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仓锁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就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占38.33%;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占44.7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占15.36%。但不同的地区,如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平原与山区等,由于文化传统、经济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各种客观因素的惯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是以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为个案,通过调查了解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方面为学校在新课程实验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并采取及时合理的教育方式,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拥有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教育决策部门和其他学校提供参考性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庄浪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性普通农村中学,2009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共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多人,其中寄宿生2300多人。本文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两个班,总共243名学生。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14人。
(二)研究工具
本次的调查工具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MHT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分别代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总得分在65分以上者,可以认为他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3份,剔除废卷和无效问卷,实际收回226份(其中男生118份,女生108份)有效率为93.00%。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所有数据在输入计算机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总体状况
被试中个人焦虑总分在65分以上者有41人,占18.14%。其中男生18人,占7.96%,女生23人,占10.18%;至少有一项焦虑倾向的有92人,占40.71%,其中男生30人,占13.27%,女生35人,占15.49%;男女被试超过团体焦虑总均分,男生有43人,占19.03%,女生有69人,占30.53%,反映出女生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生。
(二)焦虑分量表检出率
根据量表制定的常模,各量表得分在8分以上者,属异常范围。在8个项目中,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学习焦虑占22.6%,身体症状占20.8%,过敏倾向占10.6%,自责倾向占9.7%,恐怖倾向占3.1%,对人焦虑占2.2%,冲动倾向占1.8%。
(三)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知,在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四项比较突出,其中学习焦虑居首位,并且随年级的上升,焦虑程度在加剧。原因如下。
(1)社会原因。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庄浪农村,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升学改变命运,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考试分数无疑几乎决定着他们的命运。高考竞争的严酷、传统的舆论对学生心理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家庭原因。庄浪农村学生父母一般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把子女的未来几乎完全寄托在高考这条道路上,家庭大部分的收入几乎都用于子女的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他们对子女的学业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学生越是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心理压力就越大。
(3)学校原因。学校在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轻视对学生心理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中。
(4)个人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少部分学生存在过度娇惯的倾向,遇到挫折难以承受。一方面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青少年适应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这就更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焦虑程度,而学习焦虑又加剧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
统计结果同时表明,高一和高二学生孤独倾向差异显著,即随着年级的上升,高二学生的孤独倾向在加剧,也就是说他们比高一学生更加孤独、抑郁、更加自我封闭。显然这一现状与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有关。
(四)男生、女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可知,女生的8个内容量表得分均高于男生,即焦虑程度高于男生,且二者差异显著。调查数据同时表明,在恐怖倾向方面男生、女生二者差异显著。原因如下。
(1)在经济落后的庄浪农村,如果不能升学,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就变得比较渺茫,对学业的高期望和自身学业水平之间的反差使女生的压力显得更为直接和紧迫。
(2)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也直接相关。一方面青春期的女生对其生理变化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在平时如果缺乏成人有效的指导,容易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状态;另一方面她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自我形象,对成败得失看得比较重,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产生某些过激行为。
以上调查启示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管理者不但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心理健康的指导,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要学会通过学生外在的身体语言,读出他们内在的心理语言,指导学生通过情绪的调控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起来。endprint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是良好的。但从此次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学习焦虑程度较高,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孤独倾向在增强,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和各分量表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二)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和组织管理上的不严密,使这种教育活动处于相对分割和封闭状态,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育效果来。因此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确立以分管校长为具体领导,以政教处、年级组和班主任为一线,以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科任教师为另一线的具体负责层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全面发挥其教育效果。
(2)重视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实践经验提升为一种理论思考,进而有效地解决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及时调查研究、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现状,及时组织交流,扩展教师成功的经验。以深入的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带动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理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心理问题的隐私性与个体性,以集体方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往往难以彻底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心理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运用一些特定的量表进行更具体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建立学生个体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育效果
(1)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鼓励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旨趣的教师再学习,然后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尽可能地持证上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应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课堂教学着手,从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关系、课业负担等方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具体管理者,平常与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班主任。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营造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体氛围,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异常现象。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突出班主任的中心作用:一方面加强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3.有针对性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1)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孤独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退缩、没有魄力、害怕、胆小、焦虑等特点。针对这些症状,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活动类的校本课程,如生活知识竞赛、登山演讲、小制作等,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游戏小组的活动,从而获取更多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而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效降低焦虑程度。
(2)针对焦虑程度较高的农村女孩,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类的校本课程。例如适时、适当地开设性生理及性交往知识等青春期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她们消除青春期的诸多生理困惑,正确对待青春期发展过程中学生心理和生理诸方面的变化,正确对待自我形象,学会与异性同学的正确交往,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尊重事实、深入进行校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每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独特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2]田晓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精论集锦,2003(12).
[3]金燕等.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0(1).
[4]陈忞.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徐学俊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07(3).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部分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GSG481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