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邑三先生合刻》版本源流考及其他

2014-03-09 02:44赫兰国
关键词:明史万历语录

赫兰国

(铁道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部,河南 郑州 450053)

一、《茌邑三先生合刻》版本源流考

近从张后觉后人处获见《茌邑三先生合刻》(以下称《合刻》)。该书为康熙丙午年(1666年)重刻本(以下称康熙丙午本),原版(张尚淳本)刻于万历戊午年(1618年),版毁于崇祯癸未年(1643年)。该书乃张后觉(1503-1578,字志仁(《四库全书书目提要》作“志人”),号弘山,山东茌平人)、孟秋(1525-1589,字子成,号我疆,山东茌平人)、赵维新(1525-1616,号素衷,山东茌平人)三人著作的合集,一帙六册。其中张后觉《弘山集》(也作《宏山集》,因《合刻》中为《弘山集》,故本文都写作《弘山集》)一册四卷,卷一教言,卷二语录,卷三文、诗、书,卷四墓志铭并附诸名公评,最后是《<禹贡>集注》;孟秋《我疆集》三册三卷(按:《我疆集》本为六卷,合刻只选取了第一卷《语录》;第五卷《书》;第六卷《诗》。孟秋另外著有史书《战国策略》,著录于《山东通志·艺文志·史部》;《编削明儒经翼读书管见》,著录于《山东通志·艺文志·子部》;《道脉说》一卷,著录于《山东通志·艺文志·子部》;《大道吟》《志气吟》各一卷,著录于《山东通志·艺文志·集部》,疑《我疆集》原集第二、第三、第四卷乃上述各著作,合刻时未曾选入);赵维新《感述录》一册六卷,《感述续录》一册四卷。

该《合刻》一帙六册,书为包背装;版心(书口)为花口(白口中间印有书名);无鱼尾;半页九行,行十九字。

查阅《明史》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发现对《弘山集》的记录与著录都与康熙丙午本《合刻》一书之序跋内容相龃龉。故对《弘山集》及《合刻》的版本情况做一番梳理,以还原历史真相。

《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一《儒林二·张后觉传》附维新传云:“……其(张后觉)门人,孟秋、赵维新最著。秋,自有传。维新,亦茌平人,年二十,闻后觉讲良知之学,遂师事之。次其问答语,为《弘山教言》。性纯孝,居丧,五味不入口,柴毁骨立,杖而后起。乡人欲举其孝行,力辞之。丧偶,五十年不再娶。尝筑垣得金一箧,工人持之去,维新不问。家贫,或倂日而食,超然自得。亦以岁贡生为山长训导,年九十二,无疾而终。”[1]p7288

《四库总目提要》:《宏山集》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张後觉撰。後觉字志人,号宏山,茌平人。官华阴县训导。尝受业於尤时熙。《明史·儒林传》附载《时熙传》末。其学源出姚江,推阐弥深,而弥堕禅趣。是集凡教言一卷,语录一卷,皆其门人赵维新所编。第三卷为後觉所作志铭一篇,诗三篇,书五篇。第四卷附录传志之类,教言语录皆窅冥恍惚之谈,动称颜山农,其宗旨可见。诗文皆不入格,尤不谙体例。如为其父作志,题曰明故先考府君墓志铭。夫明者当时帝王国号也,明故先考是谁之先考乎?[2]P1669

《明史》与《总目》都认为《弘山集》是宏山门人赵维新所编次。其实都是错误的。

为了证明其错误,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弘山集》的版本情况:

《弘山集》包括1教言、2语录、3文、诗、书、传、4《禹贡集注》,下面分别述之。

1.《弘山教言》乃孟秋于万历2年(甲戌,即1574年)于昌黎令任上刊刻。《茌邑三先生合刻》之《弘山集》前有《弘山先生教言原序》,作者孟秋,序中云:“……秋侍先生二十有余年,于学虽无得,凡有所闻,即私记之,以为书绅法。今以宦游,去先生三四载,未获亲炙其真意而切磋于友朋,愿备述其始末教言,录之与同志者一诵法云。”[3]从此序言可知,《弘山教言》乃孟秋整理编次并借自己在昌黎县任县宰之便刊刻发行之。(按:孟秋所编次的教言为《弘山集》最初版本,版刻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内容只有教言。)

2.《语录》亦孟秋整理刊刻,时间为1576年。孟秋在其撰写的张弘山《语录后序》中提到:“万历丙子(1576年)春,愚宰黎闻弘山先生北遊燕邸会楚侗诸公,相与论学以印孔门正脉,遣人迎之至昌黎则暮春矣。是时舘於萧寺,讲於书院乡。先生及生徒素志学者数十人晨夕相继请益不间。……先生循循诲之,亹亹不倦。每聆教言既时纪之,備在语录中。虽精微玅旨,非诸生可悉,而阅其大端亦宛然授受意也。愚收而集之为一帙,将以備诵法也。”[3]也就是在这年,孟秋将其纪录的张弘山先生在“昌黎学道堂”所讲所论,整理成《语录》予以镌刻。(按:教言及语录部分构成了《弘山集》的主要内容。)

3.孟秋、赵维新以及岳石梁等诸君子把《教言》《语录》以及张弘山先生的部分文、诗、书、传等汇聚在一起编辑成《弘山集》,当于孟秋闲居在家的三年期间,即1581至1584间。后由张尚淳于万历27年(己亥,1599年)重新刻印,重刻时补入《禹贡集注》等。张尚淳本为《弘山集》最后定本。

《弘山集》成书过程及版本渊源大致如上。

再看孟秋《我疆集》,其版本情况相对简单了许多。万历14年(丙戌即1586年)亦即孟秋去世前两年,《我疆集》由孟秋友人孟化鲤、邹尔瞻为其编次刊刻于南京。《合刻》之《我疆集》卷一之末有孟化鲤所撰《我疆集后序》,其中云:“……愚因为订次之,喟然曰:‘兹不可传乎?’适邹君尔瞻氏谓‘先生一代醇儒,其言可传。’约愚共为锓梓……故乐与同志共梓其稿而并阐之如此。万历岁次丙戌夏六月壬午新安孟化鲤书。”[3]

《感述录》的刊刻情况如下:《感述录》1590年成,因维新家贫未刻。(据赵维新撰《感述录序》,所书时间为“万历庚寅夏日茌平赵维新书”)《感述录》赵序前有曹和声写于1616年的序,云:“……茌山有赵素衷先生者,闻道君子也。信其师宏山先生之学……以升文成先生之堂。其人九十有二矣。……先一月逝矣。……从其家取遗言以进,则有《感述》二录在。……万历丙辰(1616年)长至日长水曹和声书于东郡之沃柳堂。”[3]由此可知《感述录》及《续录》刊刻于1616年赵维新去世后不久。

最后看《合刻》的刊刻情况。

万历46年(戊午年,即1618年)《茌邑三先生合刻》初次刊刻。康熙丙午本《合刻》前有两篇原序,分别是范景文和毕佐周所作,文后时间均为“万历戊午年”。从毕序可知,提议合刻三人集子的是毕佐周。其序中云:“余以甲寅岁谒选得茌,邸中读宏山先生书……复闻其门人我疆先生及素衷先生……故不见其全书。前太史公刻《我疆集》于南都,余近创获见之……时素衷年九十余矣,日杜门著书,顾其书不传。甲寅冬余来茌,则素衷尚健饭……粤明年,素衷殁,遗稿属余谋梓之。而郡伯石梁岳先生乃刻之东昌,顾其书与教言文集各自行已。余谋之郡伯,请合刻,且恳请蓼水朱先生、蓬玄张先生删定成篇。……”[3]

康熙6年(丙午年,即1666年)《茌邑三先生合刻》重刻。《重刻三先生集后序》是张弘山四世孙张愚所撰,其中云:“……三先生于是乎并传不朽矣。版存邑祠,值癸未兵变,俱付回禄。屡创之后,笥中亦无藏本……幸同里王北山先生表彰文献,谓往哲之遗不可自我而泯。愚乃索之东郡,命儿顒孚辈缮录成本,从叔父明笃、明璧相与校正,颇得无憾……”[3]

查茌平县图书馆藏书书目,著录有该书,但该书却已丢失。《宏山集》(又名《张弘山集》)见《四库存目提要》,中科院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二十七年张尚淳重刻本;《我疆集》民国《山东通志-艺文志-集部》有著录;《感述录》、《感述续录》见《四库存目提要》,中科院图书馆藏有清道光刻本。因张、孟、赵三人皆为茌平人,又是师徒关系,故明代即有合刻之集。《茌邑三先生合刻》一书民国《山东通志-艺文志-集部》亦有著录,但未注明是否有藏本存世。故而《茌邑三先生合刻》就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张后觉、孟秋、赵维新三人集子及其《合刻》之版本源流情况大致如上所述,为使其脉络更加清晰,特将我根据《合刻》与《明史》等材料考索出的三人简谱胪列于下。

一、张后觉简谱

1.1503年(弘治癸亥年)正月初七生

2.1555-1557任华阴教谕(训导)按:《合刻》之《弘山集》有张元忭传《张弘山先生传》和丁懋儒撰写的《弘山先生墓志铭》,都提到张后觉中岁为华阴县训导,“当在华阴时,会大震,殒者无算。先生独无恙,奉檄视篆未匝月,起仆弭乱,境赖以安。家居愈二十载……”[3]考诸《明史》“(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1]P500万历《华阴县志》卷七记载,“民惊溃走,垣屋尽倾,知县陈希元等罹变。”“(张)以岁贡生授华阴训导,会地大震,人多倾压死,上官令署县事,救灾扶伤,人胥悦服。及致仕归,士民泣送载道。”由此可证张后觉于1555-1557年间为华阴训导。

3.1578年(万历戊寅年)七月三十日卒

二、孟秋简谱

帝王系年 干支纪年 公元纪年 年龄 主要事迹嘉靖4年 乙酉 1525 1出生于茌平嘉靖22年 癸卯 1543 19入庠嘉靖24年 乙巳 1545 21 夏、秋从弘山先生学隆庆3年 己巳 1569 45入太学隆庆4年 庚午 1570 46中举顺天府隆庆5年 辛未 1571 47 成张元忭榜进士;任昌黎县令隆庆6年 壬申 1572 48 任昌黎令;编次弘山教言万历1年 癸酉 1573 49任昌黎令万历2年 甲戌 1574 50 任昌黎令;刊刻《弘山教言》万历3年 乙亥 1575 51任昌黎令万历4年 丙子 1576 52 春迎弘山先生之昌黎,成《语录》;昌黎秩满,转大理评事万历5年 丁丑 1575 53任大理评事万历6年 戊寅 1576 54管山海关万历8年 庚辰 1580 56 主山海关万历9年 辛巳 1581 57 京察以诋外调,乞致仕;归居乡里万历10年 壬午 1582 58 居张秋续表任大理评事万历7年 己卯 1579 55 改职方员外郎,

帝王系年 干支纪年 公元纪年 年龄 主要事迹万历11年 癸未 1583 59居张秋万历12年 甲申 1584 60 冬,起为刑部主事万历13年 乙酉 1585 61春到京万历14年 丙戌 1586 62 孟化鲤为刻《我疆集》;转员外郎;九月改尚宝丞万历15年 丁亥 1587 63出使衡藩万历16年 戊子 1588 64归京万历17年 己丑 1589 65 转本司少卿(尚宝司少卿);三月五日卒万历19年 辛卯 1591茌平立祠祀之万历28年 庚子 1660茌平建祠祀弘山万历44年 丙辰 1616 赵维新《感述录》付梓万历46年 戊午 1618 《茌邑三先生合刻》初刻天启元年 辛酉 1621追谥清宪康熙6年 丙午 1666 《茌邑三先生合刻》重刻

三、赵维新简谱

1.1525年出生于茌平

2.1545年从弘山学

3.1585年,以明经荐入都

4.1589 年,再入都

5.1590年,《感述录》成

6.1616 年,卒于家,享年92 岁7.1616年,《感述录》刊刻

二、《明史》《四库总目》之误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明史》和《四库总目》对《弘山集》的记载,很明显就能发现问题。二书都认为《弘山集》是赵维新编次,而实际情况却是孟秋所为。至于《总目》为何对张后觉、赵维新之著作评价极低甚至有失公允,因与本文关系不大,故略而不论。

《茌邑三先生合刻》之《弘山集》前有《弘山先生教言原序》,作者孟秋,序中云:“……秋侍先生二十有余年,于学虽无得,凡有所闻,即私记之,以为书绅法。今以宦游,去先生三四载,未获亲炙其真意而切磋于友朋,愿备述其始末教言,录之与同志者一诵法云。”[3]从此序言可知,《弘山教言》乃孟秋整理编次并借自己在昌黎县任县宰之便刊刻发行之。(按:孟秋所编次的教言为《弘山集》最初版本,版刻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

紧接于孟秋原序后的是赵维新写的《教言后序》,其中有云:“先生门人孟子成氏游宦永平之昌黎,以违范日远,乃取平日教言刻之自励……复以所闻教言条附之,敢忘狐裘羔袖之嫌。”[3]从赵维新的后序可知,弘山教言实乃孟秋编次,赵维新有所补充而已。

《重刻三先生集后序》乃张弘山四世孙张愚所撰,其中亦云:“……且高王父生平不喜著作,其书皆非手授,教言成于孟我疆,语录成于岳石梁诸君子,而诗歌吟咏与夫函札往来以及诸名公附语先严纂修……”[3]

孟秋原序,维新后序,张愚之后序皆言之凿凿,弘山教言乃孟秋编次无疑。《明史》误矣,然则此误是如何产生的呢?

考毕佐周《合刻三先生文集原序》云:“……时素衷年九十余矣,日杜门著书,顾其书不传,甲寅冬余来茌,则素衷尚健饭……粤明年,素衷殁,遗稿属余谋梓之。而郡伯石梁岳先生乃刻之东昌,顾其书与教言文集各自行已。余谋之郡伯,请合刻,且恳请蓼水朱先生、蓬玄张先生删定成篇。”因此序中有“其书与教言文集各自行已”[3],毕佐周之文并非说教言乃赵维新所为,而是说维新的集子与其师的教言已经各自版行,后人却误读之。

《感述续录》卷四有《素衷先生行略》,其文有:“先生甫二十岁,闻宏山先生讲良知之学……往复参证,因大悟性命之宗,曰:‘乃几罔此生矣。’因次问答语为宏山教言,日讽诵之并示学者。今教言行于世,先生学有原本,点点滴滴俱归一处。其论心曰……虽啜粥饭水倂日一食……先生至性纯孝,执亲之丧五味不入口。邻人闻其号哭无不流涕,久之,柴毁骨立,杖而后能起。三年不入寝室……公举于官,先生不悦,曰:‘以亲之苦为己之善,有人心者亮不尔也。’力辞之……先生失偶五十年,义不复再娶……尝筑垣得藏金一箧,工人陈一清持去,公不顾,嘱之曰:‘幸勿外泄,泄则人妒汝矣。’人以为管幼安之流云”[3]将《弘山教言》的编次整理工作明确归属于赵维新的文献应当以此为最早。《明史》编撰者不察,全部采择删减此传略而成维新传;《四库总目》又因循《明史》说法,《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六云:“张后觉《宏山集》四卷……其第一卷教言,第二卷语录。皆门人赵维新所编……”[5]与总目错误完全一致,由于《四库》《明史》等书其权威性高,故误导后世学者不浅。比如邹建锋《赵素衷哲学思想引论》一文有关赵维新的注释即全部出自《明史》。

全国各地方图书馆及私人所藏地方典籍一定不在少数,其中可资用来考索、纠正正史及四库全书总目之误的一定尚有许多,《茌邑三先生合刻》仅仅是一个小小例证耳。

[1]张廷玉等.明史[O].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O].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张后觉,孟秋,赵维新.茌邑三先生合刻[O].康熙丙午年重刻本(刻本).

[4]邹建锋.赵素衷哲学思想引论[J]船山学刊,2009,(2).

[5]《钦定续文献通考》[O].文渊阁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明史万历语录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语录
语录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万斯同在《明史》纂修中的贡献——天一阁藏万斯同稿本《明史稿》整理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