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笔丹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浅析词汇文化涵义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朱笔丹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词汇教学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常敬宇先生说:“语言反映着民族的文化观念的心态。汉语言同样是汉文化的表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哲学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及风俗习惯等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而这些首先体现在汉语的词汇方面。”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词汇教学,特别是文化词汇的传授。
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
语言符号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把握世界的手段,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语言符号在整个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而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愈来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构成了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语言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决不是一些抽象的物理符号的堆砌。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建构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
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主要还是依照西方第二语言教学的模式。先后采用了以句型训练为主的直接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结构—情景—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和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些模式的应用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词汇教学过程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很多时候是忽略这种差异的,使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交流成为连个独立的部分。汉语教学中,词汇不仅受到汉语语法的限制,因为汉语的语法不同于西方语言那样用形态的标志来表示,汉语的语法主要是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的,并且词汇本身的含义包括词义的限制,词与词的搭配也限制了词汇的应用。为了适应不同的汉语语境,汉语词汇具有极强的变通性,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表述环境里则就会代表不同的意思,不仅仅是由于交流的原因,词汇教学同样也对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Barnett说,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总是认为词汇量不足是他们阅读的主要问题。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早就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不可分割,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形成了一套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学习、习惯并逐渐接受汉民族文化的过程。由于不同的语言携带着不同的文化世界,因此当人们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思维时,就必然受到不同语言特点的制约,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词汇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我们在讲解词语,输入相关词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文化的碰撞,为了更好的进行词汇的教学,因此,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进行了划分,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根据文化因素来对词汇进行分类和说明。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自然环境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气候以及地理特征不同也使得南北方人民在词汇的运用上有很大的不同。北方气候干燥,天气寒冷,人们对于冰和雪的认知也就比较明显,因此,北方词汇当中跟“冰”有关联的词汇也就不胜枚举,如冰雕,冰灯,冰场,冰球,冰窟窿等等,南方气候湿润温暖,雨量较大,有的地方甚至一年难得见到下雪的天气,人们对于“冰”和“雪”都不加区分,北京人们常说“冰棍”,广州人说“雪糕”,“雪条”。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南北方人们在形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词汇,而这些词汇的产生也都是跟本来的生活环境所离不开的。北方人习惯指路的时候说向南走,向北走,常常用准确的方位词语来指示,南方人却习惯的说向左,向右的方向指示,这都是由于北方的地理环境多属于平原和草原,日出日落都历历在目,但是南方山地丘陵地带较多,对于从日出日落来确定方位是十分不方便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的人,人们的词汇所蕴含的意义也都不尽形同。
中国地大物博,沿海和内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反应这类生活的词汇也就千差万别。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从吃饭习惯上来看出词汇的差异,北方的农作物以小麦和杂粮为主,所以北方的主食主要是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等,南方人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所以南方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北方人所说的馒头,在南方一些地方表示的确是带馅的包子。
饮食文化的不同,往往在表达上也就带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北京人说“喝茶”,广州人说“饮茶”,北京人说的喝茶可能仅仅是代表喝清茶,用茶叶冲泡出来的,但是广州人说的“饮茶”,就还包括了吃种类繁多的点心,并且还要去特定的茶楼去饮早茶,午茶还有晚茶。如果不了解一个地方的生活状态,仅仅是凭借字面的意思去了解,难免会闹出误会。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变迁,词汇的发生也就显而易见,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的状况,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词汇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或一穷二百,物质生活不是很丰富,煤油叫“洋油”,火柴称作“洋火”,60年代的时候,“知情”,“下放”,“红卫兵”这些词汇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联系,人们的生活部那么富裕,物质资料短缺,因此就有了“粮票”,“油票”,“布票”这些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词汇,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家用电器成为人们生活进步的标志,“电视机”,“电冰箱”,“缝纫机”等等各种新鲜词汇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世界的联系的更加紧密,外来词汇和在科技时代下产生的词汇成为使用频率更高的词语,“网络”,“上网”,“股票”,“证券”等等都反映着生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一番风顺的,前进的道路也会存在各种阻碍,“下岗”,“待业”,“资源流失”,“环境污染”等等的出现表明了困难的难以避免,但是,社会是不断向前的,困难的克服和此类词语的消失也是理所应当的。
词汇对于社会的一切变化都十分的敏感,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
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一些外来词以音译的形式或直接的形式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卡拉OK”,“VCD”,“家庭影院”,“数字电视”,“雅思”,“托业”,“托福”等等,这些都是文化交流以及经济的交流多产生的词汇,而一些原本存在于方言中的词汇,也渐渐被共同语所吸收,成为通用话语,“买单”,“帅哥”,“靓女”,“搞定”,“挺”等等,词汇的变迁往往也是跟地区文化的素质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必然的联系。
社会的发展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往往专业领域对特定的事物的判定也渐渐被人们用来形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黄牌”,“接轨”,“曝光”,“打擦边球”,“炒作”等等都反映着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互通有无。当人们的通过网络了解到大量的信息,各种积极和消极的事物同时呈现在眼前时,表征的词汇也就频频亮相,“二奶”,“小三”,“包养”这些带有贬义的词汇,人们对于此类词汇并没有表示避讳,反而更容易去评判社会的道德准则,也从一个看出民众的对待这类社会现象的看法。
汉语词汇可以有很多种分类,在社会的不断的变迁中,很多词汇更新换代,古老的词汇很多都因为社会的变化而不再使用,汉语词汇数量十分把庞大,而要把这些词汇都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情,词汇跟文化的联系十分深远,我们只有在词汇学习中能够理解这些文化的渗透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真正把握住汉语的交际能力。
[1]常敬宇.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115-127.
[2]刘颂浩.阅读课上的词汇学习[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3]谢世涯、苏启桢.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 (4).128-140.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18.
G42
A
1005-5312(2014)17-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