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岩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淮北 235000)
对“上+处所宾语”句式的调查研究
黄 岩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淮北 235000)
含有运动义的动词“上”带处所宾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短语。其在历代的文献中也频频出现。“上+处所宾语”的用法古之以有,可是,动态词“上”的古今意义和用法也存在着差异。通过调查,才能够真正探求古今文化的变化规律。
上;动态词;处所宾语
1.动词“上”的古今释义。在甲骨文中,“上”是由一短横和一长横组成。长的一画表示一个基准,短的一画象征性的表示一个物体。由甲骨文字可知,“上”的本义表示某一物置于一个基准之上。①当“上”字用作动词时,表示上到某处。《广韵养韵》正训作“登也,升也。”这是“上”作为动态词的最基本用法。
例(1)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词“上”释义为“到;去(某个地方)”如:上工厂;上商场;他上哪去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动词“上”的释义为“由低处到高处;由一处到另一处”
例(2)她除了种地之外,一有空就扛着斧头上山去打柴。
通过古今释义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上的字义有所变化,但是动词“上”的意义并没有被弱化,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
2.“上+处所宾语”句式的古今使用情况。下示两表分别调查了古今的“上+处所宾语”使用情况,通过抽象调查,按照作品时间顺序选取了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以此略见一斑。
表一②:
表二:
由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上+处所宾语”的句式的使用,在古代文献、50年代文献、70年代文献、80年代文献中使用的频率都是极高的,而且在地区性和性别性方面差异也不是很大。
“上”作为一个动态词,带处所宾语构成动宾短语。所谓处所宾语,并不单单是表示处所的词语,还包括可以为运动主体提供处所的词语。那么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上”字带宾语,也不得不引起讨论。
1.由下到上的趋势的运动,用“上”。在古代汉语中,“上”的用法多含有由下到上的趋向运动。这种用法也一直延续至今。
1)地势的由低到高,表示了由下到上的趋势,是最贴合“上”字本意的用法,也是最常见的用法。
例(3)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
例(4)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例(5)……才上楼睡觉,一觉就到天明。
例(6)在上他们家那个小土坡时,她心儿狂跳,气喘嘘嘘,甚至站住等平静了一些才进了院子。
2)河流的下游到上游的运动用“上”。
例(7)江南闾里间,士大夫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州都言去海郡。
由例句可见,由上游到下游的运动用“下”。
我国河流大多是东西走向,所以水路由下游到上游,逆流用“上”。也有说“西上”。
例(8)由九江西上,大约二百五十里水路,便到了我们采访的第二站——黄石了。
3)低等级向高等级靠拢,这是抽象的方向意义,有时也用“上”。
以上这种由下到上的趋势运动,按照古代的传统观点来看,一般,“上”表示一种高价值取向。所以在低等级向高等级靠拢的用法,是基于社会价值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认知模式。
2.由南到北的趋势的运动,用“上”。反之用“下”。有东到西方向的运动用“上”,反之,用“下”。
西上东下的观念古今是一致的,而南北则不然。
上古存在的是南上北下的观念,一是因为人们根据地面承受太阳光照的情况将“南”看作是阳,而将“北”看作是阴。二是因为上古人民的自然崇拜,尊阳抑阴,使得人们主观的将阳与“上”阴与“下”结合起来,形成了南上北下的观点。③而这种观点维持到了中古。现在北为上南为下是随着现在的地理科学发展为基础而产生的。“上北下南”“北高南低”,北成了上位,如上东北,下江南。同时也出现了“南下+处所宾语”“北上+处所宾语”,如:南下广东,北上沈阳。
3.有内向外的趋势的运动,用“上”。受社会文化和认知心理的影响,由室内向外的移动都用“上”比如上学校、上单位、上街等都是向外的移动,包括从前,厕所设置在室外,所以也形成了“上厕所”的说法。相反地,由外向内的移动称为“下”,如下厨房,由室外向室内的移动也属于此类外向内的移动,所以也有说法:下馆子,下赌场等。
4.语言习惯上对于“上”的使用。现代汉语中,面对一定的处所宾语,人们对“上”的使用并不是遵循以上所说的规律,而是完全由语言习惯取决的。
1)处所宾语贴近水边,如海边、江边、河边、湖畔等,一般用“上”表示向其靠近。
2)处所宾语是人工设施,如车站、港口、商店、文化馆、宿舍等公共场所,一般也是用“上”表示动态趋向。
3)处所宾语具有专指性,表示着向着它的运动也可以用“上”,而宾语是泛指的,则所用“下”。
4)处所宾语是指称代词时,只能用“上”表示趋向运动。
在“上+处所宾语”这种动宾句式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句式后加“去/来”的情况,如:你上哪儿去?假定以A地为基点,从A地到B地,常说“上+B地+去”而从B地到A地,常说“上+A地+来”。动态词“上”的含义囊括了“到”的意思,但是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趋向,在上的一些口语用法中,只有到的含义而没有去或者来的趋向意思。一般来说,由“上”构成的动宾短语大多可以用“到+处所宾语+去/来”替换,比如:上学校可以说成到学校去。而到+处所宾语+去/来短语中的去表示到某处的目的,所以当目的不明确或者不言自明的时候多在“上+处所宾语”后加“去/来”。
通过对“上+处所宾语”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其古今的用法存在异同,也从侧面体现了路径动词的演变。随着“上+处所宾语”的大量使用,此句式会渐渐更被重视,其意义也会日渐深远。
注释:
①张其昀.运动义动词“上”“下”及其宾语[J].松辽学刊,1993(04)。
②表一中的《世说》《论衡》《变文》的数据引自马云霞《汉语路径动词的演变与位移事件的表达》[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③张其昀.运动义动词“上”“下”及其宾语[J].松辽学刊,1993(04)。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М].商务印书馆,1982.
[2]马云霞.汉语路径动词的演变与位移事件的表达[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马建忠.马氏文通[М].商务印书馆,1998.
[4]张其昀.运动义动词“上”“下”及其宾语[J].松辽学刊,1993(04).
[5]卢华岩.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3).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Shang+ locative object"
Huang Ya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235000, China)
Containing motion meaning verb "Shang" take locative objects is the phase frequently us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It is also frequently used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Shang + locative object" usage in ancient times,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aning. Through investigation,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law in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
Shang; dynamic word; locative objects
H04
A
1000-9795(2014)01-0070-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1-20
黄 岩(1989-),女,安徽淮北人,从事古典文献语法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