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4-03-11 03:01刘胜良
医学与社会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生

刘胜良

桂林医学院思政部,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中心,桂林,541004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系统影响活动,是一种教化人、培养人、促使人全面发展,成为服务社会的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理性的发展,提出要使受教育者的身体、德行及智慧和谐发展的思想;孔子在论“成人”中,提出了知、仁、勇、艺的要求;蔡元培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和世界观五种教育的思想。马克思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生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知识与技术复合体。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指出:“深化长学制医学教育改革,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要“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学专业教育时,往往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时,却忽视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

1 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1.1 医学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知识、医学技能的教育,能促使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提升医学技能,使学生通过对人体结构、病理生理等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找到解决处理疾病的方法,解除人类疾苦的方法,这种教育方式主导了医学院校中大部分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得医学院校盛行一种唯知识、唯技术、唯能力的科学至上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排除在科学文化范畴之外,抹杀了医学的人本特性,使之变成了一种“见物不见人”、“看病不看人”的“与人无涉”的教育。医学教育本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而下的医学知识、医学技能、医疗方法的传授和教育。这种教育直接明了,容易把握和运用;二是,形而上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以人为本的大医精神的培育,这种教育看似简单,但要让医学生寓其于心,毕生恪守则非易事。因此,医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提升医学技能、改进医学方法,更应践行科学服务于人的精神真谛。传授和传播医学知识是医学教育的目的,医学技能是医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医学方法是提高医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医学精神则是医学教育的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所有阶级社会中都是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和教育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2 医学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医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医学知识、医学技能和医学方法的传授,重视这种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医学生掌握人体结构、生理机能及疾病变化、药物诊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理性分析事物,运用医疗技术解决人类病痛的能力。这些基础性教育,在学生掌握医学知识,运用医学技能处理人类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教育仅仅是促使学生尽快地成为一名医学执业者,完成了一名社会职业人的基本技能要求,是社会角色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其目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种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素养,更要有现代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朱清时院士指出:“人才素质绝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才干,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的人文素质,或者是他们为人的品质。”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就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更顽强的学习意志,更容易在职业发展中成就一番事业。

2 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2.1 医学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

2.1.1 医学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基础。医学生要健康成长,必须接受严谨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医学生不仅要对人体生理、病理、诊疗等知识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对待疾病、对待病人的实践过程中,还蕴藏价值观的培养,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医学教育既是医学科学知识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它是一门围绕人、服务人的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2.1.2 医学科学精神的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原核。医学科学精神推动医学生追求真的品格,赋予了医学生创新的动力。一个领悟了科学精神真谛的医学生,把科学精神内化到他的内心世界,化作动力源泉,不但能增长医学智慧,提升医学技能,同样会提高思想精神境界,化作善与美的品格。医学科学求真、务实、理性的精神必然会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维系患者生命健康、体现医学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价值取向,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不谋而合。

2.1.3 医学的科学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借鉴。医学实施的对象是人,医学历来注重精细化教育,从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细节开始,都必须秉承科学、规范、精细、高效的理念,要求注重每个细节、每个过程,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知识点联系,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联系,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卓越,这种精细化的教学思维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借鉴。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展现了刚柔相济的人本管理方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2.2 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保障

2.2.1 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方向指南。医学生大多在18-24岁之间,他们大多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世界观和价值观处在多变可塑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之,目前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能力不强,适应性有待增强。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的理解尚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对医学事业的风险性和艰巨性认识不深刻,对医学的使命认识不充分等。为此,明确为谁培养医学生,以什么方式来培养医学生,依靠谁来培养医学生等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重点。在医学新生入学教育时,医学院校应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医学生的教育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医学专门人才,造就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思维智慧。医学院校学生学制相对较长,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面临着繁重而又枯燥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致使许多学生感受到较大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形成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事物,解决他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通过不断地强化人体结构谱图,考察人类的疾病病理,探寻医学处方“对症下药”和“辅助治疗”的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3 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精神支柱。医学院校课程相对较多,课程学习压力相对偏重,学制相对较长,给医学生增添了学习和心理负担。据有关资料显示,医学生中有各种轻度心理问题的占62.06%,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67%,主要表现是: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与焦虑等[1]。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诠释医学生学习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医乃生死所托,责任匪轻”的道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对人的教育,促使人成为至善之人,《说文解字》中阐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医学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保障。

3 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1 融合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自身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提升,物质满足和精神境界的实现,是教育追求的应然目的。

医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服务人民的医疗卫生专门人才。医学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因此,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积极的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亚里士多德指出,医生并不为“人”治病,他只为各有姓名的人治病。尚有理论而无经验,认识普遍事理而不为其中所涵个别事物,这样的医生常是治不好病的。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着力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如同行尸走兽,轻则无益社会,重则危害社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医学生而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围绕他们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包括他们的医学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3.2 融合发展是化解医患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医患矛盾与冲突日趋严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究其原因,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思维的存在不无关系。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病与人的分离,技术实体与病人主体的分离。病人常常面对冷峻的医务工作者和冷冰冰的医疗机器,有话无处说,有病无处吟。医务工作者面对的往往是机器提供的数据和影像,常常疏忽渴望得到关怀的病人感情,结果使原本“温情脉脉”的医患关系疏远了,医学与人文分离并渐行渐远,医患关系冷漠,极易诱发医患纠纷[2]。缓解医患冲突,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医务工作者的沟通交流能力,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柏拉图“理想国”的目标即“和谐国”,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墨子指出“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谐社会是一种全面、整体、系统的和谐,而不是某些局部领域、环节和方面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大力宣传和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宣传和弘扬社会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代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化解社会和医疗机构的隔阂,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全社会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

4 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4.1 转变医学教育观念

转变医学教育观念,就是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从狭隘封闭型的医学教育理念走向宽广开放型的医学教育理念。传统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学生、从业者和教育者大多是生活在医学世界中的人,而接受传统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和从业者容易与患者的生活世界相隔离。克劳塞指出:医学世界中的人很容易陷入“概念上的隔离区”。他认为,专业训练是一个看世界的方式,这个人本身,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他在这个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牢牢地锁住[3]。医务工作者如果仍然封闭在一个同患者无法触碰的世界中,那是无法理解患者,更无法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因此,推行融人文教育于一体的宽广开放型的医学教育理念,以敏捷的思维和换位的眼光推进医学教育,可以防止思维定势,使得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能够接近患者、了解患者、同情患者,从而对影响患者疾病的情感因素有一个透彻的理解,避免对患者的了解不全面而出现误诊。医学教育既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一定的规律,人文科学也有一定的规律,医学教育是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医学教育重视对人体机能变化可能产生病变规律的研究,同样关注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原则的使用,良好的医学技术来源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敬畏。教育者还要树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想。医学院校教职员工的分工虽各不相同,学历、学科背景也可能相差较大,但在育人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分工不分家,要形成教育合力,既要关心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品格提升。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以及班团活动中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4.2 改革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共生状态向共融状态转化。在生态学中,“共生”是指两个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在这种教育模式指导下,既承认医学教育的价值,也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二者对人的发展的各自作用及相互作用,这种理解是单向的、不全面和不完整的,容易引发二者之间的隔离。因此,实现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融教育是医学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所谓共融,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浑然一体的整体关系。在促进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融发展过程中,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明确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融的有效途径。医学教育必须包含医学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技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来提升医学生的政治道德理论素养。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把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实践教学考核中利用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难题进行讨论,通过融合性试题的考核,让学生在临床操作中既领会医学专业知识,又感悟伦理道德价值,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知学习,体验情感,磨砺意志和升华品格。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高层次的内在融合,是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

4.3 强化师生主体间互动

传统的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教师的“自我”为中心,忽视“他者”的在场或无形中迫使“他者”的离场。这种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疑虑,教师演“独角戏”,教育效果收效甚微。加强主体间交流互动,搭建网络平台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力手段[4]。在理论教学中形成商谈范式,以平等的身份讲授理论知识,创设伦理境遇,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伦理困境的方略,唤起医学生的人文伦理情怀。同时,注重临床实践过程中师生主体间的互动,在选拔临床实践带教老师的过程中,要把思想品德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选聘为带教老师,这些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高,影响深,他们在临床过程的一言一行、一颦一举,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5]。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全程跟踪实习生的思想状况,开展以实习片区为中心的思想道德状况大讨论,弘扬社会正气,传承“医者仁心”的美德。

[1]彭娟,成国强,陈启明等. 医学生心理健康及自尊水平的调查分析[J] .重庆医学,2013,42(12):73-75.

[2]李凯军,崔荣军,胡江平. 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与社会,2013,26(3):89-94.

[3]足立智孝. 美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历史与理论[J] .医学与哲学,2009,30(1):8-13.

[4]郑燕飞. 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13,26(7):95-96.

[5]赵翠芳. 关于加强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112-114.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