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玉梅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型,分则无益,合则更强。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为“讲—写—改—评”四步教学法,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有效组织写作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开展阅读和写作整体化教学,阅读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模仿的机会和素材,以读促写,整体、协调式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综合反应和协调作用的结果,缺失了任何一种能力,都会导致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或缺少美感。其中阅读能力在整个能力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量的不足,都会造成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提升,表现为后劲不足。通过阅读可以完成写作必须经历的“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这一全过程。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通过阅读,学生从文本中摘抄优美的句子,美好的东西一般大家都会感受得到。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将这些句子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就会加大作文的含金量。
阅读是学习表达技巧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对文本中句、段进行分析,当自己感觉到语言流利、层次清晰的时候,潜移默化中语言能力获得了提升,长期积累会不知不觉地将其中的写作技巧流露在自己的作文中。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的量,为什么要大量阅读,笔者认为除了靠泛读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外,对于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也是一种提升。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涉猎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学体裁和表达技巧,从而不断存储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这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以读促写,这一经验也是经过古今中外大文豪验证过的,能真正使学生的写作走上快车道。
例如,笔者在实践中让学生大量阅读国学经典,学生在吟诵“诗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超然的感慨,沿着诗人的意境往下走,会发现短短的几行字,却流露出了诗人深邃的思考。长期诵读,学生的语言也有了诗意,充满了想象,表达技巧也从常规发展到突破常规,思维创新式、跳跃式发展,在感悟诗歌模糊的意境中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都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对于写作而言,不可缺失“情”与“意”,这两者是一篇作文的骨血,是成文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以读促写所要关注的地方。
作文的情意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每一篇美文的遣词造句都是独具匠心的,也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学习的写作技巧。写作时,用上几个含义隽永深刻的词语,对于整篇文章而言是点睛之笔,文章因此一亮。同时,用词准确能够清晰地流露出作者的意图,透过文字,读者的思维和情感被“词”所牵动,这样的作文自然是高分,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名篇时对文章的遣词进行模仿,并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
例如,和学生一起鉴赏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可以让学生一起关注文中的“土地泛滥着一种热情”,如果“泛滥”换成“澎湃”或“涌动”等词语行不行,从表达的意思上看无所谓不行,但是透过文字,我们去体会“情感”,很显然就少了几分野性,那这个词用在该处好在哪里呢?该词在该处的使用是“贬义褒用”,用词可谓是独具匠心,表达了作者行文时“激愤狂放的心情”幻若“溃堤之水”奔流而出,充满了野性,无法驾驭,文章很鲜活。
再如,品味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透过这几个词,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情感连绵起伏,有一种音乐的律动感,又有一种久久无法挥散的愁绪,独具匠心,很有味道。
通过大量的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我们会被“大家”的这种遣词手法所熏陶,有了优美的辞藻,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觉得语言是苍白的,写作的乐趣也就产生了。
“遣词”和“造句”是分不开的,恰当的句式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意,从造句的语气、语调上来看,高中作文最常用的是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不同的句式有其适用意境,效果各有千秋。同时,同一种句式在处理手法上也应注意多元化,长、短句交错使用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例如,品读李白的《将进酒》,要求学生品读出李白写作时的心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故意将头两句中的“君不见”去掉,将文章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式诵读,接着让学生自己来交流感受,让学生自主体验“君不见”去掉后气势上的缺失,进而体验李白笔下的“反问句式”所带来的独特效果。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提示学生运用这种“反问句式”,实现从积累到输出。
词和句是文章的骨肉,修辞则是美丽的衣服,是语言的润滑剂,是让作文文采飞扬的鼓风机。有时候,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总是觉得学生的词、句都有,意思也对,就是感觉干瘪,缺乏精神气,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修辞手法的欠缺,所以我们在阅读美文的时候,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排比、比拟、反复、夸张等常用的修辞方法,并鼓励学生迁移到写作中来,提升文章的文学品位。不过,也要防止修辞刻凿痕迹太重,因为刻凿痕迹太重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相反还有一定的反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修辞呈现的方式和使用修辞契机的渗透。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很多精妙的修辞。“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经典的通感句,使非常抽象的事物呈现出具象的效果。课后笔者布置了一篇题目为《月光下的时光》的作文,很多学生写出了精彩的修辞语句:“月光是别在那段美好记忆里的一枚徽章。”“坐在庭院里,盈盈的月光,像浸润的松油在宣纸上淡淡地泛起一片光,摇曳着,在这漆黑的夜空里弥散。”“水墨般的夜空里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一簇簇,如水如乳,在青砖上画成一团团银亮的光圈。”“月光下的点点回忆,便如外婆的笑魇一般,便如一颗颗向着太阳的向日葵一般,鲜活在我的瞳孔里,愈加美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破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性。实践表明,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应注意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现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自然地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写作,在需要的驱动下会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素材,进而带动阅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