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的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以西江流域民间信仰为基础

2014-03-12 00:09:57肖起清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信仰民间民众

□肖起清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民间信仰的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以西江流域民间信仰为基础

□肖起清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民间信仰是非官方的信仰理念、行为习惯和制度化仪式的统一体,具有广泛参与性、空间地域性、多元分散性、自发制度性、民间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民间信仰是以生活和历史为基础的民众精神生活,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引导民众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认知,也能促进民众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

西江流域;民间信仰;信仰文化;价值体系

在我国理论界针对民间信仰是否属于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但纵观各项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将民间信仰区别于宗教信仰,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信仰体系进行研究,事实上有利于民间信仰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信仰体系研究的开展。

一、民间信仰的内涵

民间信仰是指非官方、非制度、非正式组织的,在民众的精神世界有着广泛影响,并能成为民众自发表达、理解、认同和维护的有关信仰的对象、程序、仪式、价值观念的态度和行为体系。民间信仰一般是存在于乡村社会,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长久历史的凝聚和演变形成的有关神灵、祖灵、鬼仙、先贤和自然的信仰与崇拜,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民间信仰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学者认为“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1]。

在民间信仰中,民众在体制外,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塑造出一种社会意识和价值,信仰体系中一般不存在官方的痕迹和来自官方的控制力量。同时,民间信仰活动本身具有随机性、自发性、地域性、族群性、习惯性等特征,既不像制度化宗教有完整的教义、教派,不具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神教人员和比较固定的教徒,也不具备制度化、组织化的管理体系,民间信仰活动不隶属于任何政府组织,具有较大的自由、自发和自主性。民间信仰是民众精神追求最真实的表达和形式,也真正体现民众对历史、社会、制度、道德、控制、教育的理解和判断,因而从另一角度看,民间信仰是广大民众对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的集中表达,也是民众对生命、伦理、自然、和谐的理解。

民间信仰是民众共同记忆和共同价值的认同结果。在这种认同中,民众的自然信仰在维护着社会低层,也是社会历史中最核心的文化系统。民间信仰不仅将传统的道德与伦理通过物化、人化、神化

的形态保持下来,更是将人生的体会、生命意义传承到当下,影响大众的心理与精神。民间信仰其实也是民众的一种相互教育、相互控制和相互交流的文化平台,特别是针对族群、信众、香客等集体,有着明显的文化共享意义。在西江流域中游的桂东客家人聚集地区,其信仰体现出明显的客家民系信仰“重祠堂、祭祖、修谱,庙会多、扶乩多、风水盛”[2]等基本特征。

民间信仰维护的是广大民众仅有的和共同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依赖,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如祖灵信仰,就是宗族内成员对共同的祖先高度认同、崇敬,进而共同维护其权威、影响及价值存在,也是宗族以祖先的名义加强团结、强调互助、形成集体意识的重要过程。而神灵信仰则表现为一种更广泛的价值体系在民众心里的地位和影响,也是大众心理需求的一种神秘化的满足和慰籍,更是大众心理的一种人神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制度化过程。

西江流域民间信仰的对象众多,既有自然神灵,如山神、树神、水神、雷神、火神、土地神等;也有人格神如关公、赵公、龙母、妈祖、绿珠、冼夫人等。在西江流域上游与中游,龙母广受朝拜。有学者认为龙母是西江流域百越族中的一位女首领,而五龙子则代表着她统辖的五个氏族,在世时,为百姓作了不少的贡献,有德于民,有功于国,并配祠享祀[3]。在西江流域下游人们敬奉妈祖,妈祖又称天后、天妃,民间祀之为海神、水神,妈祖庙在粤西仅次于龙母庙[4]。同时,民间信仰对象按功能分有生育神、医药神、平安保护神、财神以及各种行业神、地方神等。民间信仰对象的广泛性与包容性,还表现为不分教派,既有佛教各类菩萨,也有道教各等仙、神,更有民众敬奉的地方神灵与自然神灵。

民间信仰是一种融入生活之中,根植于民众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民间信仰的形成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人民世代的认知积累和文化传承,更离不开社会制度、社会教育、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和自然对这种大众精神的浸染和激活,通过时间的凝聚,逐步形成体系化的和程序化的信仰活动和仪式。在民间信仰的各种体系中,信仰对象的形成与广泛被崇拜是经过了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演变过程的,人们总是通过选择对象、塑造典型、神化与人化、传承与共信来促进一个崇拜对象的神化和人格化,并能实现人神对话的目标。

民间信仰广泛存在的精神基础和社会基础其实远高于崇拜对象本身的价值,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民间信仰一是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其中大量的劝善、除恶、主张公平道义的理念是最为普遍的精神基础;二是体现了民众作为弱势群体对自身存在的反观和思考,人们追求平安与健康、追求子嗣与族群发展无不体现了安全与保障意识;三是民间信仰体现了民众广泛的社会诉求与精神追求,民众抛弃官方体制,追寻超自然、超体制的力量来达到自我拯救和自我保障的目标,也是一种自由与自主意识的体现;四是民间信仰中存在比较朴实的心理治疗和精神引导,信仰活动不仅能让缺少文化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民众获得最低限度的心理释放,也可对民众进行价值与精神的引导,促进社会的价值统一与和谐;五是民间信仰中存在比较广泛的天人合一观念,体现出民众对自然的崇拜和关注,也反映了人类源于自然和依附自然、必须爱护自然的发展观。因此,与其说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俗活动还不如说民间信仰是一种最自然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体系。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虽然被很多学者定义为非正式宗教,但实际上民间信仰与正式宗教没有清晰的边界,只是民间信仰更侧重于非宗教的领域。民间信仰既反映出人民对自然、祖先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也体现人民对道德价值、伦理价值、社会公平、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同时也是民众自主表达价值取向,达到精神与心灵平衡的社会活动。

民间信仰的形成基础决定其具有广泛参与性、空间地域性、多元分散性、自发制度性、民间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信仰具有广泛参与性。民间信仰是民众自己的信仰,最具有群众性,典型的信仰如祖灵信仰基本上是乡村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在清明、春节、七月七、先人诞辰等日子,民众都会上祖坟,祭祀祖灵,乞求神灵保佑。日常居家每逢红白大事,家中长老也会到祖堂举行祭祀,告禀先人。广泛参与性也在许多民间信仰活动中体现出来,在岭南,民众普遍重视看风水,在选择宅基、坟地,还有家宅内部摆设等方面更是逢事必请。再如,在父母丧事办理中做道场,在日常生活中百姓更是重视祭土

地、门神、灶神、财神以求平安和保佑家人。另外,在建庙、修庙和庙会等活动中,民众也是积极参与。

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性。民间信仰之所以充满个性与诱人的魅力,是因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族群都会有自己的神灵、自己的仪式、自己的程序、自己的祭祀方式。在港澳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粤西地区人们则信奉龙母;在雷州半岛,人们信仰冼夫人。在桂东南桂平人们拜祭有西山圣地,而在贺州则有姑婆山,在容县则有都峤山,在玉州有寒山。这种民间信仰的空间地域性,既说明了民间信仰的发展具有社会历史性,又证明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性和差异性。社会历史性说明民间信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演变逻辑,而差异性则说明民间信仰体系具有内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民间信仰具有多元分散性。民间信仰是各地民众自然形成的精神追求与认知体系。首先,正因为各区域民众的社会关系、族群结构、自然环境、习俗文化均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导致民间信仰的对象具有多元性,特别是神格化的人物最具有地方性和特色。其次,民间信仰因民众的自然分布、族群的独立聚居而在社会整体形成了呈分散性的社会信仰体系。这种分散性既体现了民间信仰的自然性,也体现了民间信仰的社会性,既能使民间信仰保持相对独立性,也能促进民间信仰形成互补性。

民间信仰具有自发制度性。从民间信仰的仪式、程序和内涵等角度来分析,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生活中产生,自下而上、历史积累的民众智慧和民众价值体系。民间信仰的仪式多是民众从生活和生产中,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超自然力量的神秘性,用大家可以接受的人神、人鬼、人仙、人灵对话方式,通过多个环节将这种对话完整化和系统化,成为一种民众普遍认同的制度性文化和制度性程序。因此,民间信仰在形式和程式上具有鲜明的自发制度性。“内在的宗教信仰观念由于表现在礼仪上而被外在化、客观化和具体化,所以宗教信仰观念与宗教礼仪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系”[5]。这种自发制度性既体现了民间信仰的演变过程和演变特点,也反映了民众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认知水平,同时反映出民众渴望与自然界、神界、仙界、灵界和谐、统一的理念。

民间信仰具有民间自主性。在自发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体现民间信仰的自主性。民间信仰属于民间,属于民众自己的价值体系,同时也是存在于体制外,不受官方经济、文化和教育直接控制的自由价值体系。民间信仰中信什么、敬什么、祭什么、拜什么,用什么来祭拜、怎样祭拜都由民众约定俗成,不受官方体制力量的规范。同时,民间信仰举办的各种庙会、神诞、祭祖、朝拜、集会等活动,一般都是由民间自主组织和完成,没有官方的介入和支持。民间信仰的组织形式、信仰内容、信仰过程和信仰载体都是民众自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建设的,直接区别于体制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

三、民间信仰的影响

民间信仰是社会中最重要、最大众化的宗教信仰传统,民间信仰与儒释道三教有着共同的社会基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民间信仰与传统的儒释道并列,并且堪称中国大众精神信仰中最为重要的第四传统。对于民众而言,民间信仰并不是抽象的政治和学术,而是日常生活的继承和生活的形式,也是生活的一种必需内容和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民间信仰的形成与民众在生活中对生命轮回、生死转换、灵魂肉体、命运幸福、人生伦理的设想、理解和诉求密切相关。因而,民间信仰又是抽象和精神的,并且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并深刻影响着民众生活。

民间信仰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民间信仰能够成为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信仰,使民众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保障民众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有序安定。民间信仰中的生命观和生死观,能够使人将自然人格化,将生命轮回化,促进生命意义的延伸,让人的心理充满永恒的希望和追求。民间信仰中的因果报应说有着非常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和道德引导作用,能够促进民众向善和追求博爱。民间信仰会使信众在困难、灾难、不幸面前,能够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安慰,确保心理力量和能量;同时这种善的信仰和力量,有利于消解社会的矛盾和不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是民间信仰有利于传播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社会风气文明和社会进步。西江流域民间信仰崇拜的重要对象如关羽、妈祖、龙母、冼夫人等,都是道义、慈爱、正气、忠、孝、仁等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民间信仰中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对

祖先的崇敬,都源自对传统伦理的继承,也是家族精神中上进、勤俭、和睦、团结、发展等因素的发扬;民间信仰中传播的主要价值是行善、行孝、积功、积德、积善、气生财、见义勇为、匡扶正义、与人为善等;倡导和宣传“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思想,强调不忘根本,继承祖先美德与事业,形成优良家风和传统,积极进取,不辱祖先;民间信仰中注重接受传统的自然观,不论是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阴晴雨雪,还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屋一室、一方一域均要心怀崇敬和感恩,设计有太阳神、月亮神、星神、风神、云神、雷神、电神、雨神、树神、山神、水神、灶神、社神、土地神等神灵,以此强调天人合一,倡导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在居住、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和谐。这些传统的发扬和传播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有利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三是民间信仰是民众自我组织、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民心凝聚的重要力量。民间信仰不仅具有道德上的规诫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人际交往平等的环境中,促进了信众在社会的地位等级的重新调整与整合,同时民间信仰在传递文化的同时,将非制度化的规范传递到分散的个体,使之成为庞大社会组织中的有机构成[6]。正是这种人际整合与社会整合功能,促进了民间信仰在乡村社会积极意义的实现。中国乡村社会的组织与管理不是靠国家法规的约束和控制,而是靠民间文化中非正式约束因素发挥作用。这些非正式约束因素包括舆论、风气、习俗等,在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目标、行为模式、价值追求、人生态度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习俗、生活、祭祀、礼仪、制度、族群融为一体,民间信仰中的社祭、庙会、神诞等重大活动及其空间成为民众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过程和手段。民间信仰中倡导的扬善、惩恶、报应、扶穷等观念和价值也成为乡村社会族群凝聚、团结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乡村社会秩序形成的机制和平台。在西江流域,产生了众多的女神,如龙母、刘三姐、妈祖、冼夫人等。这种女神现象,西方学者认为“承认了女性权力作为一种仁慈和独立的权力是合法的”[7],而在我国却是一种道德感和安全感的体现,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灾害、战争、民族冲突、族群矛盾和阶层斗争等问题消解的一种价值赋予和追求。

四是民间信仰的存在也会制约民众的自我认知和精神独立。民间信仰除了具有对民众进行精神安抚和慰藉的作用外,同时对人也具有控制和暗示的作用。民间信仰中的宿命论会在人生过程中,暗示信众有神的控制和命运主宰,个人奋斗与努力无助于生活的改变,造成信徒只能适应现状和相信命运的安排。民间信仰中的求神拜佛,通过焚香、请神、告诉、承诺和占卦、抽签等祈神环节无外乎希望得到神灵的帮助和指引,求神过程也是一个失去自我独立判断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其行为效率与选择方向自然无法得到科学与道德的保障。此外,民间信仰活动中的氛围、程序、仪式、制度具有较强的集体暗示性和约束性,极易导致民众盲目服从和集体无意识,形成不良后果。

五是民间信仰也可能引发冲突和社会事件,影响社会安定。民间信仰中的风水、运程等迷信内容经常会产生负面影响。风水之于宅舍、坟茔,使民众在修缮、调整过程中不仅会在经济、物质、心理上蒙受巨大损失,同时也会在方位、高低、出水、前后、装饰、造型等方面导致邻里反目、兄弟不和、相互嫉恨,有的甚至出现矛盾、斗殴、伤残等结果。民间信仰中的神医、巫术、神婆、神汉具有较强的蒙蔽性和神秘性,迷信人员通过蛊惑人心、欺骗民众、以敛财骗财为目的,不仅使民众容易被骗失财,有时甚至会导致大众有病不按时医,失去健康或生命。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信仰有时被极少数人利用,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一定区域可能形成极具影响力的神教事件,有时演变成社会事件,影响地方的安定和民众的正常生活。 ■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87.

[2]叶涛.民间信仰与客家民系——读《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13第B02版.

[3]林雄.母仪龙德——肇庆悦城龙母文化[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4.

[4]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1.

[5]陈荣富.文化的演进——宗教礼仪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7.

[6]刘芮.民间信仰的散化与整合[J].神州,2012[30].

[7][美]莱斯特·库尔茨.地球村里的诸神——宗教社会学入门[M].薛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9.

【责任编辑 潘琰佩】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Folk Beliefs Based on the Xijiang River

XIAO Qi-qing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gnxi 537000;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Abstract:Popular belief is the unity of unofficial religion philosophy, habits and institutionalized ritual, with broad participation, spatial regionality, multi-dispersion, spontaneous institutionality, civil autonomy and other basic features. Folk belief is the public spiritual life based on life and history of the public; it can on the one h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uide people's pursuit of value and moral awareness, on the other hand promote the self-organiz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of the public.

Xijiang River; folk belief; religious culture; value System

G127

A

1004-4671(2014)01-0013-04

2013-10-30

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传统文化视角下西江流域神谱研究》(11XSH001)和教育部人文课题《桂东南传统乐舞文化与民间信仰研究》(10YJA840045)成果。

肖起清(1968~),男,湖南浏阳人,教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管理制度。

猜你喜欢
信仰民间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