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视角下的自贸区建设与发展模式选择

2014-03-11 21:56李志青
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环境保护贸易

李志青

导读:自贸区建设的主要目地在于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这会影响到贸易国的环境质量,并带来诸多效应。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要让自贸区建设发挥自由贸易的技术和结构效应,就有必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改变单纯依赖低成本环境要素的贸易禀赋结构,让环境要素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过程中不断恢复其原本的价格和价值。只有如此,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才足以发挥其改进效率的作用,并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大战略目标。

一、引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一中国境内的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包括“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等内容。但在全球以美国为主导、构建新自由贸易秩序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挑战,并重新确立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一个关键使命便在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也只有进一步地推进各领域改革,将自身置于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进程中去,中国才能从自由贸易和投资所催生的经济效益[1]中获利。就此而言,“上海自贸区”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乃是,如何通过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程度来推进改革,以及促进发展,自贸区只不过是实现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已。不过,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固然可以给社会经济带来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争议的地方,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会不会影响环境的质量,尤其是影响到作为贸易输出国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

这个问题最初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那时,正值北美诸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该协定生效后,有学者观察到作为协定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环境质量在自由贸易的推进过程中似乎经历了一个明显下滑的阶段(Grossman and Krueger),[2]由此,经济学界揭开了有关自由贸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几个重要的效应和结论,包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污染者天堂效应及假说(PHE和PHH)。时至今日,随着发展中国家内部环境问题的加剧,譬如中国近期爆发大规模的空气污染事件(雾霾),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国际贸易上的成因。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审视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站在已经成立的“上海自贸区”的角度,它在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是否也会对中国的环境质量造成影响?进而,我们是否有可能利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来扭转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而改善环境质量,让自贸区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环境保护目标?

二、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论与实践

(一)两种相异的意见

1.自由贸易不利于环境保护

有关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国际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不利于环境保护,其理由在于“在不同的环境管制水平下,商品的国际贸易和流动必然会增加环境风险,并危及环境质量”,[3]以及“国际贸易会加速各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譬如象牙的贸易危及大象的生存,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则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热带雨林地区的木材出口则又导致了森林的不可持续发展”,[4]由此,这个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于环境质量的最大影响在于,为了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各国会倾向于削弱其环境规制水平,进而令其环境加速恶化,这个过程被归纳为“向底线竞争”(Race to the bottom),这里的底线指的便是“环境保护的底线”。

2.自由贸易对环境有改善作用

与上述观点相异的是,推崇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则认为,自由贸易不仅不会恶化贸易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有改善作用,也就是贸易可以产生“收入溢出效应”,令贸易的福利效应扩散到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诸多领域中。具体到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过程,这个观点提出了与前一种观点截然相反的论据,指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获得清洁的环保技术,以及在愈加严格的环境规制条件下会反过来激励创新,并使得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相辅相成。[5]就此而言,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并不是“向底线竞争”,而是“向顶端竞争”(Race to the top)。

上述两种观点各有侧重,都有一定说服力,那么,自由贸易对环境质量究竟有何影响呢?综合各种研究,总体上,自由贸易的环境影响在效应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6]而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论,其来源也正是与这三种效应的对比关系有关。第一,当自由贸易的规模效应占主导地位时,它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因为更大规模的经济产出必然占用更多的资源。第二,当自由贸易的技术效应占据主导地位时,自由贸易的环境影响就表现为正效应,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将提高环境的产出效应和保护程度。第三,当自由贸易的结构效应为主时,其结果则未可知,这是由于自由贸易如强化了一国现有资源禀赋的话,那么在环境规制水平较低时将继续扩大利用低成本的环境资源,从而恶化环境质量,而在环境规制水平较高时,则又会通过提高环境资源的价格,改变其贸易禀赋优势,进而优化环境质量。

从以上三方面的过程可以看出,自由贸易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环境实则取决于哪种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环境质量与贸易的自由化本身并无或正或负的关系,关键之处在于,我们在自由贸易的推进过程和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发展的路径或模式及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是不是扬长避短,主要发挥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效应,譬如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

(二)发展理念的甄别

1.两种理念:增长至上与绿色治理

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理解,西方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曾经有过两种主要理念,其一是继续走资源环境密集型的发展道路(称之为A模式),作为最极端的增长至上论,这条道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由此,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的环保主义运动催生了第二种发展理念,那就是走“绿色”增长道路(称之为B模式),其中尤以1988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为代表。此后,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基本上认同这个理念,并切实地采取了各种政策与行动,对本国/本地区进行实实在在的“绿色治理”,并取得显著成效。

到今天,整体上西方国家的环境优于发展中国家,而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便是借助于越来越便利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将本国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外转移,同时有限制、有选择地对外输出本国的“绿色清洁资源(即能源资源环境)”(譬如跨地区贸易一体化协议中对特定地区进行贸易品种类的限定)。尽管从结果来看,这似乎是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要素参与全球分工后使然,但如果所有的贸易都是真正双向自由流动的话,到目前,发展中国家实则不会接受这么高比例的污染产业,且完全忽略对于清洁产业的引进,而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也不会如此顺利。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全球范围内,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形式自贸区的设定过程中,他们如何通过自贸区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来强化技术效应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结构效应,逐步修正自身的贸易优势,转而使发展中国家承担资源环境的高成本供给。

2.自贸区模式:负面清单与倒逼机制

一方面,自贸区,顾名思义肯定是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程度,让商品和要素通过这个管道真正地在国际市场上流动起来,然后推动本国禀赋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回报,这一点基本上是众所周知的。但这却并非是自贸区的全部内涵,到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所谓的“负面清单管理”,这在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伊始时,是根本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情,那时,担心的事情是怕没有外资进来,没有对外贸易可做。然而,30多年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却早就为自贸区设定了为数众多的“负面清单”,对贸易对象和种类进行了诸多的规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资源的扭曲配置”,即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政策抬高了某些贸易品的成本,而同时又通过“自贸区”的形式来降低其他贸易品的相对成本,从而创造以及凸显出某些贸易品所谓的禀赋优势。

事实上,现在大家都已经明白(或许大部分人还没有真正明白),这样的成本本来应该通过国内的价格信号进行还原,不过,要在国内扭转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譬如需要国会、政府、市场进行反复博弈之后才能成行。而如果通过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形式来扮演价格信号的作用,那么就会减少很多的社会博弈成本,同时实现对贸易和投资流向的某种掌控。这便是自贸区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第二重意义所在,也可以将之理解为所谓的“倒逼机制”,只不过,更宽泛的理解是,自贸区倒逼的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等主体,如果政策合理有效的话,它还会直接倒逼“资源环境领域的价格形成”。

就此而言,针对当前已经高度自由流动、并且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的设计中,不仅应该继续执行原先已经出台的各种资源环境保护管制政策,而且还应该对此提高约束,让资源环境要素的流出越来越困难,同时促进这些要素的积极流入。反言之,切忌重复以前的教训,让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继续得以在“自由和开放”的名义下透过自贸区这个管道向内涌入。

三、自贸区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一)适度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除了上述A模式和B模式之外,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还提出了另外的一种发展模式,即C模式,[7]该模式强调的是“适度的”可持续发展,侧重于以扩大经济增量为主要的途径来逐步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性,其实质是建议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走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取一个“折中值”,认为环保的步伐不可过急,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主要矛盾仍集中于“发展与落后”的时候,不可将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完全转移到资源环境领域上。应该说,这样的一种模式(或理论)比较符合中国1978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经验,那就是以增量改革的方式来逐步消除市场中的扭曲现象,通过增量来解决存量中的结构性矛盾。

不过,问题在于,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一旦启蒙,在最初阶段就会表现得极为“激进”,譬如美国,环保主义运动开闸之后,一时之间朝野各界无不以“绿色”来标榜自己,以至于任何领域的政策如果与“环保”相冲突便会遭到抵制,其中便包括“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反过来,也有一些国家,并未真正地启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任由资源环境条件继续恶化,最终则基本上都惨淡收场。就目前的情况看,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刺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关口,那就是,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上,接下来究竟应该是“匀速”前行,还是“加速”前进?

(二)环保诉求与竞争力提高

客观上而言,国内的环保领域看起来很热闹,但在根本上,我们距离“真正的环保主义启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没有到要区分谁是“深绿”、谁是“浅绿”的阶段,不得不承认的是,仍有很多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受到增长至上传统思维的束缚,希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围绕经济增长展开,一切工作的评价也都应以GDP为标准,在此背景下,也很难说,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改革就没有诸如此类的考虑,即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及相关领域的开放来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外部资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从而继续做大规模。果真如此的话,那自贸区的开建倒是与上述C模式的发展理念比较契合,一方面,让经济继续加速前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利用速度则相对减缓,通过此消彼长的渐进方式来化解当前的资源环境困境。

但实际上,从中央的意愿和部署来看,如果自贸区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目标和阶段上,这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调结构、稳增长和促转型”三者中,结构调整显然是重中之重,为此,无论是“五位一体”的发展定位,还是“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治”,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等,都可以看出中央为了顺应接下来一个阶段里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环保诉求”而在着手开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果自贸区的发展态势依旧仅仅是促增长的话,那么就会与这样的努力相抵触,也不符合中央的施政意图。

(三)资本高地与一体化发展

自贸区究竟应该如何以自身的发展来辅佐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模式这个目标呢,除了本文第二部分所提的“减负”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可能便是,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来获得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结构效应”,也就是促进要素禀赋的转变,以自贸区吸引资本,推动中国部分区域形成全球性或地区性的“资本高地”,让资本逐渐成为我们新的竞争优势,以更加“廉价”的资本替代相对“便宜”的资源和环境,如此,也可在不强行“减负”(规避污染产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齐头并进,抑或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竞争优势基础意义上的“减负”。其实,这也是为何我们必须要推动金融、贸易、航运等的一体化来对抗外部竞争的关键所在。

四、自贸区如何与“建设美丽中国”协同:政策及展望

(一)自贸区建设与“优化资源配置”路径的打通

从发展模式的选择来看,在上述A、B和C三种路径中,可供我们腾挪的战略空间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小,即便是走“渐进式可持续发展”的C模式在当下受到了政府的首肯,却也无法再坚持几年,这是因为,如其他国家的经验所表明,环保主义的启蒙和诉求并非会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在日益趋紧的环境恶化形势下,物极必反的结果是,极有可能在一夜之间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声势浩大的可持续浪潮,目前至少已经有一些迹象在证明这一点,到了那个时候,所有一切提高效率的战略、政策及举措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性相协同。就协同的根本性问题而言,其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同政策之间打通“优化资源配置”这个共同点。

如果要从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质是优化资源环境的配置状况,直接的表现是将被低估了的资源环境价格还原出来。怎么还原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通过管制来逐步提高它们的使用价格,一直提高到足以将资源环境的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止。其实相比于欧美的市场经济制度,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优势。不过,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不会让环境管制的努力如愿以偿,它会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抵消政府在环保上的种种努力。譬如,最为典型的便是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抵制严格执行环境管制的国家和地区,也就是形成所谓的“污染天堂”,即产业向“污染管制较轻,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也正是,30多年来我们屡治环境而却又无功而返的本质所在。说穿了,就是因为我们的资源环境产品及服务不如欧美发达国家来得贵。体现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便是资源环境要素大规模地从中国流向其他国家,从而造成了内外环境质量的失衡。现在,即便是作为资源环境输入国的欧美发达国家自身都要出台政策来反对环境领域的这种失衡(譬如在各种地区贸易一体化协定中专门规定了环境保护)。

由此,结合“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的内外失衡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国际贸易是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所在,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强化内部环境管制的基础上,通过改善贸易条件的努力来扭转失衡。在此,自贸区就应该有所作为。

(二)自贸区改革与“建设美丽中国”诉求的协同

1.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的失衡

同样,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设定“自贸区”的出发点本身就是为了消除内外部的各种区别和失衡,譬如制度成本的内外区别、商品和服务的内外成本区别、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内外成本区别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总体上而言,在大部分商品、要素上,内部的成本都体现为高于外部的成本,但唯独资源环境领域正好相反。这一点实际上足以给我们为了自贸区发展以及对外多变和双边自贸协定的签订提供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如何在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度、降低贸易投资各种成本的同时,让我们的资源环境成本和价格逐步与国际水平趋同。也就是说,自贸区和自贸协定能否为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的失衡进行服务?这实则是“自贸区”改革与“建设美丽中国”诉求相协同的最大结合点。

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实际上,只要存在长期的失衡(成本和价格的不一致),所有的理论都在告诉我们,市场是可以出清这种失衡的。只是问题在于,我们将如何合理地借助于包括自贸区在内的各种方法来改善我们的贸易条件,并为资源环境要素争取更加自由和对等的市场基础。

具体而言,究竟应该如何在自贸区与“建设美丽中国”之间搭建桥梁呢?如果我们可以将自贸区理解为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的某种功能区,那么,这个问题的实质便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并解决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问题。如前文所述,两者之间存在着两难境地,自由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尤其是扩大自由贸易、从而引入全球竞争的结果是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所谓的“向底线竞争”的环境管治和约束的放松和质量的下滑,但这并非是自由贸易给环境领域带来的全部功效,除了以上“恶”的一面之外,自由贸易对于环境还有着积极的一面。

2.带动资源环境利用的效率

对此也有很多理论予以解释,包括通过自由贸易带动经济增长之后,大大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基础设施上的投资能力,即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自由贸易如果真正实现了要素的自由流动的话,那么,在资源环境要素流出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会帮助发展中国家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引入环保技术和服务。还有,自由贸易所带动的市场化结果也会从制度层面大大提高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利用的效率,即提高环境的生产力。最后,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必将带动“思想”的流动,其中便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长期的环境治理中尤为重要,事实上,包括“可持续发展”本身在内的发展模式和认知其实就与全球市场的建立与扩大不无相关(19世纪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就曾断言“A free market of goods corresponds to a free market of ideas” (商品的自由市场必将与思想的自由市场相对应))。[8]现在看来,其中所提的Ideas,既包括非商品的“服务”(譬如环境咨询),也包括非商品的“理念及认知”。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处于不利地位中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自由贸易造成了环境污染,但自由贸易与“建设美丽中国”实则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看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充分利用“再开放”的改革契机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3.配置资源环境保护的要素

落实到自贸区,将来要在进一步开放的格局下保护资源环境,那就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由贸易积极的一面。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化的原则来配置资源环境要素,也就是取消各种人为压制资源环境价格的政策,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把资源环境要素通过金融、贸易等手段放到国际市场上去流通起来,这对于提高我们国内资源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或者生产力是极为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让国际市场的动态性来平衡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要素上的价差;另一方面,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通过自贸区来发挥它在引入资源环境服务、技术以及知识和理念上的积极作用,也就是以此进一步来推进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上的能力建设。如此,那就可以与监管“环境污染排放”的“负面清单管理”相结合,真正发挥出自贸区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五、结语

中国(上海)自贸区已经在如期开建。就上海而言,实则已经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发展契机,即既担负起深化全国改革开放的重任,又作为身处改革的第一线,享受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红利。对此,除了从金融、经济、贸易、体制等角度来探讨自贸区建设的种种方面之外,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审视的是,自贸区建设究竟有无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某种价值?即,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会对我们既定的“五位一体”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有何影响?

(一)“增量”与“减负”

首要的问题是,上海自贸区建设肩负的是深化改革开发的历史使命,那么这样的一个战略性举措究竟是在做“增量”还是做“减负”。就笔者看来,经历了前面30多年“重量轻质”的快速增长后,时至今日,实际上我们的社会经济积累了众多的“负资产”,其中包括过重的产业结构、低效率的体制机制等等,从而带来了诸如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后果,这些体现为“负能量”的发展在严重侵蚀着社会经济的机体。在此背景下,其实,继续改革向前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已经明了,那就是“减负”,将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全面发展的“负资产”清理掉是时候了,无论是“壮士断臂”也好,还是“削骨疗伤”,只要能让整个经济重新轻装上阵的都值得一试,尤其是能够真正让中国在经济结构上消除弊病的方法。应该说,这才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所在,也是选择并启动建设上海自贸区的最大背景,如果仅仅是为了重复30多年间所走过的老路,那么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建设自贸区。

(二)“从外向内”与“从内向外”

就此而言,要说自贸区在金融、贸易、产业等等方面的政策是一种改革和开发深化的话,那么,与30年前的改革开放以及10多年前的入世(加入WTO)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后者属于强化“从外向内”的流动性开发,而自贸区的意义则将更多是“从内向外”的流动性开放,说穿了,就是在相对比较封闭(从内向外的封闭)的围墙上,挖一个洞,这个洞的意义不再是所谓的“吸收”,而将是更多的“疏通”,通过这个洞,将内部的“负资产”疏导到外部去,减轻内部的重重负担,即为国民经济“减负”。

(三)“投资饥渴症”与“效率饥渴症”

如果明白了如上这些,那么就很容易真正读懂中央对自贸区设定的政策清单,表面上看,都是在做增量,即从制度上和产业上扫清一些障碍,但如果比对先前的政策,到目前为止,仍看不出这些制度和新增的产业还会对国际市场和资本产生多大的“虹吸”效应。而反过来,通过这些政策,众多的国内资本和产业却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一个“外流”的途径,这一点,从政策解读的一个侧面来看,似乎是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但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实则是在挤压国内经营最为粗放的部门、市场和产业以及资本。如果市场对自贸区的政策形成长期预期的话,那么这样的挤压程度还将逐步提高。换言之,这样的“减负”看起来似乎不利于国内的资本积累和效率改进,但从长期来看,“减负”将可以帮助我们挤掉泡沫,治疗国内的政府和市场以往所形成的“投资饥渴症”,改而转向“效率饥渴症”。就此而言,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减负”效应将有利于我们腾出手来真正地从结构出发来改善环境,提高能效,并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袁志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战略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3.

[2]Grossman,G.M.and A.B.Krueger.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The Mexico-US Free Trade Agreement[M]. P. Garber,MIT Press.1993.

[3]Kevin P. Gallagher.Handbook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0.

[4]Copeland,Taylor.Trade, Growth and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42,No.1(2004):7-71.

[5]Porter,van der Linde.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9(1995):97-118.

[6]Nicolas Korves.Is free Trade Good or Bad for the Environment?New Empirical Evidence,Climate Change-Socioeconomic Effects[M].Janeza Trdine Rijeka, Croatia,2011.

[7]诸大建.从布朗B模式到中国发展C模式[J].沪港经济,2010(6).

[8]Milton Friedman.A Concise Guide to the Ideas and Influence of the Free-market Economist[M].UK:Harriman House Publishing,2011.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环境保护贸易
环境保护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贸易统计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