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波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和新课程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的理念是一致的。“相机”两字告诉我们,教师的“诱导”要抓住时机。过早进行,学生尚未思考,等同于全盘授予;而过晚进行,如果学生已经过了兴奋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那也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意见分歧、思维阻塞、回答错误、情绪激动等时机,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最浓的时候进行适当点拨诱导,帮助学生统一意见,打通思维,解决问题。这样的相机诱导效果最好。
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倡导下,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语文课堂也不例外。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对学生的合作不闻不问。有的小组已经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意见分歧,或者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难以为继,甚至向教师投来了求救的目光,但我们的教师却对此视而不见,不去协调。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其实,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除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外,还应该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出现严重分歧或思维阻塞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愤悱”的时候,求知欲望最为强烈,这时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时机。因此,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师不应该是行走边缘的看客,而应该是时刻观察各组学习进展的导师,必要时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对学生的疑问相机诱导,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益。
比如在讲《劝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讨论归纳总结“而”字的几种用法的时候,有一个小组对“吾尝跂而望矣”中“而”字的用法有明显的分歧。有的认为“跂”是动词,“望”也是动词,这里的“而”是承接关系;有的则认为这里的“而”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关系。谁也说服不了谁,争论声也越来越大。看到这样的情况,笔者让他们停止了讨论,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跂而望”的动作演示出来。经过实践,学生发现,想要看得远,一定要在“望”的同时“跂”着,“跂”是“望”的时候的一种状态,所以应该是修饰关系。这样一引导,学生的分歧立刻消除了。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而事实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答案往往很难让教师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是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还是借此机会寻找一个切入点,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领悟、然后得出答案呢?显然,后一种方法要好得多。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因为思维角度的原因导致了答案的偏差,只要教师稍加指点诱导,他们还是能通过自身的领悟找到答案的。
比如在讲授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的时候,学生对“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中“失望”一词理解不到位。笔者提问了三名学生,他们的回答都只停留在作者对故乡环境的“脏乱差”感到失望,没能分析出深层的根源,第四名学生的答案同样没有多大改观。学生眼神焦虑,因为缺少像作者那样的生活体验,思维难免狭窄,教师有必要进行引导。于是,笔者和这名学生有了以下的对话。
师:“如果哪一次你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你的父母会感到怎么样?”
生:“有些失望。”
师:“为什么会失望?”
生:“因为他们对我的学习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
师:“没有哪一位父母不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身体好,将来工作好,生活好。这样的期望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们对孩子浓浓的爱。”
师:“所以,这里的失望,深层的含义是?”
生:“深深的爱!”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爱,所以有期望;因为有期望,所以有失望;因为期望大,所以失望也大,能滴血。”
师:“对。古话‘爱之深,恨之切’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可能会有教师这样认为,批改作业的时候,除了少数时候的面批,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并不在教师身边,教师怎样进行诱导?其实很简单,要知道,书写点评不是作文批改的专利。看到学生有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要简单地用鲜红的“×”来完成,而要分析学生错误答案产生的原因,必要的时候,在学生答案边上进行点评引导,哪怕只是画个圈,写几个字。当学生拿到作业本的时候,对一个简单而刺目的“×”可能会置之不理,而教师在错误答案上的圈圈点点,一定会引起兴趣、注意和重视。
如在一次作业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作者借‘乡村的风’抒发了哪些情感?”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到“借”、“风”这两个字,误认为是对风的情感,答案十分单一。批改的时候,笔者就在“借”与“风”这两个字上分别画了个圈,并打了个问号。第二天上课之前,笔者特意关注这些学生的答案,发现都已经有所补充,有“作者借风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环境下故乡的热爱之情”,有“作者借风表达了对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感激之情”,还有“作者借风表达了对忠厚朴实的父亲的敬爱之情”等等,答案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
另外,在作业批改中,除了“相机”进行学科知识和解题方法诱导外,还可以“相机”进行“情绪诱导”,也就是抓住学生情绪自我膨胀或过于低落的时候,通过批语这种无声的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或泼一泼冷水,引导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或鼓一把劲,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热情。
比如有一次,一名学生和父母闹了点小别扭,在周记中表达了对父母的种种不满,而且言辞比较激烈,大有和父母势不两立的架势,完全沉浸在“自我倔强”之中。于是,笔者就在这位学生周记的最后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还记得《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吗?还记得史铁生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吗?“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在下一篇周记中,这名学生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老师,请原谅我的幼稚,谢谢您!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诱导”,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困惑,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生活愉悦感,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传道受业解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