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出版政策分析及建议*

2014-03-11 10:14:12傅天珍陈妙贞
中国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期刊

文/ 傅天珍 陈妙贞

数据是科学研究和发现的基础。出版与论文相关的科学数据更具再验证、可挖掘和重复利用的学术价值。随着科学数据共享和可获取呼声的高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重视科学数据的存缴和出版,纷纷制定相关政策,要求作者在发表论文时公开相关原始数据,将数据存储到公共数据仓储库或者以补充文件形式递交,实现论文与数据的实时关联和集成出版。[1]美国生态学会(ESA)创办的期刊自2000年起,便要求作者将论文相关的数据在学会数据库中注册;Nature(《自然》)则按数据类型、学科以及作者反馈制定了详细、规范的数据出版框架和流程。国外还开展了多项定量或定性的政策效果研究,一致发现强有力的数据出版政策能显著提高论文的引用率和数据的可用性,有效推动科研人员进行科学数据共享。[2-4]从广义上讲,数字时代的数据出版是任何在互联网或数据库中公开数据的行为。吴立宗等则认为科学数据出版指将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研成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科学数据进行同行审议和公开公布,并创建标准和永久的数据引用信息,供其他研究性文章引证。[5]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正努力朝国际化发展,如何应对科学数据共享的全球化诉求将成为今后出版界的关注焦点。为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增强论文相关数据的再利用,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学术期刊亟须重视对数据共享意识和行为的政策引导,合理制定并完善数据出版政策。

一、数据出版政策的制定现状

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但在质量上与国际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开放获取理念和对科学数据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弱。为更直观和有效地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政策的制定情况,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遴选出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为调查对象,[6]包括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175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56种,于2014年7~8月开展网络调研。通过查看编辑部网页中的“作者须知”“投稿须知”“投稿指南”,统计分析期刊数据出版政策的有无、强弱、学科和影响因子分布等。

1.数量较少,以鼓励性政策为主

表1显示,即使在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中,拥有数据出版政策的期刊数量仍非常有限,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其中,被SCI收录的期刊中具有数据出版政策的比例是34.7%,而非SCI期刊拥有数据出版政策的比例仅为7.8%,SCI期刊是非SCI期刊的4.5倍;英文期刊中已制定数据出版政策的比例是36.5%,中文期刊比例为10%,英文期刊是中文期刊的3.7倍。数据表明,被SCI收录的期刊和英文语种期刊的优势较明显。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仅1种被SSCI收录,具有数据出版政策的期刊数量仅占总数的8.9%。从政策的强度来看,要求在稿件递交前将论文相关数据递交到指定数据仓储库,或明确表示若不附数据则视稿件不合格的期刊较少,占具有数据出版政策期刊总数的28.9%。大部分期刊以鼓励性政策为主,仅在补充文件或者支持材料中提及,而且限制文件的大小。

表1 2013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的数据出版政策

2.学科分布不均衡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共享理念存在差异,直接导致期刊对科学数据重视程度的不同。调查发现,我国具有数据出版政策的学术期刊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医药学和化学领域,分别占总数的27%、16%和13%。其次依次为材料、地质、物理、环境和心理学等,具体见图1。其中,生物学科,包括植物、动物和昆虫类学术期刊大都制定了详细并严格的科学数据存缴政策,较强政策的期刊数占所有具数据出版政策生物学期刊的66.7%。对数据有严格要求的还包括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中国结合医学杂志》)以及地质学的《岩石学报》《地质学报》和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英文版)。

图1 我国具有数据出版政策的学术期刊学科分布

3.国际影响力高的期刊更重视数据出版

“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通过“国际影响力指数”“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三个维度来评价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通过SPSS统计发现,具有数据出版政策的期刊数量与这三个指标呈正相关。已制定数据出版政策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中,该三个指标的中值分别为171.76、913.5、0.99,而无相关政策期刊的指标中值分别为90.24、696、0.31。此外,具有数据出版政策的期刊大多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合作,如自然出版集团(Nature)、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

二、数据出版政策的内容类型

数据出版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数据的生产和递交、审议和发布、保存和共享、引用和评价。[7]完善的期刊数据出版政策能够有效引导作者递交并共享科学数据,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综合来看,我国学术期刊的数据出版还处于萌芽状态,政策内容参差不齐,大致可分成动机和后果描述、数据的存缴方式、质量控制以及隐私保护三部分。

1.动机和后果描述

一些期刊在数据出版政策中,首先声明要求递交数据的动机。内容涵盖解释数据共享能促进科学进步、有利于读者理解和再利用、能提高论文质量、协助专家进行同行评审以及表明期刊对开放获取运动的支持等。明确并合理的动机描述不仅体现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更能增强其数据共享意识,提高作者数据存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已有部分期刊对数据存缴的动机做出简单解释,但内容较单一。如,Nano Research、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 气科学进展》英文版)等指出保存科学数据能方便审稿人访问;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Particuology(《颗粒学报》英文版)等表明数据是论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专业读者有潜在价值;《化学学报》表示存档数据能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建立重要的实验和计算机档案。

后果描述是指对不遵守期刊数据递交原则的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作者递交与论文相关的数据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管作用。这类描述一般存在强制性政策中,期刊在明确“必须”递交科学数据后,附加“如果在出版前不递交数据,将取消发表权”“如果在递交稿件时未保存数据,将不接收”等语句,以进一步强化其立场和原则。我国期刊非常欠缺这方面的约束,仅少数期刊提及后果,如《地质学报》、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表示“不附地质图者,均视为稿件不合格”。

2.科学数据的存缴方式

数据的存缴方式和路径是期刊出版政策中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指定几个数据仓储库,并要求提供注册号或检索地址。这种数据存缴方式一般体现在具有较完善学科数据仓储库的生物、化学等领域,要求也相对严格。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植物学报》英文版)、Insect Science(《昆虫科学》)等要求新核苷酸序列必须存放到日本DDBJ(日本DNA数据库)、欧洲EMBL(由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的DNA数据库)或美国的GenBank〔由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建立的DNA数据库〕数据库中,并将获取的登录号写入稿件中;Protein &Cell(《蛋白质与细胞前沿》英文版)则要求与生物分子结构、原子坐标相关的数据必须存储到全球蛋白质数据银行。②存入学科领域公认的开放获取数据平台或网站门户。如,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在网站首页便明确要求与拟南芥基因相关的数据必须提交到拟南芥信息资源库(TAIR)。③以辅助材料或补充文件形式直接发送给编辑部,并与论文以电子形式集成发表。我国大部分期刊支持这种形式,一般在作者自己要求上传,或者由于文章篇幅受限及动画、视频等格式无法在印刷版上发表等情况下使用。④少数刊物要求作者承诺按需提供。《管理世界》要求作者能够配合编辑部以及读者的要求,提供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数据。

3.质量控制和隐私保护

数据的质量控制涉及数据的格式、内容与注释的完整性、同行评议等。精确、规范的数据是保证论文以及期刊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欢迎作者提供可编辑的原始数据,但并未建立严格的科学数据审查机制,要求作者负责数据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存储在公共数据仓储库的数据,遵循不同数据仓储库的存缴、出版和共享政策;对于以补充文件上传的数据,则有文件格式、数量和大小的限制,并要求作者对数据集进行描述,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一些期刊如Nano Research、《无机化学学报》还表示愿意帮助作者获取数据注册号,且提供数据保存指引。

隐私保护也是科学数据出版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环节。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在数据获取过程涉及被试验者的个人隐私和伦理道德,不能完全公开研究数据。对涉及商业、政治机密或将支撑后续研究的科学数据,也需要制定支持隐私的例外政策。我国学术期刊对延迟递交或无法提供数据的情况,一般告知通过联系编辑协商解决,尚未针对各类隐私保护制定数据递交的具体要求。

三、完善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出版政策的建议

学术期刊的数据出版是指除发表学术论文外,直接出版原始数据,使之达到可引用和追溯的状态。理想的数据出版是为原始数据提供标准、结构化的数据格式,通过唯一标识符能永久访问、下载和再利用。它将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学术论文和科学数据的实时关联,对提高论文质量、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数据出版在我国学术界尚属一个全新的领域,学术期刊在促进数据共享方面缺乏重视、经验和制度支持,亟须探索发展之路。

1.增强共享意识,重视论文与数据的集成出版

期刊是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媒介,有责任倡导科研人员公开论文相关的科学数据,并负责数据的监管和出版。国外研究表明,期刊政策的导向和实施力度直接影响作者的实际共享行为。期刊的数据存缴政策和可用性声明越强,在相应数据仓储库中存储的数据也越多。曾经在开放获取期刊发表过论文或者有数据共享经验者,更愿意共享数据。[8]可见,完善和严格的期刊数据出版政策能有效增强作者的共享意识,实现数据助力科学的美好愿景。我国数据共享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很多期刊支持开放获取,但对论文相关科学数据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术期刊应首先加强编辑队伍的科学数据共享意识,重视期刊数据出版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探索学术论文与科学数据集成出版的新模式。

2.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特色化的数据出版框架

数据驱动科学的时代,科学数据共享的趋势已势不可挡。以Nature、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为代表的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已经制定了全面、规范的数据出版政策。Nature还专门建立了论文与科学数据集成出版平台。通过数据描述符,实现传统期刊论文与不同数据仓储库数据集的实时关联,聚焦论文相关数据的来源、质量信度、引用情况,最大限度提高数据可用性。为更有效地揭示多种格式和类型的科学数据,生物、地球科学、化学等领域还出现了数据期刊。如2013年,Pensoft(欧洲一家专注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历史的出版商)出版集团推出的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生物多样性数据期刊》),创建了一种基于同行评议、开放获取、自动导航的联机出版平台[8]。我国学术期刊迫切需要及时关注并跟踪国际数据出版动态,引进成功经验,并且根据学科和办刊特色,通盘考虑数据标准、数据发布、同行评议、永久保存、数据引用以及评价环节,构建特色化的数据出版体系,为今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密集型研究奠定基础。

3.加强国际合作,创建联合互动的管理机制

数据出版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元数据描述、数据集成和二次加工、数据永久存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学术期刊一般缺乏数据管理、共享以及长期存储经验,需要联合数据中心、出版集团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建立联合互动的数据管理和出版机制。目前,国际上已经建立一些成熟的数据中心,如美国的Dryad、Figshare、英国的GenBank等。这些数据仓储库在各自学科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大量数据在其中注册并永久保存。学术期刊可以与之合作,通过采用联合数据存缴政策,不仅解决技术问题,也能减少重复链接和不必要的浪费,共同提升数据出版品质。同时,争取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合作也将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数据出版。Nature、Springer等出版商引领国际前沿,将提供更多的数据共享信息和出版策略指导。此外,国家层面也应立足长远,从数据出版角度提供相关制度支持,协调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矛盾,并促进数据中心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

4.鼓励引用数据,探索数据的评审和评价机制

虽然国内外很多学术期刊纷纷制定数据出版政策,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缺乏规范的科学数据引用和评价机制,科学家们担心数据被盗用、数据质量无法保证、数据共享无法体现学术水平等,在数据共享和出版过程中顾虑重重。因此,要建立无障碍的数据出版体系,必须鼓励作者引用科学数据,尝试建立科学数据评价体系。首先,学术期刊必须允许并鼓励作者对科学数据的引用,并与审稿专家、数据中心等共同制定规范的数据引用格式。其次,期刊需制定明确的数据引用说明和评审原则,要求评审专家在审稿过程中进行严格审查,将引用的规范程度和数据的质量作为论文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最后,结合传统论文的评价方法,探索学术界承认并能广泛接受的科学数据评价机制,将数据出版纳入我国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中,从根本上激发科研人员的数据共享和出版的积极性。

[1]Heather A.Piwowar,Wendy W.Chapman.A Review of Journal Policies for Sharing Research Data[A].In:Proceedings ELPUB 2008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Publishing[C].Toronto,Canada,2008

[2]Alawi A.Alsheikh-Ali,Waqas Qureshi,Mouaz H.Al-Mallah,et al.Public Availability of Published Research Data in High-Impact Journals[J].PLoS ONE,2011,6(9):e24357.doi:10.1371/journal.pone.0024357

[3]何琳,常颖聪.国内外科学数据出版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5)

[4]Timothy H.Vines,Rose L.Andrew,Dan G.Bock,et al.Mandated data archiving greatly improves access to research data[J].The FASEB Journal,2013,(27)

[5][7]吴立宗,王亮绪,南卓铜,等.科学数据出版现状及其体系框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3,28(3)

[6]章红雨.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12-30

[8]马建玲,曹月珍,王思丽,等.学术论文与科学数据集成出版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4,(2)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