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研究

2014-03-09 03:03邹新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非传统银行业收益

邹新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北京 100032)

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研究

邹新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北京 100032)

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银行综合化经营的主要文献,然后构建了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理论研究框架,并进一步对美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与总收益的关系做了OLS回归、协整、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发现:综合化指标、传统业务收益增幅、银行规模、资本结构均与总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9期、第18-24期,美国银行业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正,第10-17期,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负;综合化指标对美国银行业总收益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银行规模,然后是传统业务收益增幅,资本结构的贡献率最小。

混合化经营;美国银行业;金融经济;非利息收入

一、引言

银行业综合经营是金融综合经营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银行业突破传统的业务范围,开展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相关业务,实现银行、保险、证券各业的产品边界不断模糊与融合这一有机的结合过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大危机,给全球银行业造成了巨大伤害,而且各方对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在学术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这也就使得国际上尤其是国内对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的方向和步伐产生了疑虑。2011年3月份正式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大方向——“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隐患仍未彻底消除、欧洲债务危机尚待实质性解决方案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压力日益加大、经济运行风险不容忽视的大背景下,如何洞悉国际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必然趋势,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并系统阐述的课题。本文将构建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对美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进行实证研究。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主要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为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理论研究框架,第四部分以美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为例实证检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与银行总收益的关系,最后为结论。

二、主要文献回顾

对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代。由于一些人认为综合化经营是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于1933年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同时也拉开了对综合化经营与分业经营讨论的序幕。中国对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对银行混合化经营的模式的研究上。在过去几十年中,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此类研究文献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对综合化经营是否会导致更大风险的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源自对大危机中银行经营证券业务是否带来更大风险的质疑以及《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银行分业经营限制是否正确的争论。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论证,综合化经营并不会造成更大风险的观点逐渐成了主流(White,1986;Wall,1986;Benston,1990;Canals,1997;Kwan,1998;Laetitia Lepetit等,2008)。

第二类,对综合化经营是否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问题的计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各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废除了分业经营制度。在此期间,学术界对综合化经营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优势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分析。

第三类,对综合化经营中的利益冲突及风险管控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多项研究表明,综合化经营并不必然带来高风险,但综合经营中利益冲突的存在,可能会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这也是《格拉斯-斯蒂格尔》 法案要求严格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重要原因(Kroszner and Rajan,1994;Puri,1996;Calomiris,1999;Kuritzkes等,2002;Klein and Zoeller,2003;詹向阳,2011;魏国雄,2011;刘明彦,2012)。

第四类,对综合化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综合化经营的金融机构模式主要有两种,全能银行制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前者以德国、瑞士、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主,后者以英美等盎格鲁-萨克逊国家为代表。不同模式的选择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历史以及金融法规的变化有关,二者各有优劣 (Talley,1991;Kane,1996;Rajan,1996;Rebecca,1997;Santomero,1998;罗日军,2000;雷永建、张含鹏,2001;Rudi Vennet,2002;杨明辉等,2004;谢平等,2004;刘文彬,2009;李志刚,2012)。

从整体看,对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而且在研究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影响因素时,大多只研究了一个方面,缺乏对问题研究的全面性。为弥补以上不足,本文力争从定量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银行的综合化经营。

三、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内在动因效用理论研究框架

这一部分在Xavier Freixas and Jean Charles r.(1997)的基础上,构建银行综合化经营内在动因的效用理论模型,通过构建效用模型比较综合化和不综合化情况下的效用差异,求解商业银行综合化的最优条件,从微观效用角度得出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的内在动因。

1.模型基本假设

(1)为分析简单起见,假设某商业银行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

(2)假定该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分为两部分,K=K0+K1,其中K0为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有资本,K1为开展非商业银行业务的自有资本。

(3)假设该商业银行单位自有资本开展商业银行及非商业银行获得的收益分别为:π0+θ0、π1+θ1,其中:πi(i=0,1)为基准收益,θ(i=0,1)为风险因子,并设其满足E(θ0)=E(θ1)=0,且协方差矩阵为:

(4)假定该商业银行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初始投资的固定成本为T,当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预期收益小于成本时,该商业银行不会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领域。

(5)假设该商业银行是风险规避型企业,基于微观经济学的效用函数假说,设该商业银行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决策函数为一个简单的均值方差模型:

其中,ø是绝对风险规避系数。

2.模型求解及分析

(1)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预期效用函数

由上文假设,得到该商业银行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收益为:

该商业银行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后的期望收益及风险进一步表示为:

由上面假设,得到该商业银行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预期效用函数(2),把式(4)和(5)代入(2)得:

假设2中K=K0+K1代入式(8),得到该商业银行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预期效用函数表示为:

进一步表述为:

分析式(10),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预期效用函数由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经营非商业银行业务的单位自有资本收益、单位自有资本收益的风险因素、自有资本、经营非商业银行业务的自有资本及固定投入成本、收益风险及其相关系数等因素决定。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最优投入量及其影响因素。

(2)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最优决策条件

式(10)对该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自有资本K1求F.O.C,得到:

由此得到:

这里,我们就得到了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时,在实现非商业银行业务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需要向非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投入的自有资本量的函数表示。当K1=0时,商业银行不会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当K1>0,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由式(12),商业银行选择是否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取决于单位资本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非商业银行业务的收益差、收益的风险性、风险的相关性、自身的自有资本量以及银行的风险规避系数等因素。

式(12)分别对部分变量求一阶导数,得到:

由式(13)和(14)仍较难判断其符号正负。为不失一般性并简单起见,假设在传统商业银行领域及非商业银行领域的收益风险表示均为1,且相关系数为0,则有:该商业银行经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单位资本收益高,将会选择进入这一领域;在传统商业银行领域的单位资本收益高,将不会选择进入非商业银行业务领域;该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越大,越可能选择进入非商业银行领域。

(3)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效用及不进入非商业银行业务效用的比较分析

该商业银行仅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效用函数为:

选择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经营非商业银行业务的效用函数为:

由此得到选择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经营非商业银行业务的效用与仅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效用之差为:

式(12)代入(17)后得到:

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充分条件为:ΔU>0,即满足:

由式(19),我们得到,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影响因素为:单位资本在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非商业银行业务之间利润差额、银行自有资本规模、银行的风险规避系数(风险偏好)、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非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预期以及进入非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初始投入固定成本等。

通过上文的分析,文章构建了商业银行选择进入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效用函数模型,从理论证明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合理性,为实证研究中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因素的选择构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四、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计量经济学检验——以美国银行业为例

本部分将在前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检验现代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合理性,运用OLS回归、协整检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美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与银行总收益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变量统计性描述分析及计量模型的建立

(1)变量的选取及统计性描述分析

被解释变量为银行总收益。收益水平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选取美国银行业总收益作为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考虑以下各变量:综合化指标、传统业务收益增幅、银行规模以及资本结构。本文通过计量模型主要考察的就是综合化经营对银行收益的影响,所以把综合化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传统业务收益增幅作为衡量传统业务收入的重要指标,所以同样把该变量加入模型当中。对一家银行来讲,一般银行规模是越大,其总收益也越多,所以考虑银行规模这一变量。另外,资本结构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总收益,所以加入该变量。

为更好的描述各变量,求得各变量的标准差、偏度和峰度,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量

标准差是概率统计中最常用的分布程度统计量,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从所测得的标准差看,总收益的标准差最大,其次为净利息收入、银行规模和资本结构,综合化指标的离散程度最小;偏度用于衡量观测值分布偏离均值的水平,是统计数据分布非对称程度的数字特征。总收益和综合化指标的偏度分别为-0.16和-0.63,均小于0,说明序列分布为左偏;净利息收入、银行规模、资本结构的偏度大于0,说明序列的分布为右偏;各变量的峰度均小于3,这说明各变量的分布凸起程度要比正态分布的小。

(2)计量模型的建立

如表1所示,常温下第二、三缸第一道活塞环闭口间隙值为0.37mm,但随着活塞环与缸套温差升高其闭口间隙值逐渐变小直至为零。通过(1)式可以计算出活塞环与缸套在什么温差内,其闭口间隙值等于零,设这温差为△t。

根据选取的变量,建立如下基本计量模型:LNTRt=C+α1LNCRt+α2LNORit+α3LNSIZEt+α4LNCSt+εt

其中,TR表示美国银行业总收益,t为时间,CR为美国银行综合化指标,OR美国银行业为传统业务收益增幅,SIZE为银行规模,CS为美国银行业资本结构,LN表示所有数据均取自然对数。α1、α2、α3、α4分别为美国银行综合化指标、传统业务收益、资本结构及银行规模的待估计系数。C为常数,ε为误差项。

所有数据范围为1984-2011年。综合化指标用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表示,传统业务收益用净利息收益表示。美国银行业总收益、非利息收入、传统业务收益增幅来自美国联邦金融机构审查委员会(FFIEC)数据库。资本结构为美国银行业负债占权益的比重,负债和权益数据来自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数据库。银行规模也来自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数据库。为增加数据的平稳性,所有数据均取自然对数。

2.数据平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为防止伪回归的发生,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1984-2005年)

通过ADF检验,发现原序列均不平稳,ADF值均大于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但一阶差分后,ADF值均小于相应的临界值,ΔLNTR和ΔLNCR在1%显著水平下平稳,ΔLNOR、ΔLNCS和ΔLNSIZE在10%显著水平下平稳。即一阶差分后,所有数据为平稳数据。

因为一阶差分后,所有数据均为平稳性数据,所以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在直接回归时得到的DW较小,这说明变量之间存在自相关,于是加入变量AR(1)。加入后,得到的DW处于合理范围之内,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消除。进而得到如表3的结果。

通过表3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表3 银行综合化经营与总收益的实证检验

图1 美国银行业1984-2011年综合化指标

第二,传统业务收益增幅越大,银行总收益越大。传统业务收益是银行总收益的重要来源,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虽然增长迅速,传统业务的收益依然为总收益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以来,传统业务收益占总收益的比重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该比重历年均超过50%。

第三,银行规模的系数为正且系数显著,这表明银行规模是影响银行总收益的重要变量。这与实际情况相符,银行规模越大,总资产越大、业务越多,银行收益的来源渠道就越多,从而总收益也就越大。

第四,通过方程(4)和(6)发现,资本结构与银行总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系数显著。资本结构为美国银行业负债占权益的比重,资本结构值越大,说明负债在资产中的比重也就越大。本文的这一结论与负债管理理论是相一致的,银行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

3.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Johansen方法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来检验美国银行业总收益、综合化指标、传统业务收益增幅、资本结构以及银行规模之间是否具有协整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迹检验结果

表5 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

从检验结果我们看到,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这说明美国银行业总收益、综合化指标、传统业务收益增幅、资本结构以及银行规模之间具有协整性,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4.VAR模型的建立

变量的原序列虽不是平稳的,但是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可以建立VAR模型,根据LR、FPE、AIC、SC、HQ信息准则(表6)确定应建立VAR(3)。

表6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标准

如果建立的VAR系统是不稳定的,所做的脉冲响应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有必要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如图2所示,单位根的模全部在单位圆之内,所以VAR(3)是稳定的。

建立表7 VAR系统。

5.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内生变量。

根据建立的VAR(3)模型进一步得到美国银行业总收益对综合化指标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3所示。在第1-9各期,美国银行业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正;第10-17期,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负;第18-24期,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信息。

通过方差分解结果发现,美国银行业总收益对自身的贡献率开始比较大,后来逐渐减小。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先是急剧下降,随后就呈稳步上升状态。传统业务收益增幅、银行规模以及资本结构都是逐渐上升的,但其中银行规模对总收益的贡献率最大。稳定后,如果不考虑银行业总收益对自身的贡献率,综合化指标对美国银行业总收益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银行规模,然后是传统业务收益增幅,资本结构的贡献率最小。这充分说明了银行综合化经营对总收益的重要作用。

表7 VAR(3)系统

五、结论

图3 美国银行业总收益对综合化指标的脉冲响应

本文在Xavier Freixas and Jean Charles r.(1997)的基础上,构建银行综合化经营内在动因的效用理论模型,并对美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与银行总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综合化指标与银行、传统业务收益增幅、银行规模、资本结构均与总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非利息收入无论在比重上还是绝对量上均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美国银行业随着综合化的深入,有力的提升了银行总收益。

第二,美国银行业总收益、综合化指标、传统业务收益增幅、资本结构以及银行规模之间具有协整性,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第三,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在第1-9各期,美国银行业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正;第10-17期,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负;第18-24期,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正。

第四,如果不考虑银行业总收益对自身的贡献率,综合化指标对美国银行业总收益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银行规模,然后是传统业务收益增幅,资本结构的贡献率最小。这充分说明了银行综合化经营对总收益的重要作用。

表8 分差分解结果

[1]王艺明,陈浪南.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绩效的全球实证研究 [J].国际金融研究,2005(7).

[2]魏国雄.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风险控制与并表管理 [J].中国金融,2011(21).

[3]詹向阳.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分类开放[J].中国农村金融,2011(22).

[4]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5]刘文彬.全能银行发展路径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陈建超.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研究 [D].西南财经大学,2008.

[7]Laetitia Lepetit,Emmanuelle Nys,Philippe Rous,Amine Tarazi. Bank Income Structure and Risk: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uropean Bank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Elsevier,2008,32(8):1452-1467.

[8]Peter G.Klein and Kathrin Zoeller.Universal Banking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Evidence from Germ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R].CORI Working Paper,2003:03-06.

[9]Rudi Vander Vennet.Cost and Profit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Universal Banks in European[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2,34(1):254-282.

(责任编辑:WD)

The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of the Banking Sector

ZOU Xi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032,China)

This article structur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in banking sector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At the same time,this article uses OLS Regression,cointegration,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to f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and the total revenue of the US Banking sector.There are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mong comprehensive indexes,traditional business revenue growths,bank sizes,capital structures and total revenues.Besides,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shows that:In 1-9 and 18-24 periods,the impact of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to the total revenue in the US banking sector is positive,in 10-17 periods,the impact is negative.Therefore,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revenue in the US banking sector i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followed by the size of the bank and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revenue growth,and the minimum contribution rate is the capital structure.

Comprehensive operation;U.S.banking sector;Financial and economic;Non-interest income

F831.2

A

1004-292X(2014)03-0067-06

2013-10-15

邹 新(1974-),男,江西吉安人,博士,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国际金融研究。

猜你喜欢
非传统银行业收益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慢、轻、微、精”,做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企业……何丹妮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论当代插图艺术的非传统媒介化
依托国际组织 保障我国非传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