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旭军 王国强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的,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步入深入调整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多样化特征,如何提高和改善新时期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和创业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和当务之急。
为此,在我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院校建设”规划纲要指导下,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在历届毕业生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方案,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分析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涵盖的知识面广,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课程设置涉及面广和专业知识要求精的矛盾。由于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只能选择开设对学生就业最有用的课程。导致高职院校往往只强调单一专项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技能训练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很难适应具体的工作岗位。
2.教学场地及实训条件有限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数控、信息、检测、驱动技术等的综合体,这就导致了其对教学场地和实训条件的需求往往高于其他专业,教学成本较大,在高职院校实训经费较为紧张的条件下,很难满足本专业全部学生实训需求。
3.专业定位不明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普遍较低,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也十分不理想。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最近十年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但部分高职院校仍然简单沿袭传统机电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安排还是以理论课为主,导致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好不容易学会的知识工作时又不见得用得上,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想法。
1.指导思想
(1)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未来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
2.构建思路
(1)开展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确定主要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项目组依据校企合作企业规模、类型和档次来选择合适企业进行调查,通过设计专业调研表格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现场调查以及毕业生反馈开展专业调研。确定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范围、职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态度需求等内容,具体详见表1。
(2)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在对表1 分析的基础上,将上述各个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后,确立了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岗位核心内容归纳行动领域和工作任务描述,具体详见表2。
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确立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在方案执行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两个方面:
(1)注重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需求的转变以及职业岗位技能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
(2)专业课程改革上,从企业调查问卷、职业岗位群分析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归纳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分解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及职业关键素质,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图1 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考核,确保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均达到100%。
2.依据行动领域设置学习领域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
将职业行动领域中"机械零件的测量"和"机械零部件的制图"整合为学习单元中的"工程制图与CAD";将"金属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和"机械机构的分析与装配机械设计"整合为"机械制造技术"等。按照认知规律进行排序建立学习领域,具体内容详见表3。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
2.倡导和激励创新性教法的研究,凸显能力培养特色,丰富教学内涵;
3.加强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的联系,完善并健全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4.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和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双方优质资源,让学生接触企业的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加工工艺,并把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
5.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6.加快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教材的研发;
7.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由学校自主评价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注重多种能力评价、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主体,注重过程性评价;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课程成绩一般按照课程项目成绩、综合考试成绩、答辩成绩综合评定。每个课程包含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考核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以项目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项目成果,也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科学性、规范性和创造性。每门课程的每个项目都要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课程项目一般按照项目权重加权平均。对于顶岗实习考核,引入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机制,学习效果评价由企业评价(占40%)、指导教师评价(占20%)和顶岗实习手册完成质量(占40%)三部分组成,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统一。
近3 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经过不断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参加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全国三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市级一等奖三项,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连续3 年保持在100%,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进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满意、企业欢迎的合格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型人才。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2]刘文华.技术本科教育:构建职教体系的有效衔接[J].职教论坛,2012,(19):47 -49.
[3]雷正光.基于顶层设计的现代职教体系研究与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0 -84.
[4]潘安霞.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建设[J].职教论坛,2012,(11):52 -53.
[5]滕业方.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2013,17(34):13 -15.
[6]王训杰,何丹辉.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78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