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分类讨论是中学阶段的重要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时候
探访分类讨论之“源”
先来看下面三个问题.
①若一个实数的3倍是4,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3x=4.
②若一个实数的倍是,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x=.
③若一个实数的倍是6,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x=6.
以上问题求解十分简单,除未知数x外,其余涉及的都是具体数字. 如果用字母a,b来表示,将问题一般化,则有:
例 1 若一个实数的a倍是b,试求出这个实数,其中a∈R且b∈R.
同样地,解方程ax=b即可得解.
但是,a,b拥有了更大的取值空间,也遇到了一个意外——a可以为0. 在a=0的情况下,x=不成立. 此时“ax=b”变成了“0×x=b”,方程是否无解呢?不一定,这还取决于b的值.当b=0时,x取任意实数均满足方程;当b≠0时,无论x取哪个实数均不满足方程.因此,我们必须对例1中的a,b进行分类讨论.
解析: 当a≠0时,x=.
当a=0时,①若b=0,则x为任意实数;②若b≠0,则方程无解.
由此看来,分类讨论是数学问题一般化之后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探访的分类讨论之“源”.
分类讨论的另一个“源”,是某些数学概念中本身包含了分类. 例如要去掉x中的绝对值符号,应对x进行分类讨论:x=x,x>0;0,x=0;-x,x<0.
例2 解不等式2x-4<3x+1.
解析: ①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x-4<3x+1,解得x>-5,可得x>2;
②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0<7,可得x=2;
③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4-2x<3x+1,解得x>,可得 综上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追寻分类讨论之“流”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例2在得到x的三个取值范围后,最终取了它们的“并集”,例1却没有. 这就涉及分类讨论之“流”,即分类讨论的流程不同,所获得的各个阶段性结果的最终处理方式也不同,有时取“并集”,有时则不然.其间是否存在着某个判断标准呢? 我们不妨用“程序框图”来寻找答案(见图1、图2). 例1、例2的解答过程都运用了分类讨论,但存在显著差异: (1) 例1中除了未知数x外,还含有参数a,b.例2中只含有未知数x. (2) 例1的答案有多个输出端口,而例2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对例1的三个输出端口求“并集”,会得到{x|x∈R}是ax=b的解,这显然是错误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分类讨论最终结果的处理准则: 求x,对x进行讨论,必须取“并集”;求x,对参数进行讨论,不能取“并集”.如果把它表述成更一般的判断标准,则有: 类型Ⅰ——求甲,对甲进行分类讨论,最终结果必须取“并集”; 类型Ⅱ——求甲,对乙进行分类讨论,最终结果不能取“并集”. 解题中的运用 例3 已知函数f(x)=ax-lnx,x∈(0,e],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若f(x)≥3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 由已知得f′(x)=. 当a≤0时,f′(x)≤0,函数f(x)在(0,e]上单调递减. f(x)min=f(e)=ae-1<0,不满足要求. 因此a>0,此时由f′(x)==0可求得x=. ①若 ②若≥e即0 综上可得a的取值范围是[e2,+∞). 点评: 求a的范围,对a进行讨论,属于类型Ⅰ,最后结论应将各个分类讨论的结果取“并集”. 例4 已知a>0,b∈R,函数f(x)=4ax3-2bx-a+b.求证:当0≤x≤1时,函数f(x)的最大值为2a-b+a. 解析: f′(x)=12ax2-2b.因为a>0,所以当b≤0时,必有f′(x)≥0,则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增,f(x)max=f(1)=3a-b. 当b>0时,因为x≥0,由f′(x)=0可得x=.因为0≤x≤1,所以必须再对与1的大小进行讨论. ①若<1即00,所以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在,1上单调递增,f(x)max=max{f(0), f(1)}.而f(0)=-a+b,f(1)=3a-b,所以: 当f(1)≥f(0)即0 当f(1) ②若≥1即b≥6a,因为x∈[0,1],所以12ax2-2b≤0,f′(x)≤0恒成立,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减,所以f(x)max=f(0)=-a+b. 为了清楚地梳理讨论过程中得到的各个结论,可以借用数轴.如图3所示,在数轴的上方相应地标上f(x)的最大值:当b≤2a时f(x)max=3a-b;当b>2a时f(x)max=-a+b.因此得到f(x)max=2a-b+a. 点评: 例4与例1的相同之处在于,除了x外,还含有两个参数a,b. 分类讨论时如果有多个参数,可以分别对这些参数进行讨论.例1就是先对a进行讨论,再对b进行讨论.如果例4在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a>0,也要分别对a,b进行讨论. 作为高中阶段常用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智慧——分而攻之、逐个突破.它体现了人类寻求事物普遍规律的探索精神,给予我们极大的启迪. 分类讨论源抽象, 类型ⅠⅡ释疑难; 过程表述有模型, 条分缕析更周详. 【练一练】 已知a>0且a≠1,解关于x的不等式loga(20-2x)>loga(x2-4). 【参考答案】 此题属于类型Ⅱ. ①当00,x2-4>0,20-2x ②当a>1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0-2x>0,x2-4>0,20-2x>x2-4.解得-6 综上可得,当0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6,-2)∪(2,4).
分类讨论是中学阶段的重要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时候
探访分类讨论之“源”
先来看下面三个问题.
①若一个实数的3倍是4,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3x=4.
②若一个实数的倍是,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x=.
③若一个实数的倍是6,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x=6.
以上问题求解十分简单,除未知数x外,其余涉及的都是具体数字. 如果用字母a,b来表示,将问题一般化,则有:
例 1 若一个实数的a倍是b,试求出这个实数,其中a∈R且b∈R.
同样地,解方程ax=b即可得解.
但是,a,b拥有了更大的取值空间,也遇到了一个意外——a可以为0. 在a=0的情况下,x=不成立. 此时“ax=b”变成了“0×x=b”,方程是否无解呢?不一定,这还取决于b的值.当b=0时,x取任意实数均满足方程;当b≠0时,无论x取哪个实数均不满足方程.因此,我们必须对例1中的a,b进行分类讨论.
解析: 当a≠0时,x=.
当a=0时,①若b=0,则x为任意实数;②若b≠0,则方程无解.
由此看来,分类讨论是数学问题一般化之后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探访的分类讨论之“源”.
分类讨论的另一个“源”,是某些数学概念中本身包含了分类. 例如要去掉x中的绝对值符号,应对x进行分类讨论:x=x,x>0;0,x=0;-x,x<0.
例2 解不等式2x-4<3x+1.
解析: ①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x-4<3x+1,解得x>-5,可得x>2;
②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0<7,可得x=2;
③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4-2x<3x+1,解得x>,可得 综上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追寻分类讨论之“流”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例2在得到x的三个取值范围后,最终取了它们的“并集”,例1却没有. 这就涉及分类讨论之“流”,即分类讨论的流程不同,所获得的各个阶段性结果的最终处理方式也不同,有时取“并集”,有时则不然.其间是否存在着某个判断标准呢? 我们不妨用“程序框图”来寻找答案(见图1、图2). 例1、例2的解答过程都运用了分类讨论,但存在显著差异: (1) 例1中除了未知数x外,还含有参数a,b.例2中只含有未知数x. (2) 例1的答案有多个输出端口,而例2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对例1的三个输出端口求“并集”,会得到{x|x∈R}是ax=b的解,这显然是错误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分类讨论最终结果的处理准则: 求x,对x进行讨论,必须取“并集”;求x,对参数进行讨论,不能取“并集”.如果把它表述成更一般的判断标准,则有: 类型Ⅰ——求甲,对甲进行分类讨论,最终结果必须取“并集”; 类型Ⅱ——求甲,对乙进行分类讨论,最终结果不能取“并集”. 解题中的运用 例3 已知函数f(x)=ax-lnx,x∈(0,e],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若f(x)≥3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 由已知得f′(x)=. 当a≤0时,f′(x)≤0,函数f(x)在(0,e]上单调递减. f(x)min=f(e)=ae-1<0,不满足要求. 因此a>0,此时由f′(x)==0可求得x=. ①若 ②若≥e即0 综上可得a的取值范围是[e2,+∞). 点评: 求a的范围,对a进行讨论,属于类型Ⅰ,最后结论应将各个分类讨论的结果取“并集”. 例4 已知a>0,b∈R,函数f(x)=4ax3-2bx-a+b.求证:当0≤x≤1时,函数f(x)的最大值为2a-b+a. 解析: f′(x)=12ax2-2b.因为a>0,所以当b≤0时,必有f′(x)≥0,则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增,f(x)max=f(1)=3a-b. 当b>0时,因为x≥0,由f′(x)=0可得x=.因为0≤x≤1,所以必须再对与1的大小进行讨论. ①若<1即00,所以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在,1上单调递增,f(x)max=max{f(0), f(1)}.而f(0)=-a+b,f(1)=3a-b,所以: 当f(1)≥f(0)即0 当f(1) ②若≥1即b≥6a,因为x∈[0,1],所以12ax2-2b≤0,f′(x)≤0恒成立,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减,所以f(x)max=f(0)=-a+b. 为了清楚地梳理讨论过程中得到的各个结论,可以借用数轴.如图3所示,在数轴的上方相应地标上f(x)的最大值:当b≤2a时f(x)max=3a-b;当b>2a时f(x)max=-a+b.因此得到f(x)max=2a-b+a. 点评: 例4与例1的相同之处在于,除了x外,还含有两个参数a,b. 分类讨论时如果有多个参数,可以分别对这些参数进行讨论.例1就是先对a进行讨论,再对b进行讨论.如果例4在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a>0,也要分别对a,b进行讨论. 作为高中阶段常用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智慧——分而攻之、逐个突破.它体现了人类寻求事物普遍规律的探索精神,给予我们极大的启迪. 分类讨论源抽象, 类型ⅠⅡ释疑难; 过程表述有模型, 条分缕析更周详. 【练一练】 已知a>0且a≠1,解关于x的不等式loga(20-2x)>loga(x2-4). 【参考答案】 此题属于类型Ⅱ. ①当00,x2-4>0,20-2x ②当a>1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0-2x>0,x2-4>0,20-2x>x2-4.解得-6 综上可得,当0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6,-2)∪(2,4).
分类讨论是中学阶段的重要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时候
探访分类讨论之“源”
先来看下面三个问题.
①若一个实数的3倍是4,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3x=4.
②若一个实数的倍是,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x=.
③若一个实数的倍是6,试求这个实数,只需解关于x的方程x=6.
以上问题求解十分简单,除未知数x外,其余涉及的都是具体数字. 如果用字母a,b来表示,将问题一般化,则有:
例 1 若一个实数的a倍是b,试求出这个实数,其中a∈R且b∈R.
同样地,解方程ax=b即可得解.
但是,a,b拥有了更大的取值空间,也遇到了一个意外——a可以为0. 在a=0的情况下,x=不成立. 此时“ax=b”变成了“0×x=b”,方程是否无解呢?不一定,这还取决于b的值.当b=0时,x取任意实数均满足方程;当b≠0时,无论x取哪个实数均不满足方程.因此,我们必须对例1中的a,b进行分类讨论.
解析: 当a≠0时,x=.
当a=0时,①若b=0,则x为任意实数;②若b≠0,则方程无解.
由此看来,分类讨论是数学问题一般化之后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探访的分类讨论之“源”.
分类讨论的另一个“源”,是某些数学概念中本身包含了分类. 例如要去掉x中的绝对值符号,应对x进行分类讨论:x=x,x>0;0,x=0;-x,x<0.
例2 解不等式2x-4<3x+1.
解析: ①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x-4<3x+1,解得x>-5,可得x>2;
②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0<7,可得x=2;
③当2x-4<0即x<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4-2x<3x+1,解得x>,可得 综上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追寻分类讨论之“流”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例2在得到x的三个取值范围后,最终取了它们的“并集”,例1却没有. 这就涉及分类讨论之“流”,即分类讨论的流程不同,所获得的各个阶段性结果的最终处理方式也不同,有时取“并集”,有时则不然.其间是否存在着某个判断标准呢? 我们不妨用“程序框图”来寻找答案(见图1、图2). 例1、例2的解答过程都运用了分类讨论,但存在显著差异: (1) 例1中除了未知数x外,还含有参数a,b.例2中只含有未知数x. (2) 例1的答案有多个输出端口,而例2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对例1的三个输出端口求“并集”,会得到{x|x∈R}是ax=b的解,这显然是错误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分类讨论最终结果的处理准则: 求x,对x进行讨论,必须取“并集”;求x,对参数进行讨论,不能取“并集”.如果把它表述成更一般的判断标准,则有: 类型Ⅰ——求甲,对甲进行分类讨论,最终结果必须取“并集”; 类型Ⅱ——求甲,对乙进行分类讨论,最终结果不能取“并集”. 解题中的运用 例3 已知函数f(x)=ax-lnx,x∈(0,e],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若f(x)≥3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析: 由已知得f′(x)=. 当a≤0时,f′(x)≤0,函数f(x)在(0,e]上单调递减. f(x)min=f(e)=ae-1<0,不满足要求. 因此a>0,此时由f′(x)==0可求得x=. ①若 ②若≥e即0 综上可得a的取值范围是[e2,+∞). 点评: 求a的范围,对a进行讨论,属于类型Ⅰ,最后结论应将各个分类讨论的结果取“并集”. 例4 已知a>0,b∈R,函数f(x)=4ax3-2bx-a+b.求证:当0≤x≤1时,函数f(x)的最大值为2a-b+a. 解析: f′(x)=12ax2-2b.因为a>0,所以当b≤0时,必有f′(x)≥0,则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增,f(x)max=f(1)=3a-b. 当b>0时,因为x≥0,由f′(x)=0可得x=.因为0≤x≤1,所以必须再对与1的大小进行讨论. ①若<1即00,所以函数f(x)在0,上单调递减,在,1上单调递增,f(x)max=max{f(0), f(1)}.而f(0)=-a+b,f(1)=3a-b,所以: 当f(1)≥f(0)即0 当f(1) ②若≥1即b≥6a,因为x∈[0,1],所以12ax2-2b≤0,f′(x)≤0恒成立,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减,所以f(x)max=f(0)=-a+b. 为了清楚地梳理讨论过程中得到的各个结论,可以借用数轴.如图3所示,在数轴的上方相应地标上f(x)的最大值:当b≤2a时f(x)max=3a-b;当b>2a时f(x)max=-a+b.因此得到f(x)max=2a-b+a. 点评: 例4与例1的相同之处在于,除了x外,还含有两个参数a,b. 分类讨论时如果有多个参数,可以分别对这些参数进行讨论.例1就是先对a进行讨论,再对b进行讨论.如果例4在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a>0,也要分别对a,b进行讨论. 作为高中阶段常用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智慧——分而攻之、逐个突破.它体现了人类寻求事物普遍规律的探索精神,给予我们极大的启迪. 分类讨论源抽象, 类型ⅠⅡ释疑难; 过程表述有模型, 条分缕析更周详. 【练一练】 已知a>0且a≠1,解关于x的不等式loga(20-2x)>loga(x2-4). 【参考答案】 此题属于类型Ⅱ. ①当00,x2-4>0,20-2x ②当a>1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0-2x>0,x2-4>0,20-2x>x2-4.解得-6 综上可得,当0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