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庭 孙哲
导读: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定然会带来巨大的辐射效应。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为自贸区的辐射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撑,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经济地理学、都市圈理论等角度进行研究。自贸区对母城的辐射效应体现为促进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外溢;自贸区对腹地的辐射效应体现为先进经验提供了示范效应、物流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传递提供了贸易机遇、出口加工提供了优良环境。具体来看,我国的上海自贸区将在投资领域开放、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方面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一、引言
以自由贸易区(FTZ)①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是世界各国采取的通行措施。在自由贸易区这一与其它地区分隔的封闭区域中,实行着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着力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隔离封闭、境内关外、充分自由、政策优惠、港区结合”的特点,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我国主要是以在特殊开放区域上建立保税港区的形式来建设广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这些保税港区从设立伊始就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存在明显差异(郝寿义,2008)。[1]国际上多数自由贸易区在设立目的上偏重对国家整体经济的益处,并且不失对本国市场和产业的保护。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功能众多,包括保税仓储、商品会展、出口加工和国际贸易等,偏重于打造开放经济的新兴增长极,带动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借鉴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区域制度安排,创新区域开发开放模式,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了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9月正式挂牌后,常被解读为本届政府的改革“风向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被普遍解读为高层对上海自贸区模式的肯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定然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上海自贸区试验的服务内容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进程,必将成为各地区深化开发开放的区域范本。
二、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的一般理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相对较低地区间所发生的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和文化生活习惯的传播是经济辐射(Economic Radiation)的主要表现形态,这一过程可以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为自贸区的辐射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经济辐射效应理论
国外学者对经济辐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上世纪中期,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在实用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佩鲁(Perroux,1955)[2]由此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Myrdal,1957)[3]在立足地区经济的意义上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应充分把握“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赫希曼(Hirschman,1958)[4]则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应充分把握“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罗默(Romer,1986)[5]和卢卡斯(Lucas,1988)[6]提出的“溢出效应”在一定意义上也带有“辐射效应”的含义。
国内对经济辐射的研究是在八十年代随着都市圈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对于中心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近几年国内学者既采取了定性分析方法,也尝试采取了数据和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力图确定中心区域的经济辐射范围和能力,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经济辐射理论(田大鹏,2012)。[7]
(二)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的作用机制
自由贸易区推动港口、母城甚至腹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世界公认,这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自由贸易区与腹地的后向联系最为显著,例如自由贸易区的企业采购、转包原材料和产品,针对供应链安排腹地生产的组织、配送与服务。
自由贸易区是具有区域经济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功能区,其自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着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为区域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显著的福利增长。自由贸易区以高度开放的优势,成为母城经济的关键增长点,且是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不可多得的通道和驱动器(李东艳,2009)。[8]
1.自贸区对母城的辐射效应
第一,促进产业发展。自由贸易区与港口有关的产业活动以贸易和物流为核心,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从投资角度来看,这些产业可派生出系列新兴产业活动,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惠及上下游产业,吸引大量投资,带动母城发展。从需求角度来看,这些产业能带动引致需求的出现,促进金融业、航运业、商贸、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增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母城产业螺旋式上升。
第二,社会资本外溢。自由贸易区具有先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体制,形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增长体制,拥有大量外商投资。自贸区的“创新性”特征发挥外溢作用,加速了母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
2.自贸区对腹地的辐射效应
成思危(2003)[9]指出,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空间、物流体系、出口加工环境、先进管理与技术对腹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都空港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13)[10]总结了首都空港自由贸易区的溢出效应,包括产出溢出、就业溢出、税收溢出、技术溢出和信息溢出五个方面,可形成区域综合竞争力,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自贸区对腹地的辐射效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先进经验提供了示范效应。自由贸易区集先进的科技、知识、人才、管理于一体,为腹地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模式,腹地的市场主体可从自贸区中通过“学习效应”得到吸收和实践,提升腹地经济的发展质量。
第二,物流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从出口角度看,自贸区完善的物流功能实现了腹地物资的仓储和运输便利化,打开了接近世界市场的通道,提高了出口效率。从进口角度看,使得进口产品更容易满足腹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三,信息传递提供了贸易机遇。世界商贸信息在自由贸易区的传播极具深度和广度,为腹地企业得到优质商机提供了平台,激励腹地企业向世界市场迈进,并由此完善了腹地的产业链条,优化了腹地的产业结构。
第四,出口加工提供了优良环境。自由贸易区凭借其出口加工高级化的优势地位,为腹地的初级产品提供了加工场地,提高了出口创汇的规模和能力。
三、中国(上海)自贸区服务内容的辐射效应与区域发展
从一般意义上看,上海自贸区试验的服务内容如何发挥作用可以参考借鉴国外典型自贸区的发展历程,本文对此总结如表1所示。
中国上海的自贸区试验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其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从定位上来看,上海很难找到可资模仿的样板自贸区,这是由于我国把自贸区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场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贸区更多地是承担了加工与出口贸易的传统职能。对于上海具体而言,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先行改革是自贸区试验服务的核心部分,而非简单作为加工和出口贸易的补充。尤其是资本市场放开、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事项上,具有倒逼全国实施金融改革的战略意义,这在全球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
与新加坡等地域较小的经济腹地和市场容量不同,从地缘的角度来说,上海自贸区的作用远非限于上海这个单一城市,而是长三角经济圈甚至有经济联系更为广大的腹地,目前各个相关区域也普遍开始与自贸区的经济与政策对接。此外,上海自贸区虽然借鉴了国际的通行做法,但拒绝形成“政策洼地”,亦非达到简单的贸易便利化,而是以制度创新来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发展。
(一)投资领域开放
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是上海自贸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的主要举措。在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上海自贸区选择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这势必会调整长三角经济圈现代服务业的经济版图。在负面清单管理方面,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负面清单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方面,上海自贸区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上海自贸区吸附高端投资的功能,会引领整个长三角经济圈外资利用上的转型升级,上海自身的制造业向周边地区实行产业转移也会越来越受到“溢出效应”的影响。事实上,为取得先发优势,江苏省昆山市业已规划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办事处,将研究出台承接自贸区“外溢效应”的一揽子产业发展规划,而与紧邻的浙江省嘉兴市正探索以产业新城的方式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是上海自贸区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在贸易转型方面,上海自贸区力图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国际航运服务方面,自贸区积极发挥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
从上海力图建设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来看,不论是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十四大报告,还是上海市政府近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在以往的二十年期间,发挥辐射作用、服务长江三角经济圈自始至终都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之一(姚海华,2012)。[11]因此,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更是承担着建成国际贸易中心、服务广阔腹地的重要任务。
在向内辐射方面,上海自贸区将充分发挥其贸易中心的重要功能,与港口、母城和腹地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高端贸易要素方面对长三角经济圈、长江流域以至全国进行辐射,为上海的贸易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有力支持,在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既强化贸易地位,又服务全国经济。
在向外辐射方面,随着涉外经济体制愈加开放,贸易开放领域也愈加宽阔,国际产业转移将以上海自贸区为支点向国内延伸,大大促进服务业的贸易与外包,并有利于腹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营活动。
(三)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是上海自贸区实现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主要措施。在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服务功能方面,自贸区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等等。
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实质上是制度创新的体现,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必然也包含制度建设的示范作用。自贸区建设核心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制度导航的创新对腹地的诸多城市起到倒逼作用,激励它们创造更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在改革中创造机遇,以充分承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辐射作用。
面对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和日益复杂的区域竞合模式,更多自由贸易区的涌现将是大势所趋,自贸区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也将愈加显著。各个自贸区的港口、母城和腹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临近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合理进行区域分工;另一方面要促进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制度优势来引领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
说明: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运行绩效测度与评价研究:以沪津深三大试验区为例”(11YJA790147)。
注释:
①自由贸易区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多于两个的国家或地区(Free Trade Area,FTA),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二是一国国内为消除关税和贸易配额来促进对外贸易,从而采用较少行政干预措施的经济区域(Free Trade Zone,FTZ)。本文所论的自由贸易区意指后者。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23-30.
[3]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 [M].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Ltd.1957.1-17.
[4]Hirschman 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122-187.
[5]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1002-1037.
[6]Lucas Jr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7]田大鹏.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2.
[8]李东艳.自由贸易港区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9]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稅区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首都空港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空港自由贸易区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1]姚海华.长三角城市的贸易集聚效应与上海的贸易辐射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1-6.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