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平 刘 盈◎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意义、挑战和路径思考
邵建平 刘 盈*◎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中国新近倡议的地区合作构想之一,其有助于推进孟中印缅区域合作、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贯彻落实、能够完善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推进桥头堡建设战略。然而,区域内国家间政治互信不足、少数民族问题和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将会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进程构成不利影响。倡导“软制度”合作、重视次国家行为主体云南的作用、重视早期收获的培育、加强区域内公共外交是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路径。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意义 挑战 推进路径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中印两国共同倡议在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基础上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印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倡议先后得到了孟加拉国和缅甸的认可。2013年12月18日至19日,孟中印缅四国召开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就推进经济走廊建设达成了重要的共识。目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协调层面。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已经成为四国的共识。2014年5月,孟加拉外长艾哈迈德·阿里在上海参加亚信峰会时表示孟加拉国将加快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2014年8月11日,缅甸总统登盛会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时表示缅方将积极参与打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再次呼吁加快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中国意义重大。本文在阐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对中国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对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作出思考。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孟中印缅区域合作论坛的“升级版”,有利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善和桥头堡战略的推进。
(一)有助于提升孟中印缅区域合作的水平
经济走廊是指“在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内联系生产、贸易和基础设施的机制;其主要是通过对交通走廊的扩充,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相连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合作”。①“经济走廊”最早由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于1996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八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建设“跨国经济走廊”则要求几个国家在其相连或相近区域发挥各自资源和禀赋优势,优势互补,开展基础建设、投资贸易、产业合作、商贸旅游等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涉及互联互通,包括交通、电信、电力和能源、贸易和投资、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孟中印缅四国学者就在亚洲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意识到了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缅甸依托地缘相邻的条件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然而,由于跨国合作涉及海关监管、检验检疫、政府外交等全局性、政策性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跨境区域各国国家主权及利益冲突等敏感性问题,处于“二轨”的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有效性不足。随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提出并成为四国的共识,加强区域合作已经上升为孟中印缅四国的国家意志。“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使得孟中印缅四国间在贸易、相互投资、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得以持续推进,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孟中印缅地区合作机制的有效性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二)有利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贯彻落实
建国以来,新中国一直奉行睦邻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更加重视睦邻外交。中国共产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和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专门提及了睦邻外交或者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近年来,在中美实力结构变动背景下,中国将周边外交提到了更高的地位。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从中共十八大报告来看,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为了尽快落实十八大报告对周边外交的新定位,新一代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周边外交”,以更加积极的态势经营、塑造周边,把周边外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造中国周边外交的“升级版”,重视周边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党中央召开了专门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工作作出进一步的谋略和部署。习近平在会上讲话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孟印缅三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邻邦,是中国全方位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打造周边外交战略支点国家的重要选择。加快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走廊”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形成沿“廊”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消除贫困,促进沿“廊”国家之间实现共同发展,有利于中国“睦邻、安邻、富邻”,“与邻为伴,以邻为善”周边外交政策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贯彻落实。其真正体现了中国十八大报告“使自身的发展惠及周边国家”的精神和“亲、诚、惠、容”四字原则中的“惠”字。
(三)能够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距,沿边地区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为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国近年来开始将“向西开放”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作,中央领导人也数次表示推进“向西开放”的战略规划。2011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乌鲁木齐出席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在《深化内陆开放开发促进亚欧合作发展》的致辞中明确提出:“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全面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鼓励向西开放。”①李克强:《深化内陆开放开发促进亚欧合作发展——在首届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上的致辞》,求是理论网,2011年9月3日,http://www.qstheory.cn/llzx/201109/t20110903_107750.htm2012年4月,李克强副总理在莫斯科大学演讲时说:“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把沿边开放、向西开放作为新一轮开放的重点。”他在出席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再次提出:“我们将在继续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大力推动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①沈晨:《李克强访欧强化向西开放推能源与城镇化合作》,载《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05月11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加快沿边开放步伐”。
从空间范围来看,中国“向西开放”分为两个方向:北线和南线。北线主要是指中国西北地区面向中亚的开放;南线主要是指中国西南地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2013年以来,中国加快了“向西开放”的战略布局和谋划。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打造“中巴经济走廊”,访问印度时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倡议。9月,习近平访问中亚国家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不管是经济走廊还是经济带,目的都是要通过向西开放进一步完善中国周边外交的总体布局,更好地落实“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
在“向西开放”战略中,“经济走廊”和“经济带”都是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构想。其涉及交通、能源、农业、矿山、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生物开发、环保生态、防灾减灾等诸多行业和领域。经济走廊的建设能够推动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利益融合,提升相互间开放层次。因此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落实和贯彻“向西开放战略”的表现,能够助力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布局的完善。
(四)有助于加快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进程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桥头堡战略”是对云南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最新战略定位。2011年,中国中央政府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对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建设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其中在“意义”部分指出“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有利于构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大通道;有利于提升我国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增进睦邻友好”;在“目标部分”指出要“建设重要的沿边开放经济带”和“完善对外经济走廊”,“巩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提升孟中印缅合作层次”。
从云南省桥头堡的建设和推进来看,孟印缅方向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组成部分。加快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能够提升孟中印缅地区合作的层次、推进孟中印缅互联互通建设,最终加快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进程。
尽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意义重大,但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利条件。区域国家间互信不足、印度和缅甸两国民族问题、孟缅两国资源民族主义和环境民族主义的兴起都将对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构成潜在的挑战和影响。
(一)区域国家间互信不足
互信是国际关系中的稀缺资源,同时也是国家间开展、拓宽、深化国际合作的基本条件。区域国家间政治互信不足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最大的障碍。
首先,争做世界大国一直是印度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中国快速崛起背景下,印度将中国的崛起视为自己追求大国地位的威胁。尤其是两国陆地边界领土争端久拖不决更加剧了中印两国间互信的缺失。因此印度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向西开放、印度洋战略和桥头堡战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中国威胁论”在印度不乏市场。
印度第一代领导人尼赫鲁曾经说过:“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①[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57页。。继尼赫鲁之后的历代印度领导人都未放弃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梦想。进入21世纪,印度在各方面加快了谋求“世界军事强国“的步伐。其制定的《20年国防建设新规则》提出,印度要积极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全面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力争近期成为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一等军事强国”,2015年前成为世界军事大国。为此,印度不断扩充军队兵力,增加军费开支,重视导弹和核武器的研制。在国家安全战略上谋求“称霸亚太、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第一等强国”。
印度认为,它必须保持警惕并保卫其领土主权不受外部势力的侵犯,印度尤其要对中国保持高度戒备,预防来自中国“潜在的威胁”。印度有人认为中国将是印度实现“世界大国梦”最大的绊脚石和竞争对手。总的说来,印度认为中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对它的威胁:中印两国意识形态不同,战略利益迥异,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分属不同的文明,两国必然会在亚洲争夺领导权;中印边界、领土层面上具有根本利害冲突,1962年中国给印度造成的心灵创伤在印度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中国的日益复兴和强大必然会对印度造成威胁;中国与印度周边国家的密切关系目的是要“孤立和包围”印度。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威胁论”在印度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印度缺乏对中国根本上的信任。作为亚太地区正在崛起的地区性大国,印度的“东进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对中国进行“软制衡”。如在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上,印度存在着“门罗主义”色彩①李忠林:《印度的门罗主义评析》,载《亚非纵横》,2013年第4期。,其将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中国进入该地区。印度把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内湖”,不希望中国的力量能够到达印度洋地区危及自身的“大国梦”。因此,印度对中国的快速崛起非常敏感,不乏失落与惊恐之心态,故常有防范之心和制衡之意②张贵洪、邱昌情:《印度“动向”政策的新思考》,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4期,第101页。。印度前海军总司令帕拉喀什还表示“中国在喜马拉雅山区、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对印度步步紧逼,这加剧了人们对印度海军实力不足的担忧”③《印度建造多艘潜艇应对中国》,载《联合早报》,2014年12月4日。。香港《南华早报》2013年10月22日在强调影响中印关系的民间因素时说到:“印度人羡慕北方邻国的经济奇迹却担心其意图”④《中印欲卸数十年历史包袱除了合作别无他法》,载《环球时报》,2013年10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23/c_125582109.htm。所以,对于中国在中国的投资和能源合作,印度仍然极其警惕,甚至怀有一定的敌意⑤高山:《美称中国投资南亚影响美国》,载《环球时报》,2009年5月25日。。
其次,缅甸对中国也存在防范心理。1988年以来,缅甸因为长期遭受西方国家制裁封锁,不得不在一段时期内采取向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缅关系得以全方位推进。然而,因为中缅两国关系是一种非对称的双边关系,加之两国地理上直接邻接,所以缅甸领导人从内心深处一直惧怕和不信任中国。在缅甸一直有句谚语:“中国人吐口唾沫,缅甸人都可以游泳”。在中缅边界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吴努总理曾数次表达了对中国的惧怕和担忧。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吴努总理坦率地对周恩来总理谈到:“缅甸人口只及中国的云南省,缅甸政府一直怀疑中国对缅甸有领土野心,并为此感到恐惧”;同年年底,吴努总理回访中国,他再次说到“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羊羔提心吊胆”①于海洋:《中缅边界条约签订始末》,载《党史天地》,2001年第1期,第29页。。
目前,在中国不断崛起背景下,“中国威胁论”在缅甸仍然有市场,缅甸对中国的担忧和不信任感不比1954年前后低。从缅甸政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看出缅甸领导人不信任中国。如2004年7月缅甸总理钦钮还在中国高调访问,10月就被撤职,事先中国政府对此一无所知;中国政府事先对缅甸军政府2005年11月迁都之举毫不知情;缅甸2009年8月武力进攻果敢事前也没有向中国通报②李晨阳:《2010年大选后的中缅关系:挑战与前景》,载《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2期,第30页。。此外,一些缅甸学者对中缅关系的忧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缅甸对中国的不信任。有缅甸学者认为“中国高度重视对缅关系是因为缅甸在中国的‘两洋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想要控制缅甸实现自己的大战略”;还有缅甸学者认为“很少有证据证明中国在缅甸的投资一定使缅甸的经济转型受益,缅甸仅仅(为中国)提供了廉价的资源”③Helen Warrell,Tim Johnston,“Burmese Junta Grows Wary of China’s ever Closer Embrace”,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8002/en?page=2,April12,2011.。此外,中国少部分企业在缅甸进行投资经商时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在西方非政府组织的炒作下,中国在缅甸投资形象不佳,影响了缅甸人民对中国的信任,引发了缅甸的反华情绪。
区域国家间政治互信不足必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构成消极的影响,会导致各国在项目合作过程中相互猜疑,将对方推动经济合作的目的误解为战略意图。如在中印两国电力合作领域,印度对中国的电力设备“爱恨交加”。中国电力设备以物美价廉占据了印度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印度电力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引起了印度的顾虑。一方面印度国内急缺质优价廉的电力设备,中国企业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印度又不想在如此重要的能源产业上过度依赖中国。
(二)区域内存在的少数民族问题将会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构成制约
区域内孟印缅三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少数民族问题,其中缅甸的少数民族问题最为严峻。少数民族问题导致的冲突产生外溢,直接对经济走廊沿线项目合作的顺利推进造成了挑战。
缅甸共有135个民族,民族矛盾一直非常尖锐,民族问题严重,尤其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民地武)一直是缅甸政府的“心头大恨”。1988年以来的军政府一直谋求彻底解决“民地武”问题。2010年上台的缅甸新政府也非常渴求“民族和解,国家统一”。2011年3月30日,吴登盛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权稳固”是过去的军政府和现在的新政府以及子孙后代都必须担负的民族责任,也是新政府将继续完成的三大任务和目标①The New LightofMyanmar,“President U Thein Sein Delivers Inaugural Address to Pyidaungsu Hluttaw”,31 Mar 2011,http://www.burmanet.org/news/2011/03/31/the-new-light-of-myanmar-president-u -thein-sein-delivers-inaugural-address-to-pyidaungsu-hluttaw/。其中“国家统一、民族和解”直接和“民地武”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
为了彻底解决“民地武”问题,缅甸在2008年颁布的新宪法就做出“将对民地武进行改编”规定。2009年4月,缅甸军政府推出边防军(BGF)改编计划,谋求在大选前彻底完成对“民地武”的改编。尽管军政府在大选前对“民地武”的改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编计划没有完全完成。然而,“民地武”的改编如果不能完成,则意味着2008年新宪法的失败。新政府和军队在大选后都不愿、也不敢放弃继续对“民地武”的改编。以此,政府和军队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多重手段对没有接受改编的“民地武”施加压力。在军事手段方面,自2011年至今,缅甸政府军与民地武之间不同规模的武装冲突一直在持续。尽管政府军和民地武进行了多轮谈判,但截至目前缅甸民族问题的前景仍然不明朗,政府军与民地武之间的冲突仍然频发。
孟印缅三国的民族问题必然会对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造成不利的影响。一方面,民族问题集中的地区是冲突频发的潜在地区,会对当地投资项目的安全、人员安全构成威胁。如缅甸军政府对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军事打击已经对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安全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民族问题一般都集中在孟印缅三国边境地区。民族问题的外溢必然会对经济走廊内跨界合作造成挑战。如若开邦的罗兴亚人问题已经成为缅孟边境地区稳定的重要威胁。孟加拉国一直呼吁缅甸承认若开邦罗兴亚人的公民权,彻底解决罗兴亚人问题。但缅甸政府认为罗兴亚人是非法移民,一直拒绝承认其是缅甸公民。2014年3月底4月初,缅甸进行了1983年以来的首次人口普查,罗兴亚人仍然被排除在缅甸135个民族之外。处于“缅孟夹缝”中的罗兴亚人成立了罗兴亚团结组织并坚持反政府武装斗争。罗兴亚人反政府武装团体的活动已经出现了“外溢”,造成缅孟边境小规模冲突不断。2014年5月初以来,缅甸若开邦与孟加拉国接壤地区因罗兴亚人问题数次发生了武装冲突,对两国跨境合作构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孟缅两国资源环境民族主义将会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具体项目的开展构成掣肘
资源民族主义是一种对国家资源矿产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资源国政府应牢牢掌控国家战略资源,不让外国资本榨取本国资源并从中获得高额利润。环境民族主义是泛环保主义的产物,是一种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外国投资者不能为了盈利而对投资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任何影响。近年来,缅甸、孟加拉等国的资源民族主义和环境民族主义都有所抬头。尤其是在具有西方国家背景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煽动和挑拨下,缅甸等国的资源民族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都变得非常具有影响力,他们通过游行、示威给政府当局施加影响力,最终导致外来投资项目停工、搁置。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的标志性项目密松电站的搁置、莱比铜矿的停工、中缅皎漂—昆明铁路的搁浅都与缅甸的资源民族主义和环境民族主义密不可分。目前,中缅天然气管道已经全线铺通并投产,但从开工建设至今,缅甸资源民族主义者和环境民族主义者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煽动下对其的批评一直没有停止过。此外,2014年3月23日,缅甸再次爆发了由前政治犯组织发起,并有数十个民间团体参与的示威抗议活动,呼吁缅甸政府永久停建由中国公司出资修建的密松水电站大坝工程。示威者高呼口号“谁破坏伊洛瓦底江谁就是我们的敌人”,“保护伊洛瓦底江是我们的使命”。
密松电站的搁置已经严重打击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到缅甸投资的积极性和信心。在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干扰下,密松电站的复工更加困难。同时,缅甸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也不会止步于密松电站,这就给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到缅甸投资构成了潜在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内国家资源民族主义和环境民族主义的抬头毫无疑问会给孟中印缅走廊的建设带来潜在的挑战。如密松电站搁置事件发生后,中国企业到缅甸的投资额急剧锐减。据统计,2013年中国在缅甸投资额约为2012年的10%,中国已成为缅甸外资的第一大来源国。①《缅甸在摆脱对中国的依存》,日经中文网,2014年3月28日,http://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economic-policy/8635-20140328.html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依托,对中国的意义重大。针对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目前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一)以“软制度”推动具体合作项目的开展
尽管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已经建立了10多年,但从其制度化水平看,孟中印缅地区合作制度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在地区国家间互信不足并且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背景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不可能构建起“制度性”的合作。因此,在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要倡导“软制度”的合作,充分发挥四国市场的调节作用和四国在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政府通过引导提供一些政策类的公共产品,如大力改进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通信设施,积极进行经济走廊建设创建区域内的公路网以减少商品和人员自由流通的成本。使经济走廊沿线成为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更具规模的开放市场,对四国私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形成天然的吸引力。
(二)将云南作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主体省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渗透到了主权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中,地方政府作为次国家行为主体在主权国家参与(次)区域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次国家行为主体参与国际合作与主权国家中央政府相比具有以下优势②刘雪莲、江长新:《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特点与方式》,载《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第164页。:首先,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为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第二条道路,其非主权性的特点能够为具有冲突或者敏感问题的国家间在经济、文化、环境保护、打击毒品走私等“低级政治领域”率先展开合作;其次,次国家政府之间的国际合作“门槛”低,合作更易达成;再次,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效果更具可视性、直观性,从而更具有生命力。
一方面,云南作为“次国家”行为主体在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在地缘上,云南与缅甸直接接壤,与孟加拉国和印度毗邻,在中国的沿边开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云南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地区论坛的主体已经积累了相对较多的经验;再次,云南与缅甸、印度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合作基础。在贸易方面,印度一直以来都是云南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结构较好地实现了互补;孟加拉国则是云南在南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缅甸也逐渐成为云南在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1988年以来,在中缅关系不断深化背景下,云南在中国与缅甸的经济合作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教育合作方面,云南在缅甸和孟加拉国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印孟缅三国赴云南的留学生也不断增多。
另一方面,在孟中印缅区域国家间互信不足的情况下,次国家行为主体云南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主体比国家行为主体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云南作为次国家行为主体能够率先在互联互通、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等领域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因此,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将云南省作为我国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主体省份并赋予参与经济走廊的相应权限。
(三)重视早期收获项目的培育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早期收获能够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信心。尤其是在区域国家间互信不足的情况下,早期收获项目的培育和推进能够增强国家间的互信。因此,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近期目标,是要打造标志性并且具有早期收获效应的合作项目。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上,四国将交通互联互通、投资和商贸流通、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作为优先发展的四个领域。此外,四国还同意对互联互通、能源合作、投资与融资、商品和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社会和人类发展,以及减贫、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七个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孟中印缅四国应该尽快签署政府间协议,推动四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能源合作、人文交流、防灾救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早见成效。
(四)加强区域内公共外交
针对孟中印缅区域内资源环境民族主义的兴起,中国在开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更要关注“民心相通”。通过加强对孟印缅三国的公共外交,首先将经济走廊沿线具体项目地的民众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充分考虑其意愿,在尊崇当地环保标准、当地人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再开展具体项目的建设;其次,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民众的受益情况;最后,在经济走廊具体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企业要借助国家的援外资金或者专项资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当地人修建学校、医院和道路等关乎民生并且大部分人能够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所在地民众对经济走廊项目的抵制。
D73/77
A
53-1227(2014)06-0020-12
* 邵建平:红河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刘盈,红河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