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霆
从乌克兰局势看我国粮食进口保障策略
◎黎 霆
乌克兰局势动荡已持续近一年,最近还有进一步复杂化的趋势。由于乌克兰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且与我国有着较密切的经贸往来,其局势对我国粮食进口以及农业境外投资都有一定影响,值得密切关注。本文拟在分析其对我国粮食进口近期及远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进口保障机制的建议。
乌克兰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据最新数据,尽管政局动荡,2013年—2014年度(7月至次年6月)乌克兰粮食出口量依然大幅增长,达到3230万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这说明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度,乌克兰的粮食出口并未受太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局势持续动荡,乌克兰的粮食生产和出口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从农业生产方面看,在货币贬值、农资价格走高以及银行减少放贷的背景下,特别是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兑美元汇率持续暴跌,乌克兰农户的种植将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冲突局势还直接影响贸易通道,例如乌克兰出口的粮食原先约有10%通过克里米亚港口装船,而现在克里米亚已宣布脱离乌克兰;敖德萨更是乌克兰粮食出口的主要港口,但这一地区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例如5月初该地就发生了亲政府与反政府两派民众冲突并导致数十人死亡的事件。这些情况都可能对乌克兰粮食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据总部设在基辅的乌克兰农商俱乐部(UCAB)最近的预测,2014年—2015年度乌克兰谷物出口量预期为2600万吨到2700万吨,这意味着下一年度乌克兰谷物出口的减幅可能达到20%。
从短期看,乌克兰局势对我国粮食进口保障的影响并不大,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所幸”。
第一个“所幸”是,尽管乌克兰局势动荡将产生推高国际粮价的效应,但在全球粮食供需基本面向好的作用下,当前国际粮价正处在下降通道,抵消了其推高效应。如果乌克兰局势推高了国际粮价,不仅是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粮食的价格将提高,还将使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的成本也随之抬高,对我国来说将是一个不利局面。从国际粮食市场的实际走势看,2014年前4个月呈上涨趋势,4月底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玉米期货价格与2013年年底相比累计上涨了23.0%,小麦价格更是在2014年1月底至4月底的3个月内累计上涨了29.4%。当时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乌克兰局势动荡是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天气条件良好、全球粮食预期产量增加,从5月份开始,国际粮价开始掉头向下,到7月底时CBOT的玉米和小麦价格分别比4月底下跌了31.2%和26.6%,均创下近4年来的新低。乌克兰自身的粮食生产也得益于天气良好等一系列积极因素,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局不稳带来的不利影响。乌克兰农业部长IhorShvaika在今年7月表示,由于东部地区爆发战争,乌克兰今年粮食产量可能损失50万到55万吨,而据乌克兰农业部早先预测今年粮食产量为6000万吨,这意味着乌克兰粮食产量减少不到1%,影响较轻。供给充裕有效抑制了国际粮价的上涨预期,避免了我国在进口粮食时增加成本。试想如果在2007年—2008年国际粮价持续上涨时有粮食主产国出现危机,势必会进一步加剧上涨,至少会成为金融炒家们炒作粮价的一个理由。
第二个“所幸”的是,尽管乌克兰是粮食出口大国,而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也在增长,但目前乌克兰尚不是我国粮食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具体到中乌粮食贸易来看,乌克兰目前是中国玉米进口的供应国之一,但短期来看其局势动荡对我国粮食进口的影响有限。这一判断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目前玉米不是我国粮食进口的主要品种,2013年我国共进口粮食(三大谷物加大豆)7439万吨,其中大豆占85.2%,玉米进口量只占的4.4%。特别是目前我国国内玉米供应充足,在2014年上半年谷物总体进口量同比增长78.6%的背景下,玉米进口量还同比减少了9.5%。二是乌克兰并非我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我国的进口玉米主要来自美国,尽管比例有所下降,2013年美国玉米所占的份额仍达90.9%。从这一角度看,当前乌克兰局势动荡对我国粮食进口影响不大。
第三个“所幸”是,中乌之间曾签订粮食贷款协议,尽管乌克兰经历了政局危机,但从种种迹象看乌方并无违约的主观意图。近年中国与乌克兰在农业方面合作频繁,特别是2012年中乌双方签署了一项贷款协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向乌克兰国家食品粮食集团(下称“乌粮集团”)提供30亿美元贷款,其中15亿美元由乌粮集团向中国提供谷物来偿还。但2014年2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乌方出现违约行为,但随后中乌双方都否认了这一报道。从后续的情况看,乌方仍在继续向中方提供粮食,3月中旬,乌粮集团宣布已从敖德萨港口向中方装船发运了1500吨大麦,作为乌方向中方批量出口大麦的第一批试出口,并表示将认真执行与中方签署的贷款和粮食贸易协定。据海关统计数据,2014年上半年,中国共从乌克兰进口谷物6422.2万美元。这表明,乌克兰方面并无主观违约的意图,中乌粮食贸易仍在稳步推进。
从长期看,乌克兰在我国粮食保障体系中本应具有较重要的地位,若其政局不能尽快稳定,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乌克兰局势动荡不利于我国开辟新的粮食进口来源。近年来,除大豆大量进口外,我国谷物进口量也有较快增长。从2010年起,我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而专家普遍估算认为,到2020年我国玉米将进口量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乌克兰作为全球第三大玉米出口国,本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的进口需求,但随着冲突加剧,乌克兰粮食出口能力变得不确定,对我国粮食进口保障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
当前我国粮食进口来源较为集中。例如美国是我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尽管所占我国进口量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96.18%降至2013年的90.9%,但仍是一个较高的比例。我国分别于2012年2月和11月与阿根廷、乌克兰达成玉米供应协议,2014年4月又与巴西达成玉米供应协议,有媒体评论认为,这是我国有意识降低对美国玉米依赖的举措。2014年上半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为24.38万吨,已占到同期玉米进口总量的17.7%。与此同时,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我国已经退运了125.2万吨美国玉米,因为从中查获未经我国批准的MIR162转基因成分。而乌克兰出口的均为非转基因玉米,是我国理想的新增进口来源国。如果乌克兰局势持续动荡,无疑将对我国统筹粮食进口来源造成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乌克兰局势动荡可能影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按照“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思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乌克兰的农地资源十分丰富,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大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地面积达19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首位,正是我国境外农业投资的理想目的地。据媒体报道,2013年5月,我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乌克兰KSG农业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乌方前期将向中方提供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逾10万公顷的优质农田,主要用于作物种植和养猪。而在中远期,乌克兰将向中国提供300万公顷农田,作为粮食与肉类的生产基地,中方将为此共投资26亿美元。后来这一消息曾引起乌克兰国内一些民众的不满,乌克兰KSG农业集团也澄清说相关报道不准确。据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先还计划在克里米亚修建一条公路,以及一座跨越刻赤海峡的跨海大桥。从目前乌克兰的局势来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投资计划至少有部分已搁浅。这也是我国境外农业投资面临着诸多挑战的一个例证,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还需多方继续努力。
尽管此次乌克兰政局动荡短期内对我国粮食进口保障影响不大,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警示和不少启示。就如何更好地加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我国必须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方针。乌克兰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这次发生了严重的政局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警示,即我国的粮食不能过度依赖进口,否则可能遭遇“黑天鹅”事件的考验。事实上,即使不考虑各种意外因素,我国也无法依赖进口来解决粮食供给,理由如下:一是世界粮食自身供求紧张,每年全球谷物贸易总量在23500-31500万吨,仅为我国需求量的一半左右。二是我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大国效应”明显,一买什么什么就大幅涨价,这当中还有金融炒家操纵农产品价格的因素。此外,进口粮食在沿海港口到岸后再转运到内地尤其是偏远地区,运输成本很高。三是面临国际舆论压力,例如在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中,一些国家将粮价上涨主要归因于中国等新兴国家消费的增长,尽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给我国扩大粮食进口带来政治压力。因此,我国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以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总体战略。
其次,此次乌克兰危机提示我们,我国应进一步优化粮食进口结构。这次乌克兰危机是我国开辟粮食进口新来源过程中遇到的一次非系统性风险,这恰恰提示我们,必须注重粮食进口来源的分散化。粮食出口国可能遇到政局动荡、军事冲突以及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出口能力下降,甚至出于多种考虑主动颁布粮食出口禁令。目前我国粮食进口来源国的集中程度较高,甚至超过石油,有必要进一步分散化和优化,包括继续开辟新的粮食进口来源国和农业对外投资目的国。
第三,应继续发挥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为我国粮食进口保障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继续积极发挥外交等领域的影响力,促进农业资源丰富地区的和平稳定,为我国的粮食进口和农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此外,在未来条件成熟时,还应建立粮食保障国际国内联动机制,例如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切换主要进口来源地,甚至动态调整国内种植结构,以实现对粮食供给的精细化管理,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