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戒毒女性操守三年以上成功案例分析与思考

2014-03-11 03:37:19宫雪姮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吸毒者戒毒王某

宫雪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据2012年世界毒品报告:几乎在可得到按性别分列的可靠性数据的国家中,女性使用非法药物的水平均大大低于男性,美国的女性吸毒者大约是男性的2/3,其他一些国家如印度,这个比例是1/10;尽管如此,女性吸毒数据可能存在少报的风险,并且,在一些高度成熟的非法药物市场,男女性别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UNODC.2012年世界毒品报告(中文版).联合国,2012年5月.据有关报道,中国女性吸毒者大约是男性的1/4,即占吸毒总人数的2成左右。学术界对女性吸毒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截至目前,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以“女性”、“吸毒”、“戒毒”为并列主题词同时检索,可以检索到140条记录。如,赵子慧、张官柏、黄洁、杨茂彬发表的《523例女性成瘾者初次吸毒原因分析》(卫生软科学,第18卷第6期,2004年12月)。女性吸毒人员戒毒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基于该认识,笔者通过对四川吸毒女性经强制隔离戒毒后出所保持3年良好操守的5个成功案例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文献研究,归纳论述了女性吸毒的原因及四川吸毒女性戒毒的5个成功案例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促进吸毒女性保持长期操守的对策作了讨论性的思考。

一、四川省女性吸毒现状

按性别列分,四川吸毒男性和吸毒女性的地理分布差别很大。女性吸毒者主要分布在城市,农村相对较少。在城市吸毒女性中,又以中小城市为主。而男性吸毒者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小城市或城镇。根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关于“吸毒违法行为预防与矫治”课题组调查,农村男性被调查有效个案总数的比例超过40%,高于女性组比例近34个百分点。而在大中城市吸毒者的比例中,女性组被调查者的比例达到54.25%,男性组仅有15.64%,女性组的同项指标高于男性组40个百分点以上。该课题组的调查表明,37.1%的女学员在经强制隔离戒毒出所后复吸再次入所接受强戒;同时,大量的女性吸毒者是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所有学员中有19%因吸毒感染艾滋病。

二、四川省戒毒女性操守三年以上成功案例分析

(一)戒毒操守

戒毒最大的困难是,因毒品滥用产而生的特殊心理欣快感以及精神满足感导致强烈引诱和刺激吸毒者渴望,从而产生的心瘾。因此而有“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之说。同时通过对吸毒者心理病态性障碍的社会干预矫治,帮组使其人格及行为发生回归性改变的康复巩固以及重返社会,对成功戒毒同等重要。

关于戒毒操守:

寻求成功戒毒也许是人类长期的期望。正因为戒毒的困难和成功因素复杂,目前,国际上依然没有对戒毒成功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和统一的标准。主要是在无任何干预的条件下,对曾经非法使用毒品者坚持操守(没有复吸)的时间标准看法不统一,有的认为3年以上,有的认为至少坚持操守5年以上,也有认为10年以上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对于曾经吸过毒的人,直到生命终止的一刻仍还能保持良好操守的才算是真正戒毒成功。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科学的标准是3年不复吸,就可以说是戒毒成功了。在2013年《中国禁毒报告》中开始使用“3年未发现复吸的人员”一词和相应数据,“2012年,全国范围内3年未发现复吸人员75.9万名。”*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3年中国禁毒报告.杜新忠戒毒网,http://jhak.com/jdzy/zgjdzy/20130407/8341.html,2013-04-07.

(二)戒毒女性操守三年以上成功案例介绍

2013年1月5日-2013年1月11日期间,笔者实地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市女子劳教养所做了为期7天的调研与资料收集。通过整理、分析与归纳,对调研样本显示的成功戒毒案例、染毒原因分析、成功戒毒经验分析分述如下:

1.案例一 强制隔离戒毒学员张某个案

(1)背景资料:张某,女,1980年1月22日出生,待业,中专文化,离异,家住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张某自幼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由于她是家中独生子女,父母对其百般溺爱,所以造就了她的任性和单纯。

(2)染毒原因:张某2001年被禁毒大队抓获,并送交强制戒毒3个月。出所后于2006年3月离婚,其父亲于当年5月份去世。婚姻的失败,父亲的离开,让张某极度压抑的心情借助注射毒品海洛因来释放。张某2000年5月开始吸食海洛因,于2001年7月被强制戒毒,出所后又以注射方式继续吸食毒品海洛因。

(3)戒毒情况:张某2007年8月22日因注射吸食海洛因被筠连县公安局决定强制戒毒两年(2007年8月23日-2009年8月22日)。2009年11月20日顺利出所。出所后,在社区帮助和家庭关怀下,积极融入社会,公安机关通过“吸毒人员管控系统”定期不定期对其尿检,到目前3年已过,无复吸记录。

2.案例二 强制隔离戒毒学员王某个案

(1)背景资料:王某,女,汉族,1985年10月16日出生,初中文化,已婚。王某来自四口之家,从小生活在家人的溺爱下,读小学时成绩比较差,读初中时因为早恋,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高中时中途辍学回家。

(2)染毒原因:王某在读书时早恋结交了一群不良少年,养成了吸烟的不良生活习惯,并深度迷恋网络游戏。自从王某辍学在家后便整日沉浸在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生活内容空虚乏味,每天在KTV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喝酒唱歌,在一群朋友的唆使和自身好奇心之下,王某开始吸食海洛因并逐渐成瘾。成瘾后的王某与同样毒瘾严重的另一吸毒人员张某(即其现在的丈夫)结婚。

(3)戒毒情况:王某2002年开始吸食海洛因。2005年被崇州市公安局抓获后被强制戒毒三个月。王某与一张姓吸毒男子结婚,婚后因与丈夫感情不和而复吸,后被父母送至成都市安康医院接受药物戒毒。出院后在网吧受一名吸毒网友的煽动再次复吸,之后被抓获,拘留十五日,而后复吸。2007年3月14日与毒友相遇后受其鼓动再次复吸。于3月15日再次吸食海洛因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2007年3月16日-2009年3月15日)。2009年9月经劳教戒毒后顺利出所。出所后,在社区以及亲人关怀下,其本人努力融入社会,公安机关通过“吸毒人员管控系统”定期不定期对其尿检,到目前3年已过,无复吸记录。

3.案例三 强制隔离戒毒学员陈某个案

(1)背景资料:陈琳,女,24岁,未婚,汉族,初中学历,家住成都市。其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父母亲未婚生育,该员自小以“黑户”名义长大,饱受被别的小孩和成人排斥,养成了自卑、自闭的性格,自尊心强,面子观念重。后因父亲生意失败,母亲抛弃父女二人另嫁他人,于是陈某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阴影。

(2)染毒原因:陈某的父亲疲于养活父女二人,赴外地打工,无奈将其寄养在亲戚家里,来自亲人的冷言冷语,使得陈某在性格上开始叛逆,极端,放纵自己,混迹于社会不良青年之间,为了逃避现实,图一时慰藉,开始吸食K粉、冰毒。

(3)戒毒情况:陈某因吸毒被成都市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2007年7月14日-2009年7月13日),入所后,管教干部对其关怀备至,使陈某逐渐打消思想包袱,接受矫治教育表现良好,并于2009年9月经劳教后出所。出所后,在社区及其父亲和其他亲人关怀下,陈某努力融入社会,顺利找到一份服务工作,公安机关通过“吸毒人员管控系统”定期不定期对其尿检,到目前3年已过,无复吸记录。

4.案例四 强制隔离戒毒学员蒋某个案

(1)背景资料:蒋某,女,汉族,1989年3月出生,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市人,文盲(小学没读完),未婚,家庭成员只有父亲和奶奶杜某,父亲待业。在蒋某很小的时候母亲因丈夫游手好闲而离开了家,家中只剩下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和对生活不负责任的爸爸。母亲的离去加上奶奶急需人照顾,幼小的蒋某便辍学在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2)染毒原因:蒋某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性格开始变得内向,不擅长表达自己,加之缺乏父母亲的爱和关怀,蒋某开始走上不良之路。到18周岁时,蒋某结识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开始出入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在娱乐场所出于好奇和追求新潮染上了毒品,从此生活陷入混沌堕落。

(3)戒毒情况:蒋某2007年3月开始吸食冰毒,2007年11月下旬在资中市一家宾馆内因吸食冰毒被民警抓获,尿检呈阳性,被强制戒毒两年。强戒期间,由于管教干部的耐心教育及自身认识转变,表现良好,于2009年10月出所。出所后,在社区帮助下顺利找到一份服务工作,公安机关通过“吸毒人员管控系统”定期不定期对其尿检,到目前3年已过,无复吸记录。

5.案例五 强制隔离戒毒学员晏某个案

(1)背景资料:晏德萍,女,40岁,汉族,离异,初中文化,四川省成都市人,因盗窃被判劳动教养一年三个月(2006年4月3日-2007年7月2日)。晏某从小在工人家庭长大,乖巧懂事,家庭和睦。家庭的溺爱致使其性格倔强,一意孤行。

(2)染毒原因:晏某婚姻没有得到家人的祝福,婚后几年丈夫出轨,自己却为了报复丈夫,开始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走上吸毒的路。

(3)戒毒情况:晏某2007年8月因在出租房内吸食海洛因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处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戒毒期间在管教干部耐心帮助和关心下,加之自身悔悟,表现良好,于2009年12月顺利出所。出所后,社区一直对其生活中的困难给予热情帮助,还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公安机关通过“吸毒人员管控系统”定期不定期对其尿检,到目前3年已过,无复吸记录。

(三)戒毒女性操守三年以上成功案例分析

通过对以上五个案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归纳,结合文献整理、研究,笔者就四川省女性吸毒(复吸)的原因及出所后保持三年良好操守案例的成功经验阐述如下:

1.染毒原因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吸毒的原因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和行为等,具体因素通常有“好奇”、“同伴影响/唆使/引诱”、“寻求刺激”、“工作生活中受挫”、“受教育程度低”、“无业”、“减肥”等。*赵子慧、张官柏、黄洁、杨茂彬.523例女性成瘾者初次吸毒原因分析.卫生软科学,2004(06),343-344.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吸毒的因素又有所偏重,尽管好奇依然是女性吸毒的首要因素,但女性在“受同伴影响”、“缺乏生存技能”、“减肥”方面明显高于男性;*郝唯茂.试析女性青少年吸毒率上升的原因.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04),7-8.其他,“情感”、“家庭”、“报复配偶”、“恋人引诱”、“色徒陷害”等,女性也明显高于男性。*谢仁谦.女性吸毒的原因调查.兰州学刊,1995(03),57-58.就收集到的案例分析,笔者对女性吸毒的因素作以下具体认识:

(1)法制观念淡薄,对毒品的认知不够

以上案例显示:张某、王某、陈某、晏某对于毒品的认识不足均是由于家庭原因所致。从小在家人的溺爱下造就了任性单纯的性格,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没有得到家人正确的引导,结交不良朋友,过早接触社会。性格自私,对于吸毒行为的违法认识严重不足,并缺乏足够的毒品常识和法律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在是非面前不能正确辨别,从而对如今社会上盛行的毒品的危害无正确的认识,以至于在毒品面前失去理智。

(2)生活遭遇挫折,生存面临困难

综合各案主的生活状况,以王某为例,由于吸毒时间较长,入所戒毒之前无固定收入,再加上家人对其金钱上的限制,其吸毒资全部依赖于扒窃所得。王某除了吸毒就是为了购买毒品而外出扒窃。感情脆弱,缺乏自我支持和激励,生活中遭遇挫折后即陷入恐慌和抑郁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并很容易走向偏激。因此,缺乏健康积极地生活方式,加之染毒戒毒无效,在就业、社交、发展等诸多方面遭遇挫折而无法改变其困难境地,造成自身对生活失去信心,以至于自暴自弃,屡次戒毒都以失败告终。

(3)家庭支持系统的不完善

家庭的支持会让一个人无论是在事业、感情方面都会取得成功。个案中陈某和蒋某均在不完整的家庭成长,自然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支持。而王某多次吸毒长期行窃,导致家庭矛盾激化,家人虽对其吸毒行为加以管束,但方式方法不当,情感支持方面存在欠缺,使王某在家庭中很难找到归属感,面对王某多次复吸的情况,家人身心疲惫并逐渐对其丧失信心,由此致使王某在戒断毒瘾方面不仅缺乏家庭的理解与关爱,也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和动力。

(4)自身个性缺陷带来的问题

成长环境中缺乏家人的约束,导致以上各案主性格偏执,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且善于用谎话来掩盖自身真实意图。每当遇到挫折或外界诱惑常常缺乏正确的判断,自身不冷静,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反复吸食毒品,反复戒毒。她们大都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5)文化知识和见识短浅、是非不清

纵观各案主的受教育经历,要么是文盲,要么也只是初中学历。接受的教育少,自然会导致个人综合素质低下,见识短浅。过早走向社会,结交不良青年男女,没有正确的分辨是非的价值观念,最终误入歧途。

2.保持良好操守三年以上经验分析

研究表明,戒毒最大的困难是面对自己的心瘾,心理、社会家庭干预起着重作用。吸毒者集病人、违法者、受害者三重属性于一体。我国2011年6月26日实施的《戒毒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建立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措施,集脱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工作体系,是对我国戒毒模式全新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戒毒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7号,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第160次常务会议通过.

(1)通过人性化设计,实行个别化矫治

矫治对象的成长背景不同,所以对其应采取不同的矫治方案。经访谈了解,以上案例的案主在刚入所时抑郁,沉默寡言,不愿与其他学员交流,回避甚至对管教干部问话不理睬。于是所里优秀的心理学专业民警制定周密的心理疏导计划对戒毒学员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学员的自闭境况有所好转后,所内民警根据学员爱好开展了文艺活动,增进了学员之间,学员与民警之间的交流,为矫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深化管理和教育,预估潜在问题

管教人员通过广泛搜集材料,研究设计了拓宽学员事业规划的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开展各式各样学习活动激励学员的学习兴趣,在良性互动中使学员得到发挥才艺的空间,与干警之间的交流内容得到扩充。戒毒所通过开展“亲子活动”,使学员进一步与家人接触,真情流露,促进了情感交流并增强其对亲人的感恩之心。学员通过这种活动彻底打开心扉,愿与管教者交流,交流内容丰富使得管教者对矫治工作充满信心。

(3)加强文化课程教育,唤醒自我意识

在此阶段的教育矫治工作中,管教者利用各专业知识针对学员的特点,立足于增强其自我成长能力,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单独为每一位学员设计个别化教育课程,详细提供必要的毒品知识和识别技巧。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其需要安排矫治对象参加“心弦艺术团”。开展“美丽女性评选活动”,使学员受到鼓励,积极参加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既锻炼矫治对象文艺表演能力,同时还树立了其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矫治对象愿意对管教人员和周围人们倾诉,通过个别化教程的开展,使其充实文化知识和毒品知识,认识吸食毒品的违法性、危害性,逐步增强法制观念,思想觉悟得到很好的提高。

(4)确定目标,肯定矫治对象正确行为

在“警民亲”等活动中,进一步强化管教人员以及帮扶人员与矫治对象之间的感情,并以此进行感化。例如:王某一案中,深夜两点多突发阑尾炎,为保证其他学员正常休息,确保场所安全,主管民警张某顾不得自己双腿风湿痛,立即背起王某从四楼一刻不停地跑到了医务室。当王某被送到医生面前时,民警双腿一软瘫坐在地。王某当时即流下感动的泪水,一句:“张警官,你从来都不因我是一名吸毒人员而瞧不起我,我永远记得你的好……”拉近了关系,此后王某经常主动找管教干部谈心,借此民警对王某开展戒毒训练,为培养矫治对象拒绝毒品的自觉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发掘潜能,强化心理疏导

教育矫治工作进入后期,将矫治对象评选为民管会成员,让其全身心投入到禁毒活动中,让其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让其投身于“六进”活动中,解除“标签化”的自我认同。着重构建情感支持,着眼于发觉矫治对象的自身潜能,加强心理疏导,增强矫治对象自己解决问题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以达到戒断毒瘾、改过自新、顺利回归社会的目的;同呼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消除社会歧视。通过此阶段使矫治对象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生活规律,生活内容得到净化,增强了社会责任心,文化素养得到较好的提升,逐步达到了心理上的健康状态。

三、促进戒毒女性保持长期操守的对策思考

女性吸毒者与男性相比,尽管首要的吸毒原因相同或相似,但有诸多与男性吸毒者不同的或偏重不一样之处,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女性吸毒者吸毒(复吸)原因,总结归纳保持良好操守的经验,在《戒毒条例》总体框架指导下,研究进一步促进吸毒女性戒毒的对策,对吸毒女性戒毒无疑更具成效性。

(一)完善教育研究与课堂化教育工作

对戒毒学员应经常进行《艾滋病知识教育》、《禁毒法》、《心理健康》、《强制隔离戒毒导论》、《强制隔离戒毒试行办法》等教学,并组织矫治对象经常对所学科目进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与否进行奖惩。各戒毒帮扶机构应加强安排,进行统一授课,认真按照全年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教学,并认真批改作业,定期组织学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及“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学习。课余时间,积极向学员图文并茂的讲解吸食毒品的危害,使其正确认识到诊断和评估、社区戒毒等相关法律政策;使其真正理解吸食毒品对自身、家庭、社会的危害。法制观念的增强,能够使矫治对象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了深刻认识,能自觉遵守法律,对自己过去的错误有所悔改从而达到戒毒的目的。

(二)开展辅助教育及同伴教育工作

戒毒机构或组织应充分利用学员现身说法,加强学员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意识醒悟,勇于改过自新、增强戒毒信心,提高教育挽救质量。落实个别谈话、周记、预约谈话制度,坚持每月进行并加强对病、重、危人员的谈话次数。坚持周记制度,落实每位学员按时周记,并及时批阅学员周记,对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处理,适时上报。落实预约谈话,对学员预约谈话请求及时向上级反映,做到了不隐瞒、不压拖。认真开展亲情帮教工作,落实会见、亲情电话及信件管理制度。

(三)培养女性吸毒者勤劳立业意识

在习艺劳动中,注重培养女性吸毒者“勤劳立业、勤奋习艺”的意识,各相关机构应建立“职培+习艺”模式,让其不仅能够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时对其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为他们提供参加职业资格考核机会,为其回归社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女性戒毒学员参加社区活动

每一位接受戒毒的学员在入所到矫治到出所的过程中都会有一种“标签化”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感,他们会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认为自己是吸毒人员很可能不会被公平对待,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的这些“自认为”以及社会歧视,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最终导致出所后复吸,再次危害社会。应选择合适时机,如每年“6·26”国际禁毒日的“六进”活动,应制定完善的调换角色方案,让女性戒毒学员做禁毒防艾知识宣传员,让他们走进社区,让他们融入禁毒宣传工作当中,真正做到通过调换角色使其深刻认识到毒品带来的危害并以此为戒,终生远离毒品。角色调换也是一种间接的方式对矫治对象自身价值的肯定。

(五)实施亲情计划,让久违的家人团聚

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女性吸毒者在强戒期限内没有办法回家,这一现象是必然的,考虑到安全因素,所有矫治对象必须在所内除特殊原因(如生病就医)接受两年的戒毒计划。而家庭的关怀对于女性成功摆脱毒瘾是必不可少的。女性感情细腻、脆弱的特点,十分渴望得到亲情和关爱。为了缓解矫治对象的思亲念家情绪,除了亲情会见,应每周为学员开通亲情电话,方便学员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每个季度都应定期举办亲情帮教活动,邀请部分学员的亲人、社会团体和社会爱心人士来参加帮教活动。通过搭建这些平台让矫治学员本已疏远的亲情关系得到了恢复,让久违的一家人团聚。这不仅树立了学员的矫治信心,还使学员的生活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综上,女性吸毒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女性吸毒者戒毒问题的研究无疑会成为各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吸毒女性戒毒必须在《戒毒条例》的大框架下,方能成效。在笔者案例调查分析中,通过人性化实行个别化矫治、深化对戒毒学员的管理并作潜在问题预评估、加强文化法制观念教育唤醒自我意识、帮助确定生活目标并肯定矫治对象积极正确的行为、解除“标签化”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并发掘潜能和强化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对于如何保持长期良好的操守进行对策思考:完善教育研究与课堂化教育、开展好辅助教育及同伴教育、培养女性吸毒者勤劳立业意识、让女性戒毒学员有进社区的机会、有针对性的亲情计划,可能是有效的选择。

猜你喜欢
吸毒者戒毒王某
代管人可以变卖失踪人的财产吗
妇女(2019年5期)2019-07-02 07:58:08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小康(2018年15期)2018-05-30 05:56:48
一匹“宝马”引发的无间道
百家讲坛(2017年15期)2017-08-30 19:01:38
同居情人怀孕已婚飞行员得知后立即失踪
现代家庭(2016年10期)2016-10-12 20:32:47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司法(2016年1期)2016-08-23 11:56:36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
毒品怎样来到吸毒者手中
女遝碼稱貴賓廳帳戶可賺回傭騙客50萬被捕
澳门月刊(2014年5期)2014-06-20 19:13:44
论自愿戒毒:法规范、定位与制度创新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
中国火炬(2011年8期)2011-07-25 10: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