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霞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工会或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员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及其年度增长幅度、工资支付、奖金和津贴的分配、以及其他与履行合同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书面合同的行为。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决定劳动者工资的一种收入分配方式。
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从1995年《劳动法》实施之后发展起来的。2000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在各级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的共同推动下,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到加速推广和发展阶段,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全国总工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从2011年起,用3年时间全面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实现全国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在2011年底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60%,2012年底达到70%,2013年底达到80%的目标。
《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政策,虽然都对工资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等内容有所表述,但缺乏法律意义上的制约性和强制性,很难成为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利器。而2000年颁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也只是部门规章,法律强制力不足,对不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缺乏有效制约。
某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工资集体协商会削弱劳动力成本优势,影响其投资,因而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不够重视、缺乏支持;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工资应由雇主方决策,没必要进行集体协商,因而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不积极、不配合;不少企业员工也不了解劳动者有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权利,对能否与企业经营者平等协商心存疑虑。
目前,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人员一般由工会工作人员担任。虽然这些人在劳资双方沟通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大多对法律法规、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在协商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盈利、薪酬设计、合同履约等情况。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人员即使参加过工资集体协商培训,也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参与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企业方和员工方在信息掌握、获取途径等方面存在严重不对称,企业方占有和获取的信息超过员工方。
由于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导致虽然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却不能有效监管工资集体协商的执行。
一是要建立健全与工资集体协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要积极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社会、企业和员工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企业与员工开展平等协商的意识和自觉性,营造有利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推进的氛围与环境。
三是要指导企业加强协商代表和协商指导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支懂法律、能够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具有专业素质和谈判能力的队伍,进一步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水平与能力。
四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能力,包括:全面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继续推行建立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制度,建立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加强工资收入分配的执法检查,等等。
五是要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应根据全国总工会“两个普遍”的要求,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遵循“先建制,后完善,再规范;先试点,后推广,再铺开”的工作思路,深化集体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企业工会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时,从培育协商主体、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内容、拓展协商方法、加强履约监督等关键环节入手,努力构建一套“主体明确、程序规范、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监督有力”的工资集体协商体系。
一是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企业有关政策;
二是协商主体诚实守信、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三是兼顾国家、企业和员工3方的合法利益;
四是维护正常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1)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工作
将宣传引导贯穿于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始终,不断扩大宣传阵地、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工资集体协商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宣传,扩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影响力,提高企业全员的认可度,营造良好的集体协商氛围。
(2)明确协商的主体和内容
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为员工方协商代表和企业方协商代表。员工方协商代表由工会组织推荐,职代会审议通过;企业方协商代表由企业法人确定。双方首席代表分别由企业工会主席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担任,也可由其书面委托其他协商代表担任。员工和企业都有发出协商要约的权利和响应对方要约的义务。企业方的义务包括:向工会提供数据,便于双方以共同的客观数据为依据开展协商;定期向工会(员工代表)和政府部门报告集体协商协议的执行情况。员工方的义务包括:维护正常生产,努力提高劳动效率;保守企业商业秘密。
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与工时工价标准;工资标准、工资分配形式、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办法;加班、加点工资及津贴、补贴标准和奖金分配办法;试用期及病事假期间的工资待遇;工资调整办法;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办法;双方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
(3)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协商重点
一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确定协商重点。效益较好的企业,重点协商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证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效益不太稳定或经营困难的企业,重点协商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欠薪补偿制度,保证员工获得基本劳动报酬的权益。
二是根据企业性质确定协商重点。改制企业重点协商工资分配制度、下岗分流员工的工资支付和经济补偿;实行岗位工资制企业,重点协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实行计件工资制企业,重点协商员工的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实行股份制企业,重点协商工资分配、股息红利与劳动分红之间的比例关系,防止利润侵蚀工资或工资分配侵蚀利润;实行经营者年薪制企业,重点协商企业经营者与员工的工资分配关系,既要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又要确保员工工资随企业效益的增长逐步增长。
(4)工会积极履行协商职责
一是工会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维护员工具体的劳动报酬权益,更要着力培育强化企业和员工的工资集体协商理念,建设协商文化,不断健全劳资合作、利益共决机制。
二是工会要抓住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员工诉求作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员工认可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协商内容渐次扩展。
三是工会要代表员工向企业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开展要约行动,积极促进员工与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
四是工会要熟悉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政策,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做好资料的分析、整理、测算工作,拟订出工资集体协商方案。
(5)加强协商代表的培训
企业工会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交流经验、典型示范等形式,分层次对各级工会干部及集体协商代表进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地方和行业工资政策、工资集体协商业务知识与谈判技巧、企业财务知识等方面的轮训,提高工会干部和集体协商代表的综合素质、法律水平和协商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知识丰富、综合素质高、谈判能力强的协商队伍,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6)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指导队伍
企业工会积极探索工资集体协商指导队伍建设,聘任一批掌握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熟悉企业财务与工资管理、具备一定协商谈判能力和技巧的专业人士,协助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同时,建立协商指导人员聘任、培训、考核、奖励制度,使指导队伍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坚持边建立、边工作,逐步规范指导队伍,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强集体协商指导人员工作的实效性。
(7)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要约制度。企业工会积极主动代表员工行使要约权,依法启动协商程序。
二是健全职代会审议制度。协商后的工资集体协议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协议履行后,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履行情况。
三是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监督检查机制。企业工会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和履约的定期监督检查、成效评价、履行情况报告、履约责任制、信息通报、整改建议和员工举报等制度。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实施动态跟踪考核,把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员工工资增长率、员工群众满意率等内容作为企业的重要考核指标,落实奖惩制度。积极建立由上级工会干部、集体协商代表、集体协商指导人员组成的监督检查组织,认真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将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以职代会、厂务公开栏、内部网、内部刊物等形式向员工报告,组织员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质量、成效、满意度等进行民主测评,以强化监督,督促履约兑现。
四是健全资料台账制度。从工资集体协商要约开始,到资料收集准备、依法产生协商代表、台下沟通协调、台上对等谈判、员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工资协议文本形成,直至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和公布,以及期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资协议书执行情况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文字、图片的记载和反映,切实通过规范化建设,提高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对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建立企业工资分配正常增长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利于减少劳资纠纷,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实现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1]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室.工会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意见(总工办发[1998]13号)[S].1998.
[2]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总工发[2011]4号)[S].2011.
[3]黄任民.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及工会的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5).
[4]李友德.我国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立的有序化进程[J].求索,2009(7).
[5]刘桂平.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N].工人日报,20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