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纪昌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
□郭纪昌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为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教材陈旧、教法单一、学法死板的弊端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回归生活世界、实践取向的基本趋势不相符合,呼吁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应重新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学教学应该是从生活世界中来到生活世界去,这才是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根本追求。
生活世界;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应然诉求
心理学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公共心理学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大多数高校优先发展的课程。然而,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不管是从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试命题等方面来看,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最突出的问题是脱离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生活世界,太过于注重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概念的阐述。
因此,在当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1]、“生活世界”在心理学教学中普遍缺失,使得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范畴,是一个纯粹的现象学哲学概念,是同我们真实的生活世界差别巨大的复杂而虚无缥缈的内涵,并不是一个教育学领域的概念。而海德格尔的生活世界较易理解,他认为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逗留于其中、与之接触、交流、熟悉、融合的生活世界。[2]我们认为生活世界不仅是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日常生活世界,而且是超越了日常生活的教育世界,它源于日常生活,是一种科学化的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是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实践取向”的一种诠释。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针对当今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并逐渐沦落为工具性教学而提出的主张。[3]
教育的核心是人,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得受教育者通过接受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育,通过与教育者的互动交流以及其他自我教育等途径使人走向至真、至善、至美。回归生活世界有利于教
育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具有活生生、真切切的现实体验感,使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教育要素始终处于生活场中,始终处于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生活世界中。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回到胡塞尔的先验的主观世界,也不仅仅是回归到单纯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是回归到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未来的生活世界和学生内心的生活世界。[4]这种回归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确立生成性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成性思维方式不仅关注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且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生活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为教育教学增添了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教学内容。如果还停留在当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上,我们在教学中就会目中无人,忽视受教育者的存在的价值,忽略了生活世界带来的教育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本意在于彰显教育教学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积极寻求知识教学与教育主客体的生活的整合,促进作为现实主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改变教学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以回归教育主客体的生活世界为抓手,彰显教育教学强烈的生成性特点,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生活场,关注受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要素存在的价值,为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前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材陈旧,教法单一,学法死板,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教师上课不具有创新性,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回归生活世界、实践取向的基本趋势不相符合。
(一)回归生活世界:改善陈旧教材,使其与时俱进
心理学是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包含的内容较多。当前我国公共心理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讲解的主要内容有感知觉、记忆、思维、人格、能力、情绪等,再辅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着重讲解“知情意”三方面的知识,概念多而枯燥,理论深而难懂,学生学后不知所以然,更不会运用到实践中。
课程价值导向的模糊和教育教学目的的偏离使得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5]由于这种偏离,使得公共心理学的教材陈旧,依然停留在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上,充斥着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缺乏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与联系,与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与具体问题的解决脱节。例如感知觉这部分内容,对一个即将入职授课的教师来讲,似乎毫无意义,而我们的教材中仍然运用大量篇幅介绍感知觉的概念、分类、感觉阈限等;在人格这一章,却用大量篇幅介绍人格的概念、理论。这种与生活世界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产生了较大的误解。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心理学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将来的中小学教师在入职前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入职做准备,而当前的心理学教材缺乏其应有的实用价值,将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排除在外,过多讲解概念和理论。因此,新的心理学内容体系应选择联系教育教学实践的、偏向应用而非研究的知识内容。[6]通过了解中小学教师所需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选择那些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密切联系的授课内容,在普及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改变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
(二)回归生活世界:改革单一教法,使学生学有所获
当前高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时候会辅以视频、讨论等元素,但仍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逃课、睡大觉、玩手机的大有人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越学越惑,心理学实践能力毫无提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体验等途径获取知识,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心理学教学是从理论到应用的讲解,而不是从某个现象出发,通过观察、思考、体验等途径总结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尴尬地位。因此,在公共心
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可以将回归生活世界作为突破口,从“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提出理论→解释或预测”这个路径出发,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认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值得我们去用心理学的理论去解读。例如在成人和儿童在玩捉迷藏游戏过程中,当儿童藏好后,成人故意问“藏好了没?”,那么不同年龄的儿童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的心理学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现象摆出来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甚至亲自去找不同年龄的儿童玩这个游戏,就可以总结出规律:4岁左右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喊“藏好了”,这是因为儿童已经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然后基于这个规律提出“心理理论”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个现象,也可以进一步说明拥有发展良好的心理理论对儿童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这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学会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的方法,学以致用,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回归生活世界:改变死板学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当前高校师范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方法死板,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不能密切联系生活世界,也不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从心理学中找出答案。虽然很多学生满怀着期待开始学习,并希望通过学习,透析人的内心,了解自己的困惑,但结果使他们很失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疲于背诵各种概念理论,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美国教育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观点。他认为个体是通过参加活动而得以发展,如果孩子能够从 “做中学”增添新的、更有意义的经验,那么他们的知识就会成为有用的东西。在这里可以看出,杜威“从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以孩子的现实生活为依附,即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体验等,从做中学,从做中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最终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学习方法的改变本质上也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彻底改变“从听中学”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建立起来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的思维模式。学生应学会从生活世界中发现问题,善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个体发展与完善、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7],使学生体验到用心理学角度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专业的视角。生活世界给学生一个从做中学的生活场,比如,通过亲自实验比较分散识记和集中识记的记忆效果;通过观察、访谈了解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通过心理测验了解人格同血型、星座有没有关系,摒弃不正确的观点。这些都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当中,找出规律、提出心理学的解释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也使我们觉得心理学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
总之,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回归生活世界为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教材陈旧、教法单一、学法死板呼吁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重新重视教育主客体的生活世界。心理学独具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与生活世界密切联系,我们的心理学教学应该是从生活世界中来到生活世界去,不能空谈理论,这才是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根本追求。 ■
[1]高飞,高碧青. 教师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2,(3):74-75、82.
[2]易小明. 本质的生成与生成的本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与生成主义思维方式比较探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05,(4):282-285.
[3]赵长顺.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与前瞻[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3):9-12、33.
[4]李长吉,秦平. 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J]. 中国教育学刊. 2005,(10):43-45.
[5]李双. 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70-171.
[6]单玲. 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心理类课程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 2012,5(3):61-63、93.
[7]黄亚南.走向教学本真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13,(10):26-28.
【责任编辑 谢明俊】
Life World: Necessary Demand of Gener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of Universities
GUO Ji-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ulin Normal Unvi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6)
Returning to life world is a fundamental idea and it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general psychology teachingreform of universities. The shortcomings of old teaching materials, dull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mechanical study methods ar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nd of returning to life world and orientation of practice emphasized during the teaching reform nowadays, therefore students’ life world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gener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Psychology teaching should come from life world and then go back to it, which is the essential pursuit of gener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life world; gener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necessary demand
G642.0
A
1004-4671(2014)01-0113-03
2013-12-26
本文是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师范生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探索”(项目编号:2013JGB213)阶段性成果。
郭纪昌(1979~),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教学改革,心理统计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