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花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从而形成病毒血症,可发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时间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劳累或病后体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与此同时受侵犯的神经发生炎症、坏死,引起神经痛。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病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一旦感染更为严重[1]。祖国医学称“缠腰火丹”、“蛇窠疮”、“蜘蛛疮”、“蛇串疮”、“蛇丹”等,民间称“缠腰龙”、“飞蛇”或“生蛇”。中医认为本病由感受风火或湿毒之邪引起,与情志、饮食、起居不慎等因素诱发有一定关系[2]。多发于春、秋季节,以中老年人多见,部位为肋间神经、腰骶神经支配区域、颈神经和三叉神经多见[3]。大部分患者患病后不再复发,极少数患者可再复发。表现为病变皮肤出现集簇状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有明显的神经痛,伴局部淋巴结肿大,中间皮肤正常。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当皮疹消退后,常留有后遗神经痛,为自发性深在性疼痛、跳痛、刀割痛或阵发性疼痛和感觉过敏。疼痛的程度往往随年龄增大而加剧[4]。本科于2009年6月-2012年12月运用口服自拟中药方,并配合局部用七星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来自2009年6月-2012年12月本科门诊患者。所有病例均选择除头面部以外,且均无严重内科疾病及并发症,主要排除以下情况: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放、化疗患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造成全身功能衰竭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者及各种原因中断治疗者。将其按照就诊次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6~66岁,平均39岁;病程2~6 d;疱疹分布于胸背部14例,腰腹部10例,臀部3例,四肢者3例;其中神经痛先于疱疹出现22例,疱疹先于神经痛出现3例,神经痛与疱疹同时出现5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7~68岁,平均40岁;病程3~7 d;疱疹分布于胸背部15例,腰腹部11例,臀部2例,四肢者2例;其中神经痛先于疱疹出现21例,疱疹先于神经痛出现2例,神经痛与疱疹同时出现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灼热,呈深部持续性束带状刺痛或刀割样疼痛,伴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倦怠乏力、纳呆等症状,随之皮肤潮红出现不规则红斑,并出现成群丘疹小水疱,可在1 d内迅速变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簇集成群的水疱,周围红晕,各群水疱之间皮肤正常,皮损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聚集一处或多处,多见于胁肋部或三叉神经分布区。2~3周后,疱疹逐渐干燥结痂,最后痂退而愈。愈后一般不留瘢痕,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老年患者当皮损消退后,可留有神经痛的后遗症,达数月之久[5]。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1.2.1 诊断依据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6]。
1.2.2 鉴别诊断 (1)单纯疱疹:本病在临床上需与单纯疱疹相鉴别,后者多累及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皮疹分布无一定规律,表现为局限性簇集性小水疱,水疱较小,疼痛不明显,多见于发热病的过程中。单纯疱疹一般有在同一部位并多次复发的病史,但是无明显免疫缺陷的带状疱疹患者不出现这种现象。从水疱液中分离病毒或检测VZV、HSV抗原或DNA是鉴别诊断唯一可靠的方法。(2)接触性皮炎:本病在临床上有时还要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后者一般有接触史,皮疹与神经分布无关,有烧灼感、明显瘙痒、无神经痛。(3)其他疾病:在带状疱疹的前驱期及无疹型带状疱疹中,神经痛明显者易误诊为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冠心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胆囊炎以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临床上要需加注意,仔细鉴别。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内服自拟中药方:金银花15 g,连翘9 g,大青叶9 g,板蓝根9 g,龙胆草6 g,柴胡6 g,栀子6 g,薏苡仁9 g,生地9 g,泽泻9 g,黄芩9 g,甘草6 g,车前子9 g。随症加减:疱疹分布在上肢者,加姜黄;在下肢者,加川牛膝;疱疹分布于躯干部者加川楝子、白芷;在腰肋以下者加地肤子、苦参、黄柏;皮疹局部肿胀明显者加金钱草、蒲公英;水疱呈湿性色黄者加苍术、茯苓;血热明显出现血疱坏死者加白茅根、赤芍、丹皮、丹参;热像重者加大金银花、龙胆草、栀子的剂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兼痒者加白癣皮、荆芥、防风;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病程后期加元胡、细辛、全蝎、僵蚕。1剂/d,水煎两次,早晚服用,1个疗程为7 d。(2)局部治疗:对出疱疹处皮肤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待干后,用七星针重叩出血,将疱疹叩破,再用镊子或止血钳等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火罐扣在施术部位上,拔出较多黄色液体及血液,其邪自出。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体质的强弱,来决定放血量的多少,一般为3~8 mL,留罐5~10 min。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吸干净局部,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可隔日1次,重者1次/d,若疱疹面积较大,可分2~3次治疗。初起者及轻症1次即可治愈,迁延日久或热毒盛者需2~3次。(3)注意事项:嘱患者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与婴幼儿、抵抗力低的人员接触。其中老年人护理面较广,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指导等[7]。主要内容包括注意多休息,有发热时,嘱多饮水,首选物理降温,适当采用药物降温[8]。保持大便通畅、不干燥,给内热邪毒以出路。同时保持心情舒畅,切忌烦躁易怒,保证睡眠质量。饮食清淡、低盐,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忌食油腻、煎烤、油炸、腥膻、辛辣等食物,忌烟酒,以免留邪或加重病情。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嘱穿棉质、柔软、宽松衣服,勤换衣物,尽量暴露患处,避免触碰、摩擦患处,结痂前勿洗浴。
1.3.2 对照组 (1)抗病毒治疗:口服阿昔洛韦200 mg/次,5次/d。(2)止神经痛:口服去痛片1片/次,3次/d,疼痛严重者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片1片/次,3次/d,配合神经营养药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维生素B1片20 mg/次,3次/d,维生素B12片25 μg/次,3次/d。(3)局部治疗:阿昔洛韦乳膏适量外涂疱疹处,5次/d。
两组均以治疗7 d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统计疗效,两组病例分别按确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不再采用其他方法治疗。
1.4 疗效标准 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6]。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A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例1:患者,女,62岁,汉族。初诊:2010年6月17日。患者诉右侧胁肋部疼痛2 d,局部皮疹1 d,夜间疼痛加重,夜眠欠佳,心烦易怒,口苦,查右侧季肋部沿第10、11肋间神经分布区可见散在的簇集成群的水疱,疱液清亮,周围红晕,触之痛剧,舌红,苔黄,脉弦滑。给予内服中药加七星针叩刺拔罐等上述治疗,2周后红斑水疱消失,结痂而愈,无遗留疼痛,局部仅遗留轻微色素沉着。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2:患者,男,52岁,汉族。初诊:2011年8月3日。患者诉左侧胸部、左腋下及左上臂内侧皮肤疼痛3 d。检查:神志清,面红,左胸第5、6肋间、左腋下及左上臂内侧皮肤存散在集簇样疱疹,有绿豆及黄豆大小,水疱呈透明状,周围红晕,皮肤触痛明显,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排除心绞痛等疾病后,确诊为带状疱疹。给予内服中药,局部七星针叩刺及刺络拔罐。内服方药为:金银花15 g,连翘9 g,大青叶9 g,板蓝根9 g,龙胆草6 g,柴胡6 g,栀子6 g,薏苡仁9 g,生地9 g,泽泻9 g,黄芩9 g,甘草6 g,车前子9 g,生大黄6 g,姜黄6 g,白芷9 g,元胡12 g,1剂/d,水煎至300 mL,早晚分2次温服,共7剂。局部治疗给予七星针叩刺后加拔火罐,留罐10 min。8月10日复诊:诉上法治疗当日疼痛即明显减轻,检查见疱疹已开始结痂,守原方再进7剂,8月17日再诊,诸症已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因此感染后可长时间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毒开始再次生长繁殖,并且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累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在临床上,老年人伴随疾病较多,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如临床医生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警惕性不够,常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增加了并发症尤其是后遗神经痛发生的风险[9]。后遗神经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苦,还给其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增加并发症的发病率,延长恢复期,增加医疗费用[10]。因此,在观察疼痛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一方面要注意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有无伴随症状,尤其要注意和其他疾病相鉴别,如心绞痛、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要熟悉相关疾病的疼痛特点,以便鉴别诊断。另一方面,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辅助检查的变化,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治疗方面,抑制病毒繁殖及提高细胞免疫是治疗本病的关键[11]。确诊后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止痛为主,并给予对症处理,疗效一般,神经性疼痛后遗症发生率较高。
祖国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缠腰火丹”,“有诸内必形诸外”,带状疱疹是人体内脏腑气机失调所诱发[12]。多因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复又感受风热时邪,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侵淫肌肤而发。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表皮及真皮层,为实证,故采用“盛则泻之”的治疗原则[13]。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和血止痛为主。疾病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病程日久者在清热解毒基础之上,加以化瘀通络、活血止痛之品。内服中药方中,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龙胆草泻肝胆之实火,清湿热,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泻火,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解,再以薏苡仁增强利湿之功,生地、甘草调诸药,补正气。后期加细辛、全蝎、元胡、僵蚕以增强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预防后遗神经痛。七星针属于皮肤针中的一种,皮肤针法是以皮肤针垂直叩刺体表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素问·皮部论篇》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皮肤针是由古代的“毛刺”、“扬刺”、“浮刺”、“半刺”等刺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记载:“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上述诸法同属浅刺皮肤的针刺方法。故七星针是一种浅刺外治法,只刺皮肤,不伤筋肉,作用部位广泛,简单易行,能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还可避免“疾浅针深”而损及神经[14]。叩刺带状疱疹处,能泄热解毒,利湿消肿,活血止痛,使邪毒外泄,经络畅通,脏腑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加拔火罐则在针孔中能拔出大量瘀血汁沫,吸邪外出,增强宣泄湿热火毒之效,促进局部血运,进一步调整气血经络[15],以加强行气止痛、消肿散结、清热拔毒的作用。七星针叩刺结合拔罐,起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瘀除则痛止[16]。近年临床实验研究证明,刺络拔罐法能促进施术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力,调节体液免疫力,加强人体抗病毒能力,从而加速病损处水疱的吸收和受损神经的修复[17]。二者结合相得益彰,迅速起效,镇痛消肿,促进结痂,缩短病程,减少遗留神经痛的发生,值得基层工作者推广使用。
[1]钟萍,冯丽谦.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8,28(11):808.
[2]郭学梅.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带状疱疹5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7,23(1):46.
[3]付霞.双黄连粉针治疗带状疱疹合并老年糖尿病22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22-23.
[4]王甜甜,刘瑛琦.活血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1-42.
[5]翁舸,茹先姑·麦麦提依明.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拔罐治愈带状疱疹32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6):131-132.
[6]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4-837.
[7]聂虹.临床护理路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71-72.
[8]潘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690-1691.
[9]梁洁,王俊,李文华.13例老年患者带状疱疹早期漏诊、误诊教训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44-145.
[10]任素平,王亭君.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123-124.
[11]吕华榕.中医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21-22.
[12]张立军,张润田,周兴刚.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6):682-684.
[13]高凤云.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3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25.
[14]巫华俊.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09,11(5):826-827.
[15]沈咏芳,袁慧,宋亚光.梅花针刺络拔罐配合艾灸及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40例[J].护理学杂志,2005,20(13):45-46.
[16]齐凤琴,王永泉.七星针叩刺加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8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12.
[17]尹剑平.龙胆泻肝汤配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46例[J].九江医学,2004,1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