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矿”栖霞山

2014-03-12 13:58
中国有色金属 2014年17期
关键词:题刻佛龛富矿

朋友到栖霞玩,我都喜欢带着他们上山走走。山不高,只有286米,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名曰:栖霞山。

西南大儒莫友芝曾说,“秋栖霞,为金陵绝胜。”每届深秋,栖霞枫叶的诱惑,总是令人欲罢不能,一睹为快。

朋友来正值盛夏,万木青翠,鸟声一片。没看到栖霞红叶,朋友有些失落。他问我,是不是只有秋天,栖霞山才是最美?虽说秋天的栖霞山,游人如织。但敬畏历史,怀着几分寻古探幽之情,任何季节来栖霞山,都会收获满满。因为在南京还流传着“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佳话。

栖霞山,古称“繖山”,因山上草药可以摄生,又称摄山。栖霞山临江屏立,地势奇险,自古是防卫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朝梁太平元年(556年),陈齐在此大战。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完颜南侵,与宋军交战于栖霞山。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又在此激战。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国民革命军与孙传芳军血战于龙潭、栖霞山一带。

栖霞山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明徵君碑、舍利塔和千佛崖石窟。

明徵君碑位于栖霞寺门前广场右侧。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高正臣敕书,王知敬篆额,唐上元三年(676)建。碑阴有高宗手书“栖霞”两个饰金大字。经地质专家确认,碑材采自栖霞山,是栖霞组灰岩石,又系动物化石。碑表面梅花状斑纹均是2.8亿年前生长于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与中国孔珊瑚化石,有2.2万余个。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为化石标本也是全国罕见。

舍利塔位于栖霞寺南侧,出了栖霞寺里的侧门,抬眼即可看见这座初建于隋代、南唐时期改建的石塔。塔高18.04米,塔身为八面五级密檐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建塔选用石灰岩和大理石两种石料,预先雕凿成配件,然后接榫安装,垒砌而成,至今,历经千年风雨兵燹而仍基本完好。舍利塔在中国文化史上、佛教史上、艺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睹明徵君碑和舍利塔后,路经依山而凿的千佛崖石窟。千佛崖石窟是栖霞山第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小错落,点缀在石壁上,有点像蜂房和鸽舍,景象蔚为壮观。

石窟群自无量殿东去,山岩上及岩北侧,岭上岭下,依岩石高低,就石壁凿窟造像,上下共五级,佛龛满布。石窟佛龛平面多为马蹄形,单室无前壁,穹窿顶,三壁环坛或正壁起坛,敞口无门。部分石窟佛龛保存有明代的砖石门壁。龛中佛像有立有坐,大小各异,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窟,有十来尊一室者,亦有二十余尊一殿堂者。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一弟子。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石窟群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历代对千佛崖均很重视,屡有增刻和修葺。民国十四年(1925年),栖霞寺僧若舜法师决心加以整修,用当时最先进的材料亦即水泥修补佛身,耗费将近两年时间,致使石刻之风采神韵尽失。同年12月,经著名考古学家向达先生调查统计,共有石窟佛龛294个,造像515尊,号称“千佛”,遂名“千佛崖”。近年来,考古学家对石窟佛龛又进行了重新调查,现存大小石窟佛龛257个,造像533尊。

拾级而上,过品外泉、春雨桥,在残存的石基上,镶嵌着一块醒目的文保碑——“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乾隆行宫遗址”。

行宫遗址位于栖霞山中峰与东峰之间。据史料记载,乾隆六下江南,六上栖霞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栖霞行宫正在赶造中,有殿堂馆舍2000余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首次驻跸栖霞行宫。迄后几次南巡,乾隆都驻跸于此。现存行宫遗址内尚可见小营盘遗址、万松山房等建筑遗存。

在行宫遗址旁的石壁上,有两个斗大的摩崖题刻“太古”,这是乾隆的御笔。说起栖霞山的摩崖题刻,其数量在南京的群山中,数一数二。这些摩崖题刻,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栖霞山,增添了一道文化景观。以篆、隶、楷、草镌刻的摩崖题刻,主要集中在栖霞山千佛崖、天开岩、桃花涧等处。据统计,有120余通,最早的要追溯到六朝时期。

千佛崖有三通六朝时期的摩崖题刻,分别为:“中大通二年起,八月二十三日止”、“凌长族”和“七十三日吴十”。1928年4月15日,任鼐首次发现了这三通题刻,其后他留下了“中华民国十七年四月十五日市政府任鼐来游并观大通题字”的题刻。

越过中峰,来到天开岩景区。天开岩被誉为摩崖题刻最多的地方,这里有一通“醒石”题刻。清代陈毅在《摄山志》中认为,“醒石”为六朝人书写。清末民初缪荃孙则认定为宋代题刻。

天开岩现保存较好的摩崖题刻还有: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二月等20多处摩崖题刻。

走近天开岩景区,可以看到两处“天开岩”题刻。一处是民国时期任全国律师协会执行委员兼宣传主任吴迈留下的;一处是民国时期栖霞寺僧明常题写的。而最早的“天开岩”题刻,为北宋时期的,值得庆幸的是,北宋的“天开岩”题刻虽然不存,但有拓片存世。

桃花涧是栖霞山的一条山涧,明代这里种植了许多桃树,因此而得名。沿着石子路而下,就可以深入桃花涧底。这里能看到明代留下的“桃花涧”、“非人间”等题刻。在山涧旁的石壁上,还可以欣赏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御题以及桐城江化沄、钱唐陈章、仪真洪振珂、江都陆钟辉等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同游栖霞山时留下的题刻。

栖霞山曾先后发现南朝梁、唐、宋、明、清和民国等6个时代的摩崖题刻。其中:南唐徐铉、徐锴,宋代胡恢,明代乔宇,清代顾云,民国栖霞镇镇长孔广财等,都有作品存世。

栖霞山除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这也是栖霞山在有色金属行业小有名气的原因。这里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床,现已探明铅锌矿石量为1653.7万吨,折合铅锌金属量为123.8万吨。

民国时期,李四光、朱森、谢家荣、南延宗、王植等地质学家,都曾来过栖霞山,进行野外考察。

李捷、朱森、李世光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对栖霞山的地层构造,做了较详细的划分和描述。关士聪写有《江苏江宁栖霞山锰矿初勘报告》,认为锰矿成因属沉积——淋滤型。而谢家荣、南延宗和王植的地质报告,则刊载在《矿测通讯》114期上。

“金陵第一明秀山”是乾隆赐予栖霞山的美誉。栖霞山不论从历史文化资源,还是矿产资源上讲,都是一座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富矿”。离开栖霞山的时候,朋友念念不忘说了一句:“不虚此行”。

猜你喜欢
题刻佛龛富矿
抚顺东露天矿提高油页岩富矿回采率的技术研究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云冈石窟早期圆拱龛的认定——昙曜五窟早期圆拱龛探讨之一
浅谈红石峡题刻所反映的近代榆林地区的部分史料
造化钟神秀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K联赛成中国足球“富矿”
万古佛龛
这里是一座富矿:长沙市各级关工委基层工作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