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追梦·圆梦——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关于“梦”的诠释和解读

2014-03-12 05:44:35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崔益林
语文知识 2014年9期
关键词:康桥徐志摩苏教版

◆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 崔益林

钱理群曾经说过:“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已经在这个方面作了很多的尝试。综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到“梦”的课文有近10篇,我们想借此机会把它们列出来,并对这些梦进行一些分析和解读,以期能够帮助广大的老师和学生从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这些梦,总结出作者写梦的作用和目的,从而挖掘出这些梦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一、“梦”是信仰的化身

梦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人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有时梦想是不切实际,但毫无疑问,梦想是人类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愿望。

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再别康桥》)

这句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的一段,从徐志摩在这首现代抒情诗中温婉柔静的笔调,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沉静的心,也仿佛感受到诗人在康桥找到了他的精神归宿。

徐志摩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抱负,生活是充实的,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那么,他究竟寻的是什么梦呢?结合徐志摩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通常都会这样来理解:他在英国留学时,深受英国文化的熏染,希望能够在中国也建立一种和谐自由的文化理想,这在当时被称为“康桥理想”,但是当他回国后,看到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感觉到他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所以当他再度游历英国时,再度造访康桥时,自然而然会撩起他曾经的政治梦想。

所以,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想的化身,是信仰的代名词。“中国梦”其实就是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

二、“梦”是心灵的慰藉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首诗的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但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这是梦,又何止是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为他的好友陈亮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的主张一致,恢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二人在上饶鹅湖之会上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作者虽然身居家中,但是心系疆场。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告诉我们,词人所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表达了作者渴望重回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却壮志难酬,只能在醉梦里回忆当年领兵杀敌的快意。

三、“梦”是情感的载体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在白天醒着的时候,往往是意识活动主宰着无意识活动,所以有些欲望就不能得以实现。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意识控制了,这个时候无意识的欲望,往往就会以梦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梦的形式让无意识活动得到满足。

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我的老师》)

这一段文字写的是“梦中寻师”,可以想像一个好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说实话,每次教这一课时,我也很感动,总是觉得作为一个教师,能够和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自己也觉得年轻了,总觉得只有站在讲台上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产生从事这份工作的愉悦感。

“我”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冲动,源于平时蔡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所以这个梦,承载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情感。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上《冰心诗四首》)

一般情况下,怀念母亲的感情,往往比较抽象,写作时也容易流于空洞浮泛。但是,冰心的这首诗,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诗人采用这种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还有,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回延安》)

《回延安》是我国当代诗人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再次回到阔别10年之久的延安时,以饱满的激情,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一首激情澎湃的不朽名篇。诗人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 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诗人贺敬之是一位喝延河水、吃延安小米、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熏陶成长起来的革命文学家,延安已经成为诗人的第二故乡。所以诗人对延安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出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情景也就不足为怪。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某种情感,我们常常借助于梦,依托于梦,让自己的情感在梦中得以体现。梦,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生理现象,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这样阐述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这些“梦”,点燃了一个个生命的希望和热情,鼓舞着人们百折不挠,永不放弃!

猜你喜欢
康桥徐志摩苏教版
花牛歌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现代装饰(2017年11期)2017-05-25 02:14:36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偏 见
文苑(2015年35期)2015-11-17 21:27:17
小评《徐志摩论》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6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教与学(2012年7期)2012-03-20 14:06:02
徐志摩的诗论
西南学林(2011年0期)2011-11-12 13: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