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瑛
当下,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两极分化严重,整天沉迷网络,不思进取,游离于课堂之外,有的学生甚至逃学,实在不好教。这种学习困境,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家庭、社会、学校等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长期处在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理应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与时俱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适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结合学生实际,更易于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的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或多或少跟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关。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利用导学案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从过去漫无边际的预习转变为有目标、有方向、有步骤地学习,将过去枯燥乏味地背、记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去理解或建构相应的知识内容和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生成明显提高,课题效益显著。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不仅承载着三维目标、学习过程和学法指导,同时也呈现课堂流程和课堂模式,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育观、生命观和教科书素养。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分层推进,有序探究,动态生成。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生活生产,富有有时代气息,体现学科特点是导学案一个鲜明的优点。下面笔者就有关导学案的编写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是吃透教科书。教科书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信息资源,更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及手段。无论是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科书。因此,编写前要深入学习、查阅资料、吃透教材,根据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掌握知识脉络,明确重点和难点、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选择有效的教法学法,寻找规律,挖掘情感因素,为导学案的编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教科书作为教学信息资源的功能,同时也强调教科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教科书已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范例和参考素材。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科书内容的简单传授者,而应成为教科书的二次开发者,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的实际进程,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以教科书所提供的范例为素材,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动态生成。
第三是落实三维目标。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本校学生实际、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相应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旨,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第四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导学案的编写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即把知识转化为导学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将问题由易到难按阶梯式呈现。同时重视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STS教育理念。
第五是加强反思,不断完善导学案。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讲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对我们来讲,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要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反思:对教材的理解,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及教育功能理解是否透彻、到位?教学目标界定得是否准确、具体?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恰当?对教材的调整、挖掘是否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补充导学案,使导学案更科学、更实用、更有效。
科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展示自己,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是新时期教师新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的需要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迫切“需要”。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教育背景、个性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立足于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卢巍.化学教学指导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