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民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江苏 常州213164)
“人生出彩”的提法源自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两会”上对其“中国梦”施政理念的重要阐述。作为大学生实现梦想的重要引路人,历史机遇同样给辅导员提供“人生出彩”的宽广舞台。但是,由于共同体固有的自发性、自主性和成员的复杂性,加上行政管理和负面价值导向原因,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价值取向模糊、主体地位缺失,共同体认同度减少等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辅导员建设存在的痼疾,“辅导员共同体”从愿景提出到实践架构则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共同体”是学界广泛研讨和应用的一个概念和范式,本文以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相关论述中的合理成分作为本文的立论依据。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共同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是人们对某种共同关系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直接自愿的、和睦共处的、更具有意义的一种平等互助关系。[1]它具有同质性、社会性、平等性、自发性等特征,而“同质”则体现在成员的共同情感归属、共同价值理念、共同目标愿景等。
2)教育部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解读是: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对照滕尼斯等人的“共同体”论述,结合教育部等权威部门的定性,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组织本质上即是一个“共同体”,完全符合“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具有它的自发性、自主性、同质性等特征,是价值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等的糅合体。它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
共同归属感:在共同体里,所有成员都有对共同体的利益诉求,但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含有“归属”意味,即除非成员都体验到一种归属感,对他人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否则共同体不会出现。[3]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鲍曼指出,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人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4]辅导员是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一个“家”,在这里,每个成员把学生工作视为能够为之奋斗的事业,在共同的文化映照和心理归属下,成员借助彼此的力量,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能在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最终实现成员的自我价值和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共同价值观: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可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共同体之所以是精神共同体,是因为“相互之间的一种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作为一个共同体自己的意志,就是这里应该被理解为默念一致的概念。它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成员团结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力量和同情。”[5]这里“默念一致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它是共同体成员集体意志的凝聚。辅导员共同体架构了一个平台,使辅导员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走到了一起,共守共同体的道德规范,达成共识并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共同愿景:“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6]滕尼斯笔下的“持久、真正、生机勃勃”等词语代表着共同体成员追求的一种共同愿景。“辅导员共同体”根据发展定位,将辅导员的理想信念融合内化为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献身学生工作的热忱,从而催生出共同体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辅导员“人生出彩”的持久精神动力。
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它是由促进、方便和成效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间有来有往,被视为意志及其力量的表现。”[7]辅导员共同体由志同道合者自发组织,没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只要是兴趣相仿、意气相投,愿意为学生工作献身,都可以自由进出;通过开放,可以借鉴其它高校辅导员建设中的先进理念,加强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同一个共同体来说,相互接触和交往的人逾少受到约束,他们相互间就愈是作为他们的愿望和能力的自由的主体,”[8]自主和民主是“共同体”自身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追求。与学生会等团学组织不同,辅导员共同体中成员地位平等、趣味相投,没有明显的等级标签,会员在队伍中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共同体管理依靠的是辅导员成员的主动性而不是行政管理者的压制,提倡成员个人自我评价而不是由外围组织进行绩效评估。
“共同体”的优秀特征之一就是稳固,包括成员的团结和谐与群体意识等,辅导员本质上就是一个稳固的和谐共同体。共同体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人与他人、人与自然进行物质、精神、信息能量的交换的场所,个人在与他人、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形成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促进了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9]“辅导员共同体”能够为成员提供明确的角色定位,提供一套成员认同的价值规范,它以促进辅导员成长为核心,让辅导员在悦纳的心态下开展学生工作,在享受工作中唤醒他们的创造力量,从而达到“辅导员共同体”理性生活、审美创设和价值提升的和谐统一。
“共同体的生活是相互的占有和享受,是占有和享受共同的财产”。[10]共同体提供给辅导员共同愿景、共同实践、共同表演的场所和机会,彼此之间产生“惺惺相惜、水乳交融”的幸福;提供给辅导员专有特长和爱好发展的空间,可以憧憬藉此创设的“出彩”未来;为辅导员的技能展示创造条件,可以在成果展示中获得优越感和成功感。包容是共同体精神的特质,它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类成员在共同体里寻找到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国内首份"高校辅导员誓词——《上海高校辅导员誓词》是高校社团长期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的高度概括和沉淀总结,体现了高校辅导员的精神文化价值追求。只有先进的共同体精神得到发扬,源远流长,“才能使广大会员处于一种‘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内部的潜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也才能使辅导员队伍长久不衰,生命力永存”。[11]面对当前精神缺失的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举办品牌特色活动、开办网站论坛和设计会徽口号等来重塑辅导员共同体文化,通过校际交流、参加主题实践活动来创建共同体品牌等等,使共同体价值观被广大学生和社会所接受,从而使辅导员产生归属感和使命感。
高校辅导员联盟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成员形成团队意识,有利于促进组织校际省际交流,成立由政府组织的、相对独立的全国全省性的辅导员协会或者联盟非常有必要。但是,与其他行业协会甚至学生会等组织的建设相比,当前统一性的高校辅导员联盟建设显得十分滞后。目前,山东、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尝试,由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加强辅导员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交流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辅导员建设工作。
当前,辅导员共同体文化载体的物化已成为政府、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合力推进共同体发展的路径选择,譬如组建辅导员行业协会、创办相关专业刊物和网站,虽然良莠不齐,但也给成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关辅导员建设的理论探索也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有力地催进了辅导员活动往更高的境界发展;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年度全国、全省高校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以表彰、宣传辅导员典型为载体,使辅导员在文化育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得到彰显。
[1][5][6][7][8][10][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2010:2,58,45,43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24号)[R].(2006-07-23)[2006-08-30].
[3]张志旻,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9
[4][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
[9]马俊峰.“共同体”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8.
[11]邹海贵,唐纯林.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