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婷
(鄂州供电公司,湖北 鄂州 436000)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分为大接地电流系统和小接地电流系统。前者分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流系统、中性点经低值阻抗接地系统,后者可分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性点经高值阻抗接地系统。本文将对各类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分析探讨。
1.1.1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原理
1)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压情况
(1)接地故障相电压降低为零;
(2)非接地故障相电压不变,依然为相电压;
(3)中性点对地电压不变,依然为零。
2)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流情况
形成短路→流经很大短路电流→装设继电保护→跳闸切除故障,避免扩大成相间短路。
1.1.2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优点
1)降低设备绝缘水平(约20%),节省造价。
在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电位仍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仍为相电压,设备绝缘水平只需按相电压考虑。
2)不另设消弧装置,即可自行消弧。
在单相接地故障时,不会产生间歇性电弧过电压,不会因此导致设备损毁,不需另设消弧装置。
1.1.3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不允许故障设备继续运行,可靠性不如小接地电流系统。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触发保护装置动作,断路器跳闸切断故障部分,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2)短路电流很大,单相磁场对弱电干扰,特别是电力线路与通讯线路平行走向时,由于耦合产生感应电压,对通讯造成干扰。
3)接地点还会产生较大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容易发生触电伤害事故。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原理
1)接地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低为零;
2)非接地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为线电压,且相位改变;
3)中性点对地电压升高为相电压,且方向与故障相电压相反;
4)相对中性点电压和线电压仍不变,认为三相系统对称,可继续运行2h;
5)接地点流过的电容电流是正常每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故在接地点产生电弧。
2.1.2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优点
中性点电压与非故障相电压相对不变,不会破坏系统对称性,单相接地故障后,允许设备继续运行少于两小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2.1.3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不足
由于中性点是绝缘的,电网对地电容中的能量无法释放。单相接地时的电容电流将在故障点形成电弧,甚至产生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或谐振过电压,威胁设备绝缘,或引起相间短路。
2.2.1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原理
单相接地故障时:
1)中性点对地电压升高为相电压;
2)消弧线圈中出现感性电流,与容性电流相差180度;
3)流过接地点电流:I˙L+I˙C(相互抵消)。
2.2.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优点
1)迅速补偿单相接地时产生的电容电流,抑制电弧过电压的发生。
在接地故障时,接地电流通过消弧线圈时呈电感电流,对接地电容电流进行补偿,使通过故障点的电流减小到自行熄弧范围。
2)通过对消弧线圈无载分接开关的切换,使之在一定范围内达到过补偿运行,减小接地电流,使故障电网持续运行一段时间,相对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2.2.4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不足
1)消弧线圈本身是感性元件,与对地电容构成谐振回路,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谐振过电压。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仅能降低电弧接地过电压的概率,还是不能彻底消除电弧接地过电压,也不能降低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幅值。
3)零序保护无法检出接地的故障线路。
由于接地点残流很小,且消弧线圈必须处于过补偿状态,接地线路和非接地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方向相同,故零序过流保护、零序方向保护无法检测出已接地的故障线路。
中性点经阻抗接地系统,是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阻抗,该阻抗与系统对地电容构成并联回路,以便增大零序电抗,限制单相短路电流。
1)电阻是耗能元件,也是电容电荷的释放元件和谐振的阻压元件,对防止谐振过电压和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具一定优越性。
2)在单相接地故障时,产生限流降压作用,设备绝缘等级可按相电压选择。
1)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作用与跳闸,供电可靠性降低。
2)由于接地点的电流较大,当零序保护动作不及时或拒动时,接地点及附近的绝缘受到更大危害,导致扩大成相间短路故障。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大体是如下:
1kV以下电网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6-10kV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20-60kV系统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110kV及以上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各地应根据当地电网的发展水平,电网结构特点,从长远的发展观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1]喻恩森.浅谈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J].硅谷,2008(04).
[2]张辉.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