与建筑融为一体、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圆融和谐。

就这样好的选址,却遭到一些汨罗人有意无意的埋怨和指责,说屈子祠既没有选在汨罗江南岸的河市、罗城、归义等历史时期的闹市区,也没有选在古高泉山、古汨罗山等山势和环境好的地方,更没有选在汨罗有名的玉池山新建。对于这种观点,要么是这些人的极端无知,要么是用自己落后的眼光去审视古人,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对古人智慧的亵渎。其实,这次重修时的建筑选址,充分体现了陈钟理等先民是在审慎周密地考察地理、自然、人文、历史等各种因素后作出的科学决策,具有高于前人的非凡智慧、具有优于今人选址的哲学思维。首先,祠堂选址彻底解决了水患。历史深处的屈子祠楚汉时最先建在距玉笥山约2公里的南阳里,唐宋时就曾进行了迁徙,明嘉靖年间则迁至汨罗江南岸处“公悦围北”的河州上(过去洞庭湖没有围垦时,河州上有民户居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步迁移),也就必然伴随汨罗江洪水的到来而受到侵蚀,这次迁建玉笥山则根本上解决千年的水患,也为这座祠堂永存提供了先决条件,这种长远眼光是十分难得的。其次,祠堂选址保持了文脉的连续性。南阳里和玉笥山,都是屈原过去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空间相距不远,文脉生生相息,以其居住之地作为祭祀的场所,合符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态,也便于这个地域的百姓常年祭祀屈原 (是因这个特殊地域的百姓,对屈原有特殊感情,才建的庙宇)。同时,玉笥山的环境和发展空间又极大的优于南阳里,且玉笥山还有很多遗迹可被利用。所以,选址于玉笥山既有利于祭祀屈原,又没有割裂祭祀纪念屈原的历史文脉。再次,祠堂选址体现古人的哲学思想。选在远离闹市的玉笥山,既可便于僧人宁静修行、长生长寿,又可引领虔诚朝圣者顿悟空门、感悟屈子,合符古人大多把寺庙建在远离人烟的半山腰中的古老文化心态。同时,建在玉笥山上,让游人拾级而上,则既让朝拜者一进来就要高山仰止,通过台阶的落差引领人们产生敬畏自然、敬畏神灵、敬畏屈原的心理情绪,又可让朝拜者达到庙前后回头看,登高远望、心境开阔、意境深远、令人向往的心理便油然而生,也合符古人造庙的哲学思维。

因此,完全可以说,屈子祠这一极佳风水选址观,不仅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其科学思维观中体现汨罗古人在营造空间氛围上的智慧,更有很高的哲学价值。

2.屈子祠建筑天人合一。屈子祠系砖木结构,马头山墙,青瓦屋面,琉璃花板屋脊,青砖地面,单檐硬山顶。祠分三进,有7个天井,中厅和后厅的丹墀里各栽有两株300年以上的桂花树,分别为金银古桂,枝叶茂密,苍翠葱郁。每到金秋时节,黄白两花盛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的确是“屈子祠中桂,年年吐异香。精忠昭日月,青史永垂香”,充分显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渴望。

屈子祠整个建筑以正门、神龛、塑像为中轴线,建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尺度得体、空间宜人,天井、丹墀、回廊有机镶嵌其中,既不松散,又不呈密集压抑,既有利于通风采光,又有利于排水防潮,使祠堂整体构成完整、和谐、统一,表现出古代成熟的建筑群体空间构成艺术。

从立体布局来看,前、中两进的中厅高出两侧厅1米,牌楼式山门的中部更是高出整个屋面2-3米,有如鸟之头部呈昂首云天状。后进比前、中进略低,且山墙也不像前、中进突出屋面,山墙的尾部也不再设枣角,有如鸟之尾部平拖于地。从平面布局看,中、后进三间的过厅如鸟之身躯。丹墀两侧的偏厅突出边墙3米有余,有如鸟之两翼,振翅欲飞。据民间老建筑师介绍,这种布局是楚民族图腾,也是屈原作品中多次描绘的凤鸟的变形,古代民间艺人的这种构思,真可谓匠心独具,令人叹服。

屈子祠整个建筑厅、堂、池、廊、楼、阁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雕花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建筑的典型风格。在百年古树的烘托下,更显得庄严、肃穆、幽静、典雅,无愧于我国古代建筑的一颗明珠,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屈子祠技法古老独特。屈子祠的建筑既体现了我国古代祠庙祭祀建筑的共同特点,同时又具有湖南明清建筑特色,尤其是传承了大量湘北地区特有的建筑技法。多根檩条的穿斗式建筑结构,封火山墙的做法、牌楼式大门的堆塑、建筑檐口处曲线的封檐等,都是湖南明清建筑的典型特征。其中,进正门的大厅和供奉神龛的中厅不设天花板,给人以雄浑、稳重而又空旷的感觉。两端的马头山墙,枣角直刺蓝天,不仅起到了防火的作用,而且极具装饰效果。还有大量的木雕、石刻、堆塑、砖雕等装饰手法,细部丰富,门楼颜色艳丽,雕刻精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显示出民间匠师的建筑艺术才华,为研究我国南方晚期祠庙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四、厚重的文化价值

如果说历史价值是文化遗产的根,那么文化价值就是文化遗产的魂,是表明遗产特有身份的DNA,体现出一种文化特性、文化魅力和文化影响力。屈子祠这份文化遗产内涵很广,也极具厚重的文化价值。

1.承载着一个人物的永恒光辉。无论是屈子祠的文物本体,还是与屈原相关的建筑遗址;无论是汨罗江上的罗渊、屈潭等地标指向,还是玉笥山上的望爷墩、绣花墩等物质遗存;无论是当地流传的屈原历史故事,还是端午习俗的文化形态等等,都不同地承载着屈原的生平事迹、思想精神、文章作品、人格气节、历史影响,都相同地体现着屈原“爱国忧民、上下求索、变法图强、正道直行、独清独醒”的精神因子和文化内核。所以,在这里屈原“复活”了,遗产的每一处地方都是围绕屈原的道德、文章、节义和精神空间展开的,只要轻轻触摸和心灵靠近,都可感悟到屈原那个不屈的孤独灵魂和伟岸身影。两千年以来屈原在汨罗不曾死亡,两千年以后屈原在中国也不会死亡。因为除了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不会“死”外,正如郭沫若所言“中国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化如果不消灭,《楚辞》就没有毁灭的一天,屈原是永远存在的”,汨罗这份伟大的遗产也必将永恒地承载着屈原的光辉。这应该是屈子祠遗产的文化价值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2.延续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屈子祠及相关纪念建筑、遗迹所承载的屈原精神,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又是楚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符号。屈子祠与汨罗江、玉笥山一起,连接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开拓性事件和人物,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中国直至今日的诗歌文化。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尊重地域文化独特性、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彰显爱国主义传统与楚文化的魅力,对于建构良好的文化生态、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汨罗先民从屈原在汨罗投江后,就率先把端午与屈原相联,而且创造了以龙舟竞渡、抛粽子、朝庙等主要形式来追思和纪念屈原。随后,又不断地创造出插艾挂菖、饮雄黄酒、挂香囊、抢龙水、踏青、沐露珠、插栀子花、歇端午、采百草、偷神木等丰富的端午习俗,全部赋予着与屈原相关联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向其他水乡传播,自隋唐后定型为整个民族献给屈原最为隆重的祭礼,彰显了汨罗先民的天才文化创造力。这份遗产如今在汨罗依然活着,记录和见证着华夏民族端午节里的共同记忆,集中反映了华夏民族招屈子英魂、励士民壮志、祈社会统一、求国家振兴的强烈愿望,以及忧国忧民、团结求索、奋勇争先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以屈子祠朝庙和汨罗江竞渡为核心元素的中国端午节,凭借独特的文化价值被联合国授予人类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五、独特的社会价值

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简而言之是遗产本身对于群体或社会的影响力与贡献度。是指文化遗产自身所保留的原始信息以及记录、见证的历史活动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心理、思想、价值取向等,对于社会影响大和贡献大的,其遗产的社会价值就大。屈子祠这份遗产,因其祭祀的人物特殊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精神是中华民族包括儒家和道家在内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建设的地点特殊 (是屈原晚年居住、创作、行吟、投江、埋葬之地)、见证的事件特殊(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的惊天之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死亡的全新命题)、承载的习俗特殊(汨罗先民把端午献给屈原,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因而具有杰出的社会价值,也可分为三个方面。

1.屈子祠成为了追思屈原的精神圣地。屈原,魂归汨罗江、灵归屈子祠、尸归屈原墓,有江、有祠、有墓,就给了人们追思屈原的一个定点和方向,这里就成为华夏民族记忆里的一处独特的文化地标,千百年来引领无数先贤为之向往。汉有贾谊、司马迁、程坚等来过,魏晋有颜延之、张邵等来过,唐有杜甫、蒋防、戴叔伦、韩愈、孟郊、柳宗元、徐希仁、马博、李德裕、李商隐、贯休、洪州将军等来过,宋有朱熹、萧振、胡哲、仲仁、孙天才等来过,元有易先来过,明有王守仁、夏元吉、戴嘉猷、史谨、施笠等来过,清有魏源、郭嵩焘、左宗棠、李元度、邓旭、潭绍琬、查慎行、李勋等来过,近有毛泽东、任弼时、仇鳌、郭沫若、胡绳、费孝通、姚雪垠、曹禺、姜亮夫、范增、汤炳正等来过,今有李长春、刘云山、李铁映、余光中、厉以宁、纪宝成、张春贤、周强等来过,还有明清以来的韩国、朝鲜、越南、日本等使者及众多海内外游人、香客。他们携来异乡的风雨,带来不同的文化,又在这里留下自己对屈原的追逐与缅怀,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使得这里更加充满灵性、血性和刚性。所以,这是一片先知先觉者和文人贤士血浸汗染、魂牵梦绕的土地,是无数民众追思屈原的精神圣地。

2.屈子祠成为了传播屈原的“播种机”和“放大器”。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传播可以说形式多种、载体多样、主体多个。笔者认为,屈原之所以代代相传,被塑造为诗魂、民魂、国魂,从传播形式上分析,既有民间的口传心授、官方的课堂教学,又有现场的心灵感悟、节日的参与体验;从传播载体上分析,既包括楚辞文本、诗词歌赋、小说故事、绘画音乐、戏曲评书、电影电视的浸染,又包括文物古迹、自然山水、祭祀活动、端午习俗的游览参与;从传播主体上分析,既包括帝王将相的推崇、文人雅士的讴歌,又包括巫师僧侣的造神吟唱、百姓民众的自发膜拜。而屈子祠在传播屈原的漫漫长路上,却起着“播种机”和“放大器”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全国各地比照屈子祠建有屈原的纪念建筑,世界各地比照汨罗江的端午开展龙舟竞渡纪念屈原活动,使得屈原的传播拥有更多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历代文人在朝圣屈子祠的过程中,又写下大量优美真挚诗文来缅怀屈原,使得屈原的传播有了更多的形式,并引领更多人一代代来朝圣屈子祠,从而循环地产生着放大屈原的倍增效应。

3.屈子祠成为了培育民众爱国情怀的大课堂。屈原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形成的奠基者,已经定格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崇高、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就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以其赤子情怀、伟岸人格和不屈抗争的形象引领着人民。对于广大百姓而言,人们走进屈子祠,更多的是直观感悟屈子“在汨罗江上的惊天一跃”,是屈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要唤醒昏庸的楚王这一伟大壮举,让每一个来者震撼和温暖着,从而激发起对国家的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屈子祠,过去承担着这样的作用,而未来随着遗产保护的加强、品质的提升、利用的扩大,必将成为培育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爱国情怀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屈子祠作为纪念屈原最古老的历史文化载体,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灿烂的艺术价值、杰出科学价值、厚重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对于高扬屈原思想与精神、对楚汉文化融入华夏民族之中进而形成大一统的文化格局、对激发历代文人志士的创作灵感和国民的忧患意识、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增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对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应该从理论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它、把握它的价值,才能珍惜好、保护好、发展好这份弥足珍贵的遗产。令人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对屈子祠的保护和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一个叫“屈子遗产露天博物院”的蓝图已经绘就,也已经进行了实质性的推进。这里一定能坚守好、发展好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屈原、无愧于子孙的遗产,并将更多地惠及社会和当地百姓。

[1]刘石林.古往今来屈子祠[J].云梦学刊,1991(2).

[2]鲁涛.《永远的屈原——屈原与屈子祠》简介[J].云梦学刊,2009(1).

[3]孙雪霞.屈原与先秦诸子[D].汕头:汕头大学,2002.

[4]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达[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罗敏中.屈子书院献议[C]//“屈原与汨罗”湖南省屈原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2011.

[6]董中模.论郭沫若研究屈原的历史功绩[C]//“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

(责任编校:张广宇)

Study on the Heritage Value Of Quyuan Temple

REN Yuan XU Wei-ming YANG Xi

(Quyuan Memorial Hall of Miluo City,Miluo,Hunan 414400)

I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ccumulation,Miluo,Quyuan temple had been pilgrimaged and worshiped by countless sage,and contained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which had the rich precious heritage value.As the only existing ancient building to commemorate Quyuan,the legacy for the spread of Quyuan,the research of Quyuan is still played an unique role,it has immeasurable soci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which deserves better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Quyuan temple;the heritage value;a preliminary study

K 878

A

1672-738X(2014)01-0036-07

2013-06-29

任远(1983—),女,湖南汨罗人,屈原纪念馆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屈原文化。

猜你喜欢
汨罗屈原遗产
遗产怎么分
梦见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吊屈原
千万遗产
屈原送米
自心间,辟一弯汨罗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