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时候,爸爸告诉我,不要爬结满柿子的树。有香甜的柿子,为什么不让爬呢?后来,我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从树上掉下来,才知道,结满柿子的树,爬的人肯定很多,那么树干势必是滑的,一脚蹬不稳,就容易摔下来,搞不好,柿子吃不成,反而摔成重伤。
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在农村见到了驴拉磨。聪明的主人会在驴子头前方系上一把青草,那青草的位置,恰好是驴子想吃而又够不着的位置。所以,想吃青草的驴子才会不停地向前走。奶奶告诉我:“孩子,看见了吗?眼前老是想着青草的驴子,就注定要替人拉一辈子磨!”
参加工作后,一位老领导给我讲,狡猾的鱼客在钓鱼之前,都会先撒一把饵甚至是两把饵,鱼吃得畅快了,自然会呼朋引伴,邀来更多的鱼,这时候再下钩,肯定会钓满一箩筐。老领导告诫我们:“常有好处的地方一定要少去。我们在举步之前,首先要使心灵的脚尖上长一双眼睛。”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哪些感想?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第一则材料是爬柿子树的故事,第二则材料是驴子拉磨的故事,第三则材料是鱼客钓鱼的故事,这三则材料之间形异而质同。它们的共同点是有好处的地方反而是带来伤害的陷阱;摔下来的人、拉磨的驴子和上钩的鱼儿的共同特点是都只看到了好处,而没有清醒地看到好处背后的陷阱。
此外,材料中还设置了关键句,“常有好处的地方一定要少去。我们在举步之前,首先要使心灵的脚尖上长一双眼睛”。关键句包含了作者明显的情感倾向——好处常常伴随着坏事,这些看似都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其实都是包藏危险的。“我们在举步之前,首先要在心灵的脚尖长一双眼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心看世界,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坏的一面,或者说要透过好的一面看到坏的一面。不要轻易被好处诱惑,不要因为内心的贪欲而放松警惕。
出现的问题
1.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否定欲望本身,扩大了否定的对象。比如,人们的贪婪欲望永无止境,想要征服自然,结果破坏了环境。从材料看,否定的是当面对诱惑、好处的时候,只看到好处而没有冷静地看到好处背后的陷阱。
2.要辩证看问题,看清事物的两面性——对于材料背后包涵的哲理挖掘不准,该“好处”并不是两面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而是前面看是光鲜是好处是利益,背面看是阴暗是陷阱是丑恶。
3.鼠目寸光,不畏浮云遮望眼——从驴子拉磨这则材料出发,抓住“眼前”二字,立意为“专注眼前利益,不计后果”是准确的,但有同学引申为“不要只看眼前利益,没有长远志向”,尤其突出长远志向的话,则与材料结合不够紧密,将立意扩大化了。
例文
花浓榔艳处,着得眼高
□孙静
《菜根谭》中有语:“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榔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有时,好处包装下的陷阱,往往是最险恶的。
柿子虽美味,摘取它却有受重伤之险;青草虽好得,吃到嘴里却有失自由之苦。由此观之,近在咫尺、垂手可得的眼前之利,恰不是你想象的那般简单,那般美好。
眼前小利犹如“香醇”的毒酒,清冽如三春之水,然毒性却似蝎尾之针,利欲熏心的人,免不了饮鸩止渴,酿成惨剧。眼前小利犹如一颗烟幕弹,沉浸其中,视野变窄,心灵变浊。利欲熏心的人,因五色盲,因五音聋,由五味爽,由眼前小利而心发狂。
人们捕猴子,将一团食物放入与其拳头大小相当的树洞中,待发现食物的猴子前来,将手放入树洞中,这时人们便可大摇大摆地前去抓猴。可怜那猴子贪图先前小利而失了戒心,从而永远地失去了自由。
动物如此,人又如何?追本溯源,人们似乎天生对那些垂手可得的事物情有独钟。试看那些趋利若鹜之人,虽是得了利,却失了赤子之心,失了自由。双脚上没有一双明亮的眼,便会在利益的迷宫中徘徊,在眼前之利的泥淖中挣扎,且越陷越深。
林清玄的《在云上》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方池塘中有锦鲤与吴郭鱼,每当向池中撒入饵料,吴郭鱼便蜂拥而上,疯狂地抢食这些鱼饵,锦鲤却不为所动,几个月下来,由于锦鲤吃不到饵料,便大批饿死,而吴郭鱼大量繁殖,工作人员只有将吴郭鱼捕捉,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一来,池塘中便又只剩下锦鲤。在利益面前,吴郭鱼趋小利若鹜,结果赔上了身家性命,而锦鲤在眼前小利益面前不为所动,使自己依然优雅地畅游在池塘中。
洪应明道:“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有一点素心。”这里的素心何尝不是小利面前的坚守之心、洁净之心、宁静之心呢?“宠利勿居人前”,可见怀君子气节之人,必是在利欲诱惑面前堵住口鼻、闭目捂耳以抵挡其魅惑,以一颗洁净之心通过人生的航道,以一颗坚守之心下完人生的棋。
可见,我们应以百世之务而非一时之利着眼,面对眼前小利这一无形的牢笼,为自己插上坚守的翅膀,飞离那种“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悲剧。堂堂“人”字,又岂能在眼前小利前弯腰低头?若被“利”字熏心,便永远是头失去自由的驴。
心中,莫让“利”字当头!
评点
文章选取《菜根谭》中的经典语句引出观点,后文又联系《菜根谭》的名言,既恰当又彰显了文化内涵。第二段联系材料紧密,巧用比喻说理,将“小利”比作“‘香醇的毒酒”“含有鸩毒三春之水”“烟幕弹”,使得危害自然彰显。例证部分由物到人,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且能在段末用几句话点透,使得事例的运用更加切合观点。再联系林清玄的《在云上》的故事,锦鲤和吴郭鱼鲜明对照,更能深化中心论点。文章整体来说,内容丰富,论证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