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理论解析及实证研究

2014-03-12 09:26:17姜霞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新区集群动力

姜霞

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理论解析及实证研究

姜霞

对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探讨,已成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进行理论阐述,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案例,对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实践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政府促导机制、外部经济机制、协作共生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在打造集群持续竞争优势、优化集群配套环境、培育集群核心竞争力、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产业集群持续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竞争优势;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持续成长问题不仅是国内外集群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集群的持续成长是指集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低级有序逐渐走向高级有序的不断变革过程[1]。集群持续成长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核心问题,是驱动产业集群有序发展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进而增强集群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它对内表现为集群在演进中实现一次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外表现为相对于其他同类产业集群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2]。因此,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回顾

从生命周期角度探讨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Tichy G从时间维度考察集群的演进过程,并从集群发展周期论述了促进集群成长的动力机制[3]。Poter把集群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进化、衰退等几个阶段,并从竞争战略的角度诠释了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因素[4]。Ahokangas和Hyry运用演化理论分析了集群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其机制,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对集群发展过程的研究[5]。郭元源和张明龙等学者根据产业集群成长的生命周期,对各个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的风险和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集群持续成长的影响因子[6](P216~226)。

从内外因互动角度分析集群持续成长机制。Ahokangas和Herd认为集群的自组织、自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内在机制促进了集群的成长[7]。王成璋、牟绍波构建了集群持续成长的“力学模型”,将集群持续发展视为动力与阻力之间作用的结果,认为动力大于阻力时集群才能持续成长[8]。王聪将市场环境、需求结构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及其变化视为集群成长的外部动力,将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集群成员间的技术创新与知识溢出看作是集群持续成长的内部动力[9]。李乃文提出社会网络的协调信任机制、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和学习机制、专业化分工与自我约束机制是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机制[10]。

从资源禀赋角度论述集群持续成长机制。Capello强调学习机制、知识文化交流、良好的信任关系及资源共享对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认为集体学习是企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之一[11]。牟绍波从创新研发、市场适应、资本规模与文化构建四个方面提出了集群持续发展的动态核心能力[12]。魏守华以浙江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对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四种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论述。冯年华提出根植性动力、创新性动力、竞合博弈性动力和外部性动力是影响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四个动力机制[14]。

从社会资本角度探讨集群持续成长机制。Dajin Peng和Chaoyinig通过调研,发现促进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各参与主体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概念和文化[15]。牟绍波、王成璋认为集群文化是推动集群持续成长的关键动力,集群的持续成长有赖于精神文化的柔性约束、制度文化的硬性约束、物质文化的显性约束整合而成的集群文化的发展[16]。李玉连认为包括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与文化因素在内的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具有促进作用[17]。

从复杂科学角度研究集群持续成长机制。Brenner和Greif[18]应用自组织理论来研究产业集群动力机制,认为促进集群超越临界规模和集群当地共生互动作用是促进产业集群成长的两大动力。刘恒江和陈继祥[19]建立了产业集群涌现性的CGP模型,从涌现性的发生条件、机制、规律以及判断依据四方面来分析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牟绍波、王成璋[12]认为集群持续成长的过程是集群自组织演化的复杂过程,集群系统与环境之间及集群系统内部各要素、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

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机制进行了积极而富有价值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尽管研究范围涵盖广泛,但对集群持续成长机制的探讨仍缺乏系统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且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本文引入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产业集群持续成长机制,以期对集群持续成长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理论解析

(一)政府促导机制

产业集群很大程度是由于自发的、偶然的因素而形成的,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产业集群的系统缺陷,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很难保证产业集群持续健康成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促导。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用短短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就与印度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密不可分。政府促导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在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培育主导产业、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促使地区经济实现从静态比较优势到动态竞争优势的飞跃。其二,政府的支持有利于营造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系统化的环境支持,有利于增强集群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扩大集群经济的开放性,增强集群持续发展的后劲。其三,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引导,对促进集群企业交流合作、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和推动集群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外部经济机制

产业集群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根本上还在于其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外部经济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市场容量扩大、要素市场共享和信息技术交流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推动集群成长和发展;二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范围经济推动集群发展。从集群外部看,由于大量企业在空间内聚集,往往可以通过合作、合资或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式建立一种稳定的协作关系,并共同进行生产、销售、技术创新等价值活动,进而使整个集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资源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基础的价值链群,不仅能够扩大集群整体规模,而且有利于要素、技术、信息、创新在集群企业间的传播与应用,降低企业的聚集成本,使企业实现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从集群内部来看,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分工网络,能够把原材料采购、劳动力供应、共同市场建立和运输成本降低等因素纳入到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使生产、研发、设计、销售等环节有效地分离,有利于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向该地区聚集,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范围经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三)协作共生机制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是以劳动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的弹性生产系统,类似一个完整的生物生态系统,它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网络组织体系。产业集群这个增值系统中各个价值环节的运行具有协调性,只有使整个系统而不是几个环节的增值功能得到加强,才能保证集群整体的持续发展能力[20]。集群的协作共生机制是指空间聚集的大量专业化分工企业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在一个信任的环境中出于共同利益的追求,与区域内其他行为主体结成紧密协作的生产体系,实现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的协同合作,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组织体系。协作共生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使产业集群中一些潜在的生产、交换等环节的矛盾内化于某种基于信任的产业共同体中,使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一种高度合作基础上的充分竞争,不仅使单个企业从中获利,也使集群整体竞争优势在共生协作中得以强化。高效的协作共生机制,能使集群内企业形成默契的交易关系,实现柔性化生产和最优价值链分工,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协同”效应和“集体效率”,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挖掘企业总体获利能力,增强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学习创新机制

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是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它有利于集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能使集群内部获得足够的质变能量,从而获得外部持续的竞争优势,促进集群持续成长。学习促进了知识的掌握,知识推动创新的产生,创新强化了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集群发展壮大,这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内在逻辑。学习创新机制对集群持续成长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集群内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行为主体通过集体学习和互动学习,为集群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知识,提升了集群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了集群创新能力。第二,持续的学习创新促成了知识的良性流动和扩散,加速了技术知识的外溢速度,在“创新——扩散”的浓厚氛围刺激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企业家才能得到培养,新企业不断产生,集群的竞争优势得到强化,集群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产业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集群格局。随着各项建设的加快推进,示范区空间聚集效应逐步显现,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与持续成长能力,成为引领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如下:

(一)政府促导机制

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政府促导机制表现如下:第一,强化硬环境建设。为推动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武汉市委、市政府结合产业的专业化、集群性和基础设施的先进性,赋予高新区市级管理权限,先后6次采取托管方式,将高新区面积扩大到518平方公里,每年投资数十亿元,进行道路、水电、绿化、文化体育等重大配套设施工程建设,积极拓展高新区的发展空间,为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第二,注重软环境建设。高新区相继出台融资、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创建等系列支持政策,重点支持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以及对完善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具有重大作用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第三,着力构建政策特区。开发区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金融后台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专项产业政策,对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又陆续推出“黄金十条”政策,出台企业培育、技术研发、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资助政策和奖励措施,积极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瞪羚企业”,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外部经济机制

在东湖高新区,外部经济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作用如下:从规模经济效应看,高新区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产品,有利于原材料价格的降低和单位运输成本的节约,使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产业聚集造成了劳动力的快速流动,推动了本地人员的就业培训和外地技工的引入,区内聚集的58所高等院校、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和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区域内供应充足的劳动力市场,每年会给高新技术产业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使企业获得劳动力市场共享产生的外部性;关东科技园、光谷生物城、藏龙岛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的建立,使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得了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外部经济;35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25家创新技术平台的相继建立,更是充分发挥了外部经济机制的作用,加快了信息技术的交流和传播,加速了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在范围经济效应方面,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光纤光缆、移动通信、激光、光传输设备、集成电路、光电器元件等光电子领域内专业化分工、上、中、下游企业相互关联、协作配套的产业群落。日益深化的专业化分工,不但扩大了市场需求,有利于垂直联系的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广泛的协作关系,而且能够促进集群的技术创新并实现更高水平的范围经济,推动集群持续成长。

(三)协作共生机制

在东湖高新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协作共生机制表现如下:其一,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作用,并在融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助推中小企业成长,促进不同企业在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协同发展。其二,集群结合自己的产业优势,出台各种招商引资政策,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向高新区集聚,吸引光电子、光存储、数字家电、通信终端、激光、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扩大了集群的空间聚集优势,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其三,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高新区积极组建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联盟、软件外包产业联盟、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光纤到户(FT-TH)、红光高清等21个产业技术联盟,提高了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了高新区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其四,定期召开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沟通,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高新区已有数百家企业与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产学研之间的联合创新与互动协作。

(四)学习创新机制

高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学习和创新机制的构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看,第一,注重学习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3551人才计划”和“人才特区”建设,高新区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家和学习创新型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奠定了强大的智力基础。第二,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设立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投入运作机制,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大力支持集群创新建设。第三,积极支持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安全P3、P4实验室建设,推进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提高了集群的原始创新能力。第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到2011年底,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先后建成6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5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10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增强了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1]牟绍波,王成璋.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2]陈雪松.对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5,(3).

[3]Tichy G.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C].London:Pion limited,1998:226-236.

[4]Poter M.Clusters and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8.

[5]Anokangas P.Hyry M.and Rasanen P.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fast-growing regional cluster[J].New Englan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1999,(2).

[6]张明龙.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Ahokangas,Herd.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1(4):1192-1222.

[8]牟绍波,王成璋.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力学运动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9]王聪.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动因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报,2007,(5).

[10]李乃文.产业集群发展内源动力机制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

[11]Capello R.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J].Regional studies,1999,33(4):353-365.

[12]牟绍波,刘伟,王成璋.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演进与集群持续成长的关联机理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

[13]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14]冯年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与动力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1).

[15]Dajin Peng,Kuehiki,A.and Tsuji,M.Industrial clusters in Asia:analysis of their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J].Ann Reg Sci,2007,(41).

[16]牟绍波,王成璋.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基于集群文化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8,(4).

[17]李玉连.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理,2006,(3).

[18]Thomas Brenner and Siegfried Greif.The Dependence of Innovativeness on the Local Firm Population,An Empirical Studyof German [R].PatentsEconomics& Evolution#0306,Max Planck Institute,2003:1-34.

[19]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7).

[20]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QSY12027)和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CSQ11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姜霞,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研究,湖北武汉,430074

F263

A

1007-7723(2014)03-0003-0004

猜你喜欢
高新区集群动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遂宁高新区
廉政瞭望(2020年14期)2020-08-12 07:00:32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1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