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江,杨长勇
(1.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北京 100125;2.湖北省恩施州农业局,湖北恩施 445000)
武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三次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是研究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1],但各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全国范围、省域或县域,很少以市州为样本研究跨区域产业结构。湖北省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西南山区典型性。该研究选取恩施州为例,利用1992~2012年恩施州统计年鉴和统计资料手册提供的数据,采用结构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结合典型案例调查,全面分析了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状与特点,结合国内外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逐一剖析了当前恩施州三次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武陵山区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三次产业发展在恩施州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恩施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新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三次产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素质逐步提高,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
“十一五”以来,恩施州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8%、21.0%、16.4%。2011年分别实现增加值118.3亿元、133.2亿元、166.8亿元。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23.5:37.1,调整为2011年的28.3:31.8:39.9,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相对于我国三次产业比重更替历程而言,2011年,恩施州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与全国1978年 (28%,国家统计局)、1961年 (31.8%,国家统计局)、2000年 (39%,国家统计局)相当,表明近年来恩施州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当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2000~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见图1。
图1 恩施州2000~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数据来源:历年《恩施州统计年鉴》
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是有机整体。研究表明,全国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值差异明显[3]。恩施州三次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迥异。
1.2.1 第一产业增速和贡献率稳定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蒋和平等评价方法测算[4],恩施州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总体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初始阶段。1992~2011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变化不大。期间,第一产业增速在4%~6%之间的年份达到11年,占55%,4%以下和6%以上的年份分别为4年和5年;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较低状态 (20个年份中,15个年份在三次产业中拉动率最低),拉动率在1%~3%之间的年份达到14个,占70%;1%以下和3%以上的年份分别有2个和4个。
1.2.2 第二产业增速快、贡献大
根据钱纳里、霍夫曼、库兹涅茨等学者提出的关于工业化阶段判断标准分析,恩施州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1992~2011年,增速总体保持较快,波动较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大。期间,第二产业增速在10%以上的年份13个,占65%;8%~10%之间的年份5个,8%以下的年份2个;增速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992年的27.8%和2007年的-0.1%。在拉动率方面,第二产业表现抢眼,在三次产业中增长拉动率最大的年份达到11个,占55%。
1.2.3 第三产业增速加快、贡献率增大
自1992年以来,恩施州第三产业一直保持加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到第二产业水平。1992~2011年,第三产业增速在10%以上的年份高达13个,占65%,且没有负增长状况。同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仅有5个年份在三次产业中拉动率最低。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5]的推动下,恩施州旅游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龙头产业。
在市场经济下,恩施州三次产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产业融合度越来越高,集中体现为三对双向互动的关系。
1.3.1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双向支持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长期紧密衔接。除传统意义上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剩余劳动力、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装备和理念的联系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恩施还有特殊的链接机制。工业结构中,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占主体地位。同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对特色农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如在恩施州鹤峰县源峰有限公司建设了先进的茶叶生产线,重点开展速溶茶等茶叶精深加工,可消化6 667hm2茶园的产量,大大提高茶叶附加值和农民收入,这与当地发展茶叶种植形成了良性互动。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恩施州主要位于国家级生态型限制开发区,进一步发展新型工业离不开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
表1 1992~2011年恩施州三次产业增速和拉动情况 (%)
1.3.2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双向支持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不断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加入到第三产业的队伍中[6]。据恩施州鹤峰县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3.4万人,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7]。同时,特色农业也助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青山绿水为背景、采茶摘果为活动内容,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等产业,延伸了第一产业链条,开拓了特色农产品市场。
1.3.3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双向支持
随着恩施州工业化步伐加快,吸引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并逐步向城镇集中,由此带动为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相关产业发展,如批发、零售、理发、餐饮、住宿等传统产业,邮电、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研发、设计、咨询和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同时,金融、保险、电信、咨询、物流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离不开人口、社会、经济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搭配。当前,影响恩施州为代表的武陵山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
区位因素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影响[8]。恩施处在江汉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和长江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9]。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偏远闭塞的山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三次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新挑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有效聚合各类要素,加快特色产业发展,避免陷入“地理高地、经济洼地”更加紧迫。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何在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亟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大现实课题[10]。武陵山区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立体气候明显,地形复杂多样,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正在打破;受地形破碎影响,平地少、坡土多、分布散,给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带来诸多困难。同时,土壤酸化明显,恩施州土肥站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样品的化验结果显示,耕地土壤pH小于5.5的酸化面积占50.13%。地质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在三次产业发展中,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任务更加繁重。
我国三次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动态因果关系[11]。恩施州三次产业发展速度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推进跨越式发展任务艰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坚持工业化理念推进传统农业换代升级,依托特色农业发展资源型新型工业,突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增粗产业链,更加重要。
市场主体是三次产业发展较为活跃的因素。数据表明,恩施州三次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数量的增长,而单个主体偏弱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在整个武陵山区,恩施州龙头企业数量少、块头小、实力弱,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小龙头带不动大基地,小企业带不动大产业的格局仍未从根本上突破。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培育大主体,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山地环境具有脆弱性特点[12]。从武陵山区特殊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入手,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三次产业互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统筹编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发展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产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重点提升特色农业、做大做强资源型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群发展、资源集约、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设立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配套生产服务设施、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建立科技研发机构等。对获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给予奖励。建设上市融资平台,促进大、中型企业规模扩张,微、小型企业形成集群金融机构,创新和扩大担保品种和范围,调整信贷结构,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鼓励经济主体创办各类行业研发机构。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设立专项资金,紧贴主导产业推进技术改造、结构转型、创新升级。建立健全人才支撑机制,拓宽引才育才渠道,创新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引导中介机构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咨询、策划、培训、融资、法律等方面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和各部门的联动推进工作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围绕关键人才引进和培养、关键技术推广与突破、工艺装备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创造性落实政策,推动建立有利于推进特色产业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列入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的企业、园区、项目的扶持力度,优先帮助争取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支持。鼓励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
坚持以点带面,分别在三次产业中选择基础实、前景好、机制活的区域开展试点,打造样板,示范带动产业协调发展。在坚持规划引导和遵循各项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投资渠道的资金,集中用于试点建设。强化目标考核,实行重奖重罚。大力开展试点示范的信息交流和宣传发动,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试点的良好氛围,为推进三次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武陵山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区域,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三次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人口、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有效搭配。在加快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立足三次产业发展实际,分析三次产业产业相互关联机理尤为重要。同时,发挥区位优势成为新时期武陵山区面临的重要课题,保护和利用环境资源更加重要,产业升级换代更加紧迫,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成为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加快武陵山区发展,需要从山区特殊优势和发展基础入手,统筹编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做好顶层设计中明确壮大市场主体、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创新机制,通过试点示范,辐射带动山区经济整体快速健康发展。
[1]李源,贾士义,路紫.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区域差异及特征解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22(6):94
[2]杨天然.恩施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
[3]黄烈亚,翟印礼,梁霁.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林业经济增长及其空间差异.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2(6):29
[4]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农业现代化,2006,27(2):88
[5]湖北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湖北日报,2009-03-25
[6]马远,龚新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开发研究,2010,(5):89
[7]陈勇,唐燕.鹤峰3.4万农民县外就业.恩施日报,2013-02-19
[8]陈耀,陈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2012,(2):37
[9]国发[2010]46号文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
[10]周权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条件与动力机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50~52
[11]凌志雄,潘妹.三次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11,(11):15~17
[12]姚予龙,谷树忠.西部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