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荣 皋玉蒂 周清
导读:综合实训是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的有效手段。在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之前设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既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定的开展。因此,从实训的任务选取、内容确定、组织实施等方面分析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目标和特征,有助于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原则,而基于综合实训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实现职业能力与行业岗位群相对应、评价指标与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相一致,使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更科学,评价方法更合理。
一、前言
人才培养质量是指人才培养的结果,包括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高职人才培养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具体反映在教学质量、师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组织等方面,同时综合学校管理、教学管理,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应该是全面、综合的。
目前对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培养过程所进行的考核评价。虽然涉及学生的能力、态度、知识等方面,但常常以知识考试为主,实践考核较少;而在实践考核中又以单项技能考核为主,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较难实现。部分高职院校为了使评价内容更全面,不仅有客观的评价指标,也加入了对学生主观部分的评价标准,如态度、人格、道德等。但由于在对这些主观因素实施评价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载体,不能达到如同客观指标一样能够定量地进行观察考核,或者只能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察,其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职业素养,削弱了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意义。同时,这样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仍以学校为主,企业无法参与也无需参与。对企业人员来说,参与的程度不够深入,评价的内容与结果就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相去甚远。这种形式的考核评价对院校人才培养的改进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并不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也未能发挥评价机制应有的效用。
基于传统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获得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进,但无法反映学生是否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也无法直观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理实一体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企业对人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运用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来直观地审视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与专业技能人才的供给更好对接。
二、综合实训在能力培养和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否切实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高素质职业能力,能否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在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都给予了实训课程越来越多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在培养计划中实训课程的课时大大增加,或者原来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改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
职业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实训、实习三个阶段。从教学顺序来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基础能力;第二阶段为专业方向课程,培养学生的单项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为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顶岗就业能力。在时间安排上,前两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分界,一般总共为四至五个学期,第三个阶段较为明确,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这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学校完成两年(或五个学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后,立即进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缺少校内综合实习的环节。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课和实训课常与学科体系的理论课程配套安排,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验证专业知识,认识工具设备,或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这种形式的实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但这些单项操作技能的叠加并不能等同于完成完整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也有的学校实施所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动手技能培训融为一体,这与传统的仅仅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相比是一大进步,但其中的“实”大多也是针对单一的岗位工作或单一的操作技能,同样难以培养学生完成完整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建立在若干岗位的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基础上的课程,忽略了实际工作任务的整体性和各岗位之间的相互联系,无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目标。
因此,基于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学生完成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单项岗位技能的学习后,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有必要增加校内专业综合实训的环节。职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前在校内开设模拟现实生产完整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课程,使学校课程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无缝衔接和平滑过渡,学校教学与工作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使企业实习取得实效。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前两年分散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训练单项技能,到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开始专业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从校内实训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从学校实训到企业实习的过渡——校内综合实训这一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综合实训项目设计的原则
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是指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背景的训练。校内综合实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从各个方面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应具有以下特征。endprint
(一)综合实训的任务应真实反映实际工作过程
综合实训的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就掌握了处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法,掌握了基本职业能力。相较于前两年注重课程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的实训课程安排,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注重了这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并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适应社会需要做了准备,是不论学校单项实训还是企业顶岗实习都无法替代的二者之间至关重要的衔接过程。
(二)综合实训的内容应体现综合职业技能
综合实训应有助于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全面掌握综合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形成,传统上是根据课程内容的结构,按照知识点、技能点以学科教学的进度和顺序分阶段掌握,但由于其不符合职业岗位工作系统性,所以不能够让学生对岗位群所需的各种能力有全面认识,也不能实现完整的训练。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可以模拟工作现场并进行岗位轮换,在完成任务或实施项目的工作流程中,将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分散掌握的能力贯串起来,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之前就能对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有全面的了解。
(三)综合实训的实施应滋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综合实训常安排在学生已完成单项岗位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学计划的第五学期。在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教学情境下,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教学实施。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学习港湾”里自行安排工作计划,自主完成工作任务,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自我导向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真实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团队合作能力。
以土建施工类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为例,综合实训项目应要求学生从工程图识读开始,进行从图纸会审到工程算计量、施工方案的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训练。在前两年分项操作实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施工现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四、培养质量评价方案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注意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设计有所区别,更多以岗位要求为主,并与之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评价工作的基础是通过调查培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和能力分析,研究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分析并提炼出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表述,并进行有效地整合与归纳。对比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的能力素质分析的差异,分析原因并初步确定能力或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对企业专业人员和职教专家访谈调查来制定基本的评价标准。在实训项目设计及质量评价指标确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职业能力与行业岗位群相对应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反映的是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相对应的技能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是否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评价指标要与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紧密联系,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标准,涉及哪些工作任务、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这样能够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人才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使得高职院校反思在真实职业情境下,所得的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以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建筑工程施工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学生应能依据施工方案对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架子工、混凝土工、测量放线工等工种的施工队伍和工作内容进行组织和管理,能独立承担完成以施工员为核心的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测量员、劳务员等岗位的工作,实训项目应涵盖上述岗位工作内容,涵盖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内容,涵盖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技术管理责任。
(二)评价指标与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相一致
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要适用于大多数专业,考虑到每个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有所不同,在相关的二级指标和三级观测指标中可加以详细说明。评价标准的专业通适性使得评价体系能够评价不同专业的技能人才,综合反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实力。基于工作过程的土建类综合实训课程实质就是将现实建筑工程的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施工各个阶段的主要技能要求,了解建筑施工的完整程序,体会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连接重点和各个岗位的重要性。实训教学过程与真实施工过程基本一致,其工作内容依次为:测量放线、构造柱钢筋绑扎、墙体砌筑、搭设脚手架、支模板、圈梁及楼板结构钢筋绑扎、楼盖管线安装、隐蔽工程验收等。按照工作内容列出相应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素质要求。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应由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确定。主观赋权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法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1]在实际操作时,应先对企业人员与职教专家就评价指标权重的观点的进行访谈调查,再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最终确定。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三)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
评价标准必须是可操作实施的,所需评价的信息易收集,数据可测量。[2]评价标准内容尽可能少地避免主观性较强的指标,因其难以定量测评,并且也可能因评价者不同而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客观性的因素来间接反映主观性的因素。如工作态度等可以通过工作出勤率、工作出错率来衡量。砌体结构房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根据现实砌体结构房屋建造的施工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相关知识点构建教学内容,并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是现实施工过程中的一个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实训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既要遵循建筑业生产施工的自身规律,又要遵循教学规律。
(四)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评价标准内容的确定应使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到客观依据,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分配,这样就保证了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另外,还需注意评价标准的实施过程。应事实求是地收集数据信息,充分反映人才的真实情况,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也应严谨,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实训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进行,整个过程的重点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工作任务进行计划安排实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工作,并由《学生工作页》引导他们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学生工作页》在综合实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引导和监督学生的作用,也是评价学生实训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一个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都应配有具有针对性的《学生工作页》,细致设计包含技能要点、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等内容,使实现实训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
五、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完成一个基本真实的生产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与实际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体验现实的职业工作活动,全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受到劳动环境和职业文化的熏陶,弥补了单一岗位实训的各种弊端,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认识体系得以应用于完整系统的工作中,并且完成体系的再构建。这是一种有效的课程形式,架设了连接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之间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
基于综合实训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是一种全方位和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参考学生实训中的表现情况、施工日记和《学生工作页》进行,在专业技能和实训成果考核中,采取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的考评体系。在评价方式上,采取笔试、技能考试、学生自我评价、实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质量、安全、环境等方面均应符合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
说明:本文为“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
[2]方向阳,莫华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9):91.
责任编辑:张 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