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旅桂江苏籍学者活动及原因探讨

2014-03-12 07:02黄明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季平教育家桂林

□黄明光,尚 佳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抗日战争期间旅桂江苏籍学者活动及原因探讨

□黄明光1,尚 佳2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运用学科分类理论,将抗日战争期间旅桂江苏籍学者分为教育学家、语文学家、心理学家与美术教育家等四类。对刘季平、叶圣陶、朱智贤、张安治及徐悲鸿于1938至1944间在广西桂林所从事的抗日教育活动作了比较细致论述及客观积极评价。最后,从抗日统一战争军事理论、军阀矛盾理论、地方自治理论、地理学理论角度,分析了抗日期间旅桂江苏籍学者在广西能够为广西各方面事业作出贡献的两点原因。

抗日期间;旅桂;江苏籍学者;原因

抗战时期的1938年至1944年间,由于北方及中原地区被日本侵略军攻占,江苏籍一些教育家、美术教育家随着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迁到了广西首府桂林市。这些江苏籍教育家、美术教育家在生活状况、办学条件均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仍然组织师生进行正常的抗日教育教学活动。江苏籍教育家、美术教育家还在广西各县市招收及培养学生与社会青年,为广西的教育事业及其他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抗日战争期间旅桂江苏籍学者分类

此部分涉及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科学分为教育学、语文学家、心理学、美术学、哲学等不同学科。抗日时期,来到广西桂林的江苏籍学者,主要分为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与美术教育家。

(一)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

1、刘季平(1908—1987)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江苏如东人。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刘季平随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抵桂。由三厅转到桂林行营政治部第三科工作,在党内任小组长,在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任指导员。1938年12月,生活教育社在桂林成立,刘季平被选为生活教育社常务理事。1939年1月,晓庄研究所桂林办事处成立,刘季平被选为研究员;4月,刘季平主编的《工作与学习》创刊,新知书店发行[1];5月4日,在《救亡日报》的“纪念五四特辑”上发表纪念文章;9月23日,桂林儿童团体在东江镇中心小学召开“中国儿童运动问题”座谈会,刘季平代表生活教育社出席;9月24日,刘季平著文《战时儿童保育工作在中国儿童教育上的历史意义与任务》在《救亡日报》上发表。1940年1月23日,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广西支会召开庆祝总会成立两周年大会,改选第二届理事,刘季平被选为理事[2]。刘季平在桂林的活动主要是负责生活教育社(1938年12月在桂成立)。当时主要进行了三项工作:第一是与广西省政府当局及其他团体轮流主持每月的时事报告;第二是与胡愈之等同志所主持的文化供应社、国际新闻社等团体联合组织每周一次的读书会;第三是编辑出版《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杂志,《工作与学习》由刘季平主编。这些活动,激发了桂林抗日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及民族仇恨,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2、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国当代著名语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1942年6月4日从成都到桂林,住桂林环湖路开明书店。在桂期间,他主编《国文月刊》[3]、《中学生》(战时半月刊)杂志[4],并为《中学生》杂志撰写文章《作为一个文艺作者》《五足年了》《德目与实践》等。同年6月19日下午,应桂林中学校长雷震的邀请,到该校为1300多名学生作演讲;25日,应邀到广西教育研究所礼堂内为桂林师范毕业班学生作关于“训练教学与文艺写作”的演讲。在桂期间,叶圣陶还与乡村教育家梁漱溟、科技教育家高士其、戏剧教育家熊佛西以及桂林地方教育家唐现之等人交谈。7月11日,叶圣陶乘飞机离桂赴渝。

叶圣陶先生在桂主要的活动之一是主编《中学生》杂志。该杂志是为中学生和知识青年编写的综合性刊物,1930年创刊于上海,因战争爆发,于1939年5月5日迁至桂林复刊,改称《中学生战时半月刊》。该杂志的宗旨是为中学生“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该杂志在桂林出版期间,发表了大量辅导中学生学习的文章,许多学生把《中学生》视为“课余良伴”。例如第10、11期连载发表朱自清撰写的《中国散文的发展》、第56期邵荃麟的《高尔基论学习》、第71期李广田的《中学生的文学修养》等,为指导中学生的文学创作与语文写作起了较好的辅导作用。《中学生》杂志之所以能办成一本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的读物,与叶圣陶先生亲临桂林主持指导是分不开的。根据叶先生的日记记载,他在桂期间经常与杂志的编委宋云彬、唐锡光、傅彬然等人讨论编纂事宜,为办好杂志提出了正确的意见。例如,6月24日,与云彬、彬然、仲华、子恺、祖璋等人先谈《中学生》各门类作稿约稿事。次谈编译所事;关于各人之薪水与费用亦有商定。此外,叶先生还亲自为刊物审稿、写稿。可见,叶先生虽在桂时间不长,但此次来桂,为《中学生》杂志的出版与发行工作,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叶圣陶在桂林的第二个教育活动是为桂林中学、桂林师范的学生作了演讲。次数虽然不多,但对于地处广西的学生来说,能亲耳聆听大作家、出版家、教育家的教导,亦是机会难逢。叶先生的演讲,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增长了知识。

3、朱智贤(1908—1990) 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1908年12月31日出生在江苏省赣榆县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8年从重庆到桂林,在江苏教育学院(当时内迁到桂林)担任教授,讲授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等课程。在校期间,朱智贤与程今吾等一些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组织教育座谈会,用马克思主义探讨研究教育学、心理学问题。另外,他还到中苏文化协会主办的俄文夜校学习俄语。这时撰写的学术论文有《教育是什么》《一个教育定义的商榷》《心理学上三个行为公式之批判》《论人性的改造问题》等。1941年他被学校解聘,此后依靠写教育学、心理学的通俗读物维持生活,先后出版了《青年心理》、《心理常识漫话》等,1943年离桂赴四川。

1938年至1943年桂林之行,在朱智贤教授的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世界观、方法论上,朱智贤在桂林期间,通过与程今吾、刘季平等共产党人的接触,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他与进步人士组成教育座谈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的问题。在课堂上,他也运用这种观点来讲授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5]。这个时期他发表的《教育是什么》《一个教育定义的商榷》《心理学上三个行为公式之批判》等文章,已经表明他在方法论上的新变化和初步成果。可以说,朱智贤在桂林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学、心理学的尝试,这对于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朱智贤在桂林期间的第二个可贵之处是他在1941年被学校解聘之后,依靠写作维持生活,艰苦研究学问,不屈不挠探索真理。由于朱智贤的进步活动,1941年皖难事变后,学校把他解聘了。从此,他住在一位朋友家里,依靠写一些教育和心理学的通俗读物来维持生活,在困苦的生活中,朱智贤对学术刻苦钻研的精神并没有衰退。这段时间他仍然写出了两部专著,表现了顽强的斗志。

朱先生在桂发表的文章还有:《成人班的各科教学指导》《战时教育之总检讨》(1940年2月《教育与民众》第9卷第9期)《对青年们谈谈心理卫生》等。

(二)美术教育家

1、张安治(1911—1990)字汝进,曾用名张帆、紫天,江苏省扬州市人,我国当代美术教育家。张安治1927年毕业于南京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任小学美术教师。1938年7月,被广西省政府委派为国民基础学校音乐教本编委会委员,并在广西省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任教员。同年底,与陆其清等人在桂林发起组织美术 团体“紫金艺社”举办了多期美术培训班。1940年元月,参与创办《音乐与美术》月刊;3月,任广西省立艺术馆美术部主任;9月,担任广西省立艺术馆主办的暑假讲座讲师,主讲“中国画的民族形式”“中国画与西洋画”等专题。1942年7月,又担任广西艺术馆美术部主办的暑假美术讲座主讲老师[6]。

张安治在桂期间从事美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美术教育与抗日战争的政治需要结合起来,利用美术为抗战服务。他在桂期间创作的大量美术作品,都与抗日战争结合在一起。例如《苦难与新生》(1941年9月桂林国防书店出版)《战时描集》(1940年广西省立艺术馆美术部出版)《游击队员》等。

从办学形式分析,创办假期培训班或参加假期讲习班、讲座的讲课,是张安治在桂从事美术教育的另一个特点。这些灵活的办学形式,为培养广西美术人才,提高国民基础学校、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均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幼年随父学画,17岁任宜兴初级女子师范、思吝小学等校图画教师。1938年1月,他由渝移居桂林,筹建“桂林美术学院”;是年7月,倡办广西全省中学艺术教师暑假讲习班,并为该班学员讲课;8月,倡办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1938年底离桂赴香港、新加坡等地。1942年9月,从昆明抵桂,为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作题为“印度的绘画艺术”的报告[7],14日离桂赴渝[8]。

徐悲鸿在桂林发表的文章有《漫步印度之天堂》(《文学创作》1943年第1卷发表)、《悼泰戈尔先生并论其绘画》(《文学创作》1943年第2卷第1期)。

抗战期间,徐悲鸿多次到桂林,其中以1937年至1938年住在桂林的时间较长。在桂期间,徐悲鸿的美术创作实践和对广西艺术教育的关心,对广西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影响很深,为广西培养美术人才作出了较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两点:

第一,1937年徐悲鸿到桂林是为创办美术学院而来。为了美术学院的筹办,他来桂林时携带了自己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其中有铜像、油画、国画等,这些都是中外名家和他自己的作品。这批艺术珍品对广西美术工作者提高美术技巧,汲取创作营养,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徐悲鸿到桂时,还邀请了一些有才华的画家来广西。总之,徐悲鸿到桂林筹办美术学院,给广西美术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气和活力。

第二,1938年7月,徐悲鸿倡办广西省中学艺术教师暑假讲习班;8月,又倡办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1939年改为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为广西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倾注了心血。徐先生在讲习班和训练班上上课时,引导学员欣赏他带来的艺术珍品,给大家讲述美术理论,指导学员画人体画、素描画。他严格要求学员,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当年徐先生的学生吴祥礽写文章回忆说:徐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喻恰当,思想性、哲理性。

二、抗日战争期间广西桂林短暂成为抗日活动中心原因分析

抗日期间,广西桂林短暂成为抗日活动中心的原因系多方面。对此原因,采用交叉理论分析法。其中涉及抗日统一战争军事理论、军阀矛盾理论、地方自治理论、地理学理论

(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新桂系曾短暂倾向积极抗战,系广西桂林短暂成为抗日活动中心原因之一。

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采用各种卑鄙手段策动了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全国各地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步高涨。中国共产党以抗日大局为民族的重要利益,向全国人民发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通告,同时,提出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影响下,民族为难关头,新桂系对蒋介石和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态度产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蒋家王朝仍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方针,疯狂镇压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利用各种手段排除异己,企图实现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做法,新桂系头目表现出坚决反对。1936年4月,李宗仁发表《论中日问题》,抨击蒋介石所不轻言抗战的消极态度。此后,1936年6月1日,广东军阀陈济棠与新桂系联合举兵反对蒋介石。两广地方实力派1931年以来即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与南京中央政权相对峙。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向蒋家王朝痛陈“九·一八”日寇侵略之创痕未去,蒋介石又镇压学生运动。辽、吉、黑、热四省之民众,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已逾数载。同年6月4日,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西南将领数十人发出通电,表示支持6月2日的通电,并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军,由陈济棠、李宗仁分任正副委员长和正副总司令。接着,两广军队向湖南出动。以后,蒋介石利用卑鄙手段,才将战事平息。[9]

(二)新桂系得“三自”政策,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大建设,也是广西省会桂林当时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中心的原因之一。

上个世纪30年代前期,新桂系领袖人物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为了增强新桂系与国民党中央政府蒋家王朝集团的抗衡力量,在广西本地积极推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提出自卫、自治、自给“三自”政策,在广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大方面,开展了发展广西地方实力的运动。新桂系头目李宗仁以“硬干苦干是我们之出路”之口号勉励广西四大方面实力建设。“三自”运动让广西在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当时国内外舆论评为国统区的模范省。新桂系在建设广西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具体的实际成果。在地方派系部的各种军事争战中,广西新桂系虽然在1929年3月后期蒋桂战争中被蒋介石利用各种收买策略,将新桂系打败,但新桂系经过“三自”及四大运动的发展,其各方面实力仍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大地方实力派系集团。新桂系集团在1927年后追随蒋介石、汪精卫反共,但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央政府有很深的各种恩怨矛盾及厉害冲突,新桂系希望建设好广西后,能够运用自己的地方实力以与蒋家王朝抗衡,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后,也日感蒋家王朝严重威胁到新桂系发展的利益,逐渐坚定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决心,坚定了自我抗日救亡的立场。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先后被日寇占领后,广西省会桂林成为华中、华东、各地通往四川临时国都重庆的交通枢纽,同时新桂系抗战态度比过去坚决,抗日思想空气比较开放,广西地区在新桂系“三自”政策治理下,广大民众抗日情绪动员工作比其他省好,新桂系处国内地方军阀实力第二大的地位。综合各种因素,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确定把团结联合新桂系实力派的力量加入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来,贯彻全民全民团结抗日方针,作为实施抗日统一战线一项主要工作。据此,广西省会桂林当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中心之一。[10]

总之,抗日战争期间旅桂江苏籍教育家、心理学家与美术家在广西桂林及各地为广西的抗日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大量的历史性贡献。笔者限于史料及学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免有不足之处,有待日后进一步学习及深入研究。 ■

[1]广西桂林图书馆编,记者刘丽.工作与学习杂志创刊[M].桂林文化大事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932.

[2]记者无名氏.国际反侵略大会广西支会召开换届会议[N].救亡日报(桂林版),民国二十九年(1940)1-24(1).

[3]广西社会科学院编,记者李萍.国文月刊在桂林复刊[M].桂林文化城概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88.

[4]广西桂林图书馆编.记者王英.中学生杂志发行[M].桂林文化大事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926.

[5]广西桂林图书馆编,记者张其革新家朱智贤.桂林文化大事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1021.

[6]广西桂林图书馆编,记者无名氏.暑假美术班开始报名[M].桂林文化大事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955.

[7]广西桂林图书馆编,记者刘艺.徐悲鸿精彩的报告[M].桂林文化大事,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982.

[8]记者徐聘.画家徐悲鸿离桂[N].救亡日报(桂林版),民国三十一年(1942)9-15(3).

[9]汤丽霞.“九·一八”事变后新桂系政治态度的变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2(2):189-193.

[10]覃卫国,钱宗范.抗战时期桂林文化统战工作述评[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40-45.

【责任编辑 谢文海】

The Causes of Activities of Jiangsu Scholars living in Guilin the Anti-Japanese Period

HUANG Ming-guang1,SHANG Jia2
(Zhejiang Yuy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Using the subject classification theory, Jiangsu scholars living in Guilin in the Anti-Japanese period can be sorted out into four groups, namely, education experts, Chinese scientists, psychologist and art educator. 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the activities of Liu Jiping, Ye Shengtao, Zhu Zhixian, Zhang Anzhi and Xu Beihong from 1938 to 1944 in Guilin. Finally, the paper, from the Anti-Japanese War military theory, the contradiction theory, theory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and geography theory, analyzes thereasons for them to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in Guangxi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living in Guangxi; Jiangshu scholar; reason

K29

A

1004-4671(2014)06-0026-04

2014-03-18

黄明光(1957~),男,汉族,广西桂林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教授、兼职律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方向:历史文献、文学。

猜你喜欢
季平教育家桂林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教育家与儿童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桂林行
风从千年来
乐!乘动车,看桂林
故土情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