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双瑗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广西高校攀岩课程安全保护模式特点分析及建议
莫双瑗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攀岩运动属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攀岩应建立安全合理的安全保护体系,以便保障课堂安全。笔者通过对广西的柳州、南宁、桂林等三城市已经系统开设攀岩课程的高校进行观察和访谈,了解到广西高校在攀岩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模式不尽相同,文章通过对广西三所高校安全保护模式特点的对比得出:1.保护站设置备份,2.保护人员设置备份,3.保护学习过程设置备份,4.合理选用保护器的建议。
攀岩;保护;设置备份
攀岩运动自1987年引入我国,在以地矿系统高校为主体的大力推广下,攀岩运动已经进入各类高校的课堂。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对攀岩项目的规范、科学开展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法规,也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考核体系。
随着项目日渐成熟,攀岩这项集竞技、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极限运动项目,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攀岩爱好者。攀岩进入校园,各高校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攀岩运动员。但高校攀岩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公共体育转型而来,教学技能和操作方法需要规范。
攀岩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心同练的课程,攀岩当中的装备理论、攀登技巧、攀岩礼仪等理论知识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传统教育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把传授知识技能当作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师主生辅”的教育方式并未改变。攀岩课程能够提高学生观察判断、规划布局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近几年,广西南宁市每年都举办户外技能公开赛,包含攀岩和绳索技能等。笔者在此平台上对各高校的保护技术进行观察,并与柳州、南宁、桂林的三所高校攀岩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到,攀岩课程的开设情况、保护方式及各保护内容的学时比例,如下表:
表一 攀岩常设课程及保护方式
经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到,广西三城高校攀岩安全保护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保护课程安排的课程时数偏少,据调查,广西高校攀岩课程的保护大都是穿插在攀登内容中进行的,较少有针对性练习保护的课时数。2.保护教学过程中备份人员安排不到位,调查了解到南宁高校的保护体系中没有设置“副保护”角色。3.初学时保护器选择不恰当,选用8字环保护器又选择小摩擦安装方式,会有安全隐患。4.顶绳保护的保护站设置缺少备份,南宁高校在岩壁上未设置备份保护站系统。
(1)保护站设置备份,保护站是顶绳保护的重要保障,除了在岩壁顶端的保护杠设置保护站外,还建议在临近保护站的有效挂片上加一把快挂或者主锁作为备份,一般备份保护站在主保护失效前是不受力的。
(2)保护人员设置备份,顶绳保护、先锋保护、地面保护都建议安排“副保护员”在保护员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发生时起到保护作用。例如:顶绳攀登时“副保护”站在主保护员的右侧,在主保护操作失误前“副保护”不影响主保护的操作,一旦主保护操作失误则由“副保护”紧急制动以保证攀爬者安全。
(3)保护学习过程设置备份,在先锋保护和地面保护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个随时可以取代保护员的模式。例如:在先锋保护初步学习实践中,加一个顶绳保护在攀登者身上,一旦先锋保护员失误则由顶绳保护员来保护攀登者的安全。
(4)合理选用保护器,在初次保护技术教学中不建议使用8字环保护器。8字环保护器按照大摩擦安装增大抽绳时的阻力,不便于操作;使用小摩擦安装,一来摩擦力太小,学生不好控制安全,二来小摩擦的安装方式相对来说不太符合安装标准。
中国登山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攀岩分会等组织,每年在全国范围举办教练员、裁判员等培训班,并颁发资质。这为高校体育教师学习攀岩知识并胜任攀岩教学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建议高校的教师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以提高业务技能,让攀岩在高校更好的发展。
[1]许家成,金慧侠.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瑜伽课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109-110.
G64
A
1005-5312(2014)17-02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