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居:审“势”观“气”的节能布局及其设计策略

2014-03-11 04:35谢浩
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骑楼天井岭南

导读:岭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这跟岭南古村落的总体布局特征及岭南民居的气候设计经验有着缜密的联系。诸如竹筒屋、西关大屋、骑楼和围龙屋的布局特点和建造形式,可以清晰地观察与了解岭南民居建筑经验和设计理念。鉴此,很有必要呼吁并重视气候设计,特别是岭南建筑中在布局方面的一些生态节能精髓,这将有助于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节能的完美设计。

一、引言

黑格尔说过:“要使建筑结构适合于环境,就要注意到气候、地位和四周的自然风光。在结合目的来考虑的一切因素中,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统一整体,这就是建筑的普遍课题,建筑师的才智要在这个方面完美体现。”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建筑创作必然离不开具体的地域和气候。岭南地区属于炎热潮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相对较高,夏长冬短,雨量充沛,特别是伴随着强烈的日照带来了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因此,气候设计在这种湿热地区就显得格外重要。传统民居建筑有其独到的防热方式,建筑的通风、隔热、遮阳及避雨等功能十分明显。传统岭南民居的不少做法符合生态节能要求,虽然它只具有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的价值,但如能实事求是地加以总结,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岭南古村落的总体布局特征

风水学认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古代村落选址的一般规律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受其影响,岭南传统建筑的布局多审“势”观“气”,讲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创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如体现民居利用热压原理实现自然通风的做法,就是被动式节能和调节建筑气候环境的一个实例。“背山”可以利用山体挡住冬季寒冷的北风;“面水”可以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微气候调节,实现“冬暖夏凉”的愿望。“坐北朝南”可以使民居既能在冬季避免寒冷风吹入室内,降低内部热量的消耗,又能在夏季顺应风向,引导凉爽的风进入室内,降低室内温度,实现风压自然通风(见图1)。

村落总体布局的好坏对民居室内的通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岭南传统民居通常是外封闭、内开敞的梳式平面布局(见图2)。在这种布局中,水塘、农田和树木构成一个低温空间,村内建筑群则构成高温空间。于是,村内外由于冷热温度差的作用,自然形成了冷热空气的交换,构成了自然通风。夏季风从南面吹来,先经过南面的池塘,在降低温度的同时为民居内部带来湿润空气,使人感到舒适。冬季风从北面吹来,先经过屋后的树林木的阻挡和缓冲,使得室内既通风又不至于风速过大。这种建筑布局就隐藏着一种节能的理念,在考虑适应地方气候特点时民居结合环境妥善处理方面的许多优良设计手法确实值得借鉴,也为我们今后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1]

三、典型民居的气候设计

总的来说,岭南传统民居一般是外部较开敞,平面形式多为长条形。这种形制可以有效地遮阳、隔热、防潮、防霉、防雨、防虫,并争取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一)竹筒屋

岭南地区夏天的主导风向为东南,竹筒屋大多坐北朝南。在布局上,竹筒屋面积狭窄,内部通风、采光和排水等问题主要依靠长条形的天井解决。天井是竹筒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厅堂、廊道二者相互联系的,并担负着组织和纽带的作用。具体来说,竹筒屋的平面布置特点是:房屋纵向垂直街道,除正面外,周边与邻屋相连,并设前、后天井各一个(前大后小)。有些前天井由小院或街巷代替,天井与冷巷连接。竹筒屋的剖面特点是:后天井比前天井深,平天台紧靠前天井,室内净空较高,坡屋顶后坡比前坡长,而活动天窗开在后坡上。由于设置了冷巷,就有热压作用,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又因冷巷多为南北向,还必须形成阴影区,起到隔热和遮阳的作用(见图3)。

(二)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大到整体布局,小到细部构件,都最大程度地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环境。西关大屋的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处理巧妙,继承了传统方格形街坊结构的群体布置方式,形成一种低层高密度的格局。它以三间两廊为主体,坐南向北,纵向排列,密集而规整。在高度上充分利用空间,正厅部分一般都是单层,层高较高;卧室部分一般为两层,层高则相对较低。采取不同的层高和层数以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没有压迫感,也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天井上加小屋盖,靠可拉合的高侧窗或天窗进行通风采光。大屋两侧各有一条冷巷,具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和栽种花木等功能。可见,西关大屋平面紧凑、空间处理巧妙,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通透、私密性较好。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解决了湿热气候下建筑防热的特殊要求(见图4)。[2]

(三)骑楼

骑楼的平面布置与其他民居大致相同,多采用梳式布局,只是由于处于商业繁华地带,采用了商住一体的形式。其平面布置紧凑,形成“人行道—商铺—居住区”的空间序列。骑楼内部的空间分隔多为“通”、“露”、“敞”。由于骑楼独特的建筑形态,夏季中午前后,炎热的日晒被其顶盖遮挡,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又被柱列和街道对面的骑楼遮挡,人行道大部分面积不受太阳直接辐射,来自街道表面的长波热辐射较少。骑楼并排而建,底层的廊柱连成一体,形成长柱廊式人行道。单体的骑楼通常为2~4层,面街的一侧是廊道,廊道和店铺的上层为居住层。骑楼内部也设置了天井和冷巷,天井日照少,可以利用周围空间与天井的温差造成的空气压强差,同时通过绿化引风导流,冷却后的空气流向温度较高的室内,形成热压通风(见图5)。[3]

(四)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的平面布局严谨有序,不仅形态风格独特,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围龙屋一般背靠大山,或在围屋后种植大片树林,起到了遮阳挡风的作用。围龙屋的前方有一个半月形的水塘,它除了满足风水要求外,还有完善居住环境的作用。围龙屋整体布局以院落为中心,建筑群落一般规模较大且密集,这种虚实相间的院落空间为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由于围龙屋的外墙很少开窗或不开窗,空气受热时间较少,院落就起到拔风作用,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带走热量。而且院落与室内空间形成气流系统,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清新,还解决了日照、保温、隔热、隔噪音等问题。总之,围龙屋从选址朝向,到布局方式,再到建筑形式等,都讲究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见图6)。endprint

四、岭南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启发

我们面临环境恶化、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等诸多问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借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对地域的气候特点有个清晰的认识,并选择最佳的设计策略,开掘最大化利用区域气候的潜在优势,以实现建筑与气候相匹配的目的。[4]因此,探讨现代建筑借鉴传统民居的气候设计手法,旨在强调现代建筑要活用传统民居气候设计的经验,尤其是具备地域特色和生态节能的理念。具体来说,岭南传统民居的气候设计经验可归纳为:

(一)居住环境选择的“趋利避害”、场地的“因势利导”与室外良好微气候的营造。

(二)通过选择不同建筑的形式与建筑布局重组来适应气候的各个要素,如光、热、湿、风、雨等要素。

(三)在建筑材料和构造方面选择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的构件和筑造形式。

(四)建造过程中,主张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事求是,反映岭南人文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小,争取双赢。

(五)建筑使用过程中,通过对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创建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降低对主动式气候环境改善技术的依赖,减少环境负荷。

五、结语

建筑是地域内生活习惯、气候特征和区域人文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对岭南民居建筑布局和空间营造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领略其文化性、人文性和科学性。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应该结合当地的宝贵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手法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从而赋予了岭南传统民居的新的解读,使之更富生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在气候设计方面,通过在朝向与平面布局、建筑立面与细部以及屋顶等的处理上,解决自然通风采光、建筑遮阳、建筑隔热等技术问题,创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谢浩.传统民居气候设计探讨[J].住宅科技,2010(11):14-17.

[2]何少云.西关大屋之功能设计[J].广东建材,2008(5):28-30.

[3]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6-138.

[4]何海霞,张三明.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华中建筑.2008(12):22-26.

责任编辑:张 炜endprint

猜你喜欢
骑楼天井岭南
忆岭南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雨岭南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不辞长作岭南人
雨天
骑楼人家
骑楼的故事
校园的天井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