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芪临床运用体会

2014-03-09 00:08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升阳元气补气

董 明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中药黄芪临床运用体会

董 明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黄芪属于豆科类草本植物,是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基于此,对黄芪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作一阐述。

黄芪;临床运用;体会

黄芪主要有以下五个功效:补诸其虚不足;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现对黄芪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作如下阐述。

1 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

1.1 益气升阳除热

益气升阳除热是以固本培元、甘温祛除内热为机理,由李东垣基于传统的以外感治发热所创。《内外伤辨感论》中描述表征类似于外感风寒但机理有所不同。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外感风寒导致气血过旺,应该平之;而内伤脾胃则导致气血不足,应该补之。若误将外感风寒施以补法治疗,则会适得其反,应当以甘温之药适度祛除。另有“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之耳”。内伤脾胃,导致气血不足、阴火内生发热,应该行升阳疗法,阴阳平衡,阴火抑制则发热自退。

患者李某,男,35岁,2013年5月24日就诊,临床表现为高烧39℃以上持续不退,在诊所采用西药进行退烧治疗一星期未好转,后转入某医院住院治疗,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均正常,血培未检出细菌,期间换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转入我处治疗时观察患者高热、乏力无神、舌苔发白、脉数大而中虚,综合诊断为内伤脾胃引起的发热,遂以补气升阳疗法。补中益气汤加黄芥、地骨皮、青篙三味中药煎服,用药3剂后开始退烧,6剂后体温正常,加服3剂巩固疗效[1]。

1.2 益气固表止汗

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表述:“阴者藏精而起承也;阳者卫外而固也。”阳气损伤,会造成机体失防,进一步导致阴气外泄,患者常表现为出虚汗并畏寒。应用药玉屏风散治疗,可达到缓解血气不足、体表虚汗的目的,对体弱易感冒的患者效果尤其明显。此外,他还在著作中提到了黄芪补气方面的功效,认为机体遭受侵害后,气血必定会虚弱,重要的不在于补气,而在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不怕邪气不去,而怕邪气复发,而黄芪具有独特的“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能有效地治疗虚汗、祛除风热之疾,是一味效果奇佳的补气之药[2]。

患者李某,女,48岁,2013年1月24日前来就诊,患病3年,常出虚汗,尤其是近几个月来更加严重,稍微进行活动便出汗不止,辨证诊断后发现舌质鲜红、舌苔发白、脉虚弱、浑身乏力无神。诊断结果为血气不固、阴气外泄导致阴阳失调。治疗时以固本培元、聚集阴气、防止发汗为目的。以黄芪、白术、红枣、防风、浮小麦、龙骨、麻黄根等药煎服,服用6剂后患者病症开始缓解,出汗量减少,精神有所好转,再服6剂,患者病症明显好转,不再出虚汗,后期再给予玉屏风散辅助治疗,1个月后患者出汗恢复正常。

1.3 益气化痕疗瘫、通痹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黄芪在补气方面效果显著,气足血则畅通。《医林改错》中对中风发病所引致的半身不遂和瘫痪等症状,认为是无气导致血气不畅所引起。另有类似观点认为,元气贮藏于人体的气营之内,并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3]。人体所进行的走卧各类活动,全在于元气的支撑,如果元气足,则人的活动充满力气;如果元气亏,则导致活动无力;如果元气绝,那么人也就死亡了。如果机体某部位的元气不足,导致经络平衡失调,血气就会向一方聚集,另一边就会因元气不足而半身无力,进一步导致半身不遂。治疗时应用黄芪针对补气和活血,双管齐下,以达标本兼治之功效,从而根治半身不遂的症状。胸痹表现不同,但大致可由多痰、血气不畅等引起,根本上则是气虚不旺,笔者在多年治疗经验中,摸索出一套用补阳还五汤活气化瘀以达痛痹之效的疗法,临床效果较佳。

赵某,男,51岁,于2013年2月25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身不遂偏瘫并且言语不清、身体虚弱,诊脉细涩无力、舌苔泛白。西医CT诊断为右侧基底区脑梗塞,中医诊断为气虚脉络阻滞之症。治疗方法:取黄芪、当归、桃仁、芍药、地龙、红枣、红花、远志、牛膝九味中药煎成汤药,再配合补阳还五汤让患者服用,治疗过程中辅以针灸治疗,20天后患者行动开始恢复,30天左右已能顺利活动,与常人无异。

1.4 益气生津止渴

中医认为泛渴主要是津液受损、虚火偏盛所致,并且在逐渐蔓延过程中,往往导致气阴两伤。《证治要诀·消渴》认为:“气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而无能为力矣。”脾胃气虚之后,消化吸收受到影响,使机体不能有效化解食物精华,吸收水份,导致机体乏力无神,稍微劳作便出现困顿,长期表现为机体消瘦。若进一步蔓延,脾胃机能受损,导致水份直接随尿液排出而无法被吸收,既伤阴津,又伤元气,病情会更加恶化。因此生津止渴的关键在于恢复元气。

患者吴某,女,32岁,诊断为口干舌燥、浑身乏力,稍微活动便劳累出汗不止,血糖测值9.5mmol/L,中医诊断为气阴两虚。治疗方法:以黄芪、麦冬、生地、龙骨、党参、葛根、山药、益母草等中药煎服,服用5剂后患者病情有所缓解,继续服用6剂后开始全面好转,血糖测值7.2mmol/L。为了巩固疗效,继续让患者服用10剂,已基本康复。治疗结束后叮嘱患者平时注重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忌甘辛之食。

1.5 益气升阳、疗陷症

黄芪有益气升阳之功效,对于长期腹泻、痢疾、肌无力、眩晕不止等气虚患者有奇特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食欲不振、浑身乏力无精神等症。《医学衷中参西录》根据《黄帝内经》提出“宗气既大气,充满胸中以司呼吸,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并认为如果人体气虚下陷,则会导致身体乏力,容易犯困[4],治疗应使用升陷汤,取黄芪、升麻、柴胡进行益气升阳。笔者在长期治疗实践中以此为基本药方,根据患者情况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 结语

为了进一步突出使黄芪的药效,还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黄芪有益气升阳之功效,有助机体贮水,又能止汗。因此凡属气滞湿阻之症,以及阴衰阳盛或溃烂后热毒尚盛之时,均不适合使用。②中医向来对用药剂量的问题非常谨慎,甚至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的说法,很多医者认为3g黄芪即有奇效,同时也有取黄芪120g治好的,主要在于医者灵活运用。笔者自身认为,3g黄芪即有四两拨千斤之特效。③临床上,补气升阳时可适当辅以针灸治疗。④黄芪在使用中应适当煎煮,这样就可以使药力充分溶解煎出,有利于发挥疗效。

综上所述,黄芪的临床功效显著,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实用性强,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赵艳.葛根素与黄芪联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25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2):336.

[2] 林秀珍.黄芪精口服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30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1,21(1):571.

[3] 张丽萍,张向力,王昌琼.黄芪治疗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1,18(2):152.

[4] 国立森,卢典阳,陈相真.黄芪注射液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69例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1,19(2):155.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4-11

董明(1984-),女,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师,研究方向为医院药学。

R282.7

A

1673-2197(2014)15-0085-01

猜你喜欢
升阳元气补气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疏风升阳治失眠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