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2014-03-08 08:06许崧
世界建筑导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村民农村

(文/图)许崧

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仅要改造建筑和公共设施,而应该是一次能触发农村生活和生产形态两个层面都发生改变的尝试。

经过总结,我们提炼出城乡的三项主要差异,分别是基础建设不平等、文化生活不平等和经济地位不平等。以前类似这样的用词用语已经听过不少,烂熟到已经不能分辨这些语句的真实含义,只当作不痛不痒的套话来听;等到真的自己总结出来,才发觉这原来就是最准确的用词、最贴近现实的总结,这就是农村问题的症结所在。

正是这三个不平等,致使乡村的生活条件、经济现状都落到了社会末尾,其恶果是农民失去自信并接受自己二等公民的地位,或者自卑式顺从,或者自卑式蛮横,都不是一个正常社会公民应有的姿态。

我们想做的,就是想让经济流动,让文化流动,把乡村变回一个“正常”的社会,让人变回正常应有的状态。

以此为目标,我们针对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应的改造方案。

基础建设改造

所谓现代化的进程,是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但同时也是越来越摆脱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越来越依赖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每个新城区的建设,都是基础工程现行,这已经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生活品质的基本要求。这才是为什么要纳税的原因。

南涧山村的现状是,村村通公路通电基本实现,生活用水多靠附近接引山泉水。除此之外,乏善可陈。村里的道路被两边的民房挤占,因而道路狭窄;给排水系统基本没有,雨水就沿着道路冲刷,冲出来的沟壑又给踩成路;垃圾就在田边地头,不知多久清理一次,也不知是否真会有人清理。我们所在的白石岩还算是个相对干净的村庄,但走在村里的小道上也是尘土飞扬或者两脚泥泞,看你去的时候是什么天气。

这就是农村现状。这就是我们要改变的农村现状。

为此,我们在“美丽乡村”改造中提出了建设共同沟的想法,并得到了热烈的支持。

共同沟又称共同管线或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等,指的是一种容纳城市中的各类公用类管线的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城市地下隧道结构。简言之,共同沟就是地下一个将原本各自单独埋设的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中在一起的隧道,以方便对这些管线实施统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目前在国内只有个位数的城市拥有个位数的共同沟,在乡村则闻所未闻。我们专门为白石岩村设计了一条大体上为“工”字形的共同沟,规模也因应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整,测算下来建设费用并没有增加太多,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而共同沟的好处,首先是给村落建成了一个管网系统。村民以前盖新房都要花费数千至上万元挖一个化粪池,每隔几年再请人掏空一次;现在则可以直接接入管网。这一变化的结果还有待观察,但至少可以让村民省下这笔不算小的开支。另外,整个排水系统经过改造接入管网以后,污水横流的情况可以极大改善——化粪池其实只能囤积固体,液体以污水形式依然是就近排出的。这是为什么有不少人觉得农村环境气味不好闻的一个原因。

一个老也弄不干净的地方最后把再爱干净的人也逼得只能改造自己,而现在有个良好的基础可以重新开始了。

集中管线的好处是,原来一家一户的排污现在能够集中处理了。由此,在管线末端的处理池附近可以辟出一片完全用农家肥浇灌的田地,可以作为村里纯有机作物的种植区,也为村民增加了一点收入。

而且这也提供一种可能性,让原本分散居住的村民愿意集中到共同沟旁边盖房居住,方便服务和管理。

另外,云南是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风灾、暴雨、冰雹、泥石流等都会对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共同沟的一大优势就是抗灾能力强,并且维修维护方便。过去我们只算建设投入而不算后期维护保养成本。如果把后者一并算进来,共同沟的建设费用就不算贵了,前期投入的一切都能在后续的维护保养中省回来。

最后,因为有了共同沟,整个村庄可以净空。本来挺漂亮的一个村庄,结果被横七竖八胡乱牵扯的线路弄得景观支离破碎。现在,又可以变回头顶只有屋舍轮廓和白云蓝天了。

剩下,就看用的是二百元的洁具还是两千元的洁具了。

这当然不是全部。我们的村落基础建设改造方案中,包括了低价却美观的夜间照明,包括造型颇有设计感的公厕,而整体外观改造方案则参考的是京都郊外的一个村子。

文化生活改造

不是有个剧院就会有人去听戏的。不是办个电视台就有人愿意看你的节目的。不是盖个村民活动中心就真的会有村民去“活动”的。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办一个真有村民愿意去活动的活动中心,如何避免房子造起来却一天天锁着门。

村里当然不会有电影院和剧场,除了碧山社区连像样的书店也不会有。不过,现在的乡村跟城市有一件事情是没差别的——我们大家都有网络。

可惜的是,农村普遍的情况是,就算有网络,利用率也是极低的。也就是说,很多主流的娱乐项目和手段,在乡村很少人用。原因说穿了很简单,大多数村民对于如何使用互联网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几乎一无所知,能把电脑当成电视看就算高手了。

那么,这就不是条件不具备,而是使用习惯未养成的问题了。这就好办了。

在“美丽乡村”的标准做法中,有一块是村里的公共活动场所,一般是做一排房子,给村支部办公和图书室用。我们想做的比这个规模要大。我们设想的是把村民的公共活动需要都在同一个空间解决,并且让它实实在在地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这“作用”当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教育,是教大家怎么娱乐,怎么参与到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去。是的,娱乐也是要教育的。

我们在村里同样设计了一个公共空间,取名为“村民之家”。“村民之家”的使用功能非常多种,可以办桌聚餐,可以开会看演出,村支部的政务公开也在这里,村里的小卖部也放在这里,从设计上就是为了吸引村民有事没事来这里坐坐。

以前的中国乡村有很多“祠堂”,城里有不少“会馆”,都是民间自办却非常有凝聚力的地方。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祠堂也好会馆也好,一般都是有威望的本地乡绅在打理,做一些本地公益和本地救济之类的事情,也帮助调解一些邻里纠纷,其服务功能很接近于居委会。村民之家希望能恢复这样的凝聚力,除了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保留地方公益和救济的功能,更希望用“有趣的学习场所”和“村里的文化经济中心”两重特色来吸引人。

学习什么?学习如何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品质更高。这才是不会被人拒绝的教育。

既然互联网上无所不有,自然也就包括了村民们喜欢的娱乐内容。帮助他们找到这些内容,教会他们使用这些内容,岂不是也能让村庄里的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况且,乡村这种以熟人社会以单一方言为核心的生活区,比城市更容易激发和引导出区域性的兴趣热点。城里人看《来自星星的你》不过是在网上七嘴八舌,白石岩的村民可以在村民之家插科打诨。村民之家可以是大家的实体论坛。

假设一下,如果一个村民不断从村民之家得到新资讯、新的娱乐节目和手段,回家以后他在自己的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操练,果然发现娱乐方式更丰富了。不用多久他大概就会对村民之家产生依赖了吧?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村民,会不会也想攒点钱添一个了?

再接下去,有没有可能村里就自己能编一个微信群了?

而一旦整体氛围形成,一旦主流意识形成,可不可以认为这个村子的文化生活已经发生了质的提升?

一个活动场所,配合一点在城里人看来毫无难度的小事,确实就可以催生这样的变化。

经济环境改造

美丽乡村的改造,对我们而言远远不止是建筑形态和公共设施建设这么简单,它应该能影响到生活形态的改变。

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们就清楚认识到一个问题——仅有建筑不够,还要有一整套的使用方案。使用方案也好办,无非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后形成一个文本。但执行的人呢?谁来把这一切运作起来呢?答案是——钱!

一村一品的落户,是为村子增加财源的主要手段。从运作方式上,“一村一品”项目组是个平台组织,我们帮助外来志愿者和各村庄的村委会建立合作,而项目落户的前提条件,就是每年在分配比例中能达成村委会年收入十万的要求。这笔每月不过八千左右的收入,已经足以维护一个村落的上述开支。除此之外,一村一品项目的原料优先本地采购、劳动力优先本地聘请两项,就已经实现了村民的增收;公平的分配体制又保障了投入技术和创意的外来志愿者与村集体都得到自己的一份报酬。这是用外来的钱盘活本村的经济。

以上是收入部分。但还不够。

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一个正常的经济体,不仅要有收入还要有消费。贫困地区一直以来有各种帮扶,使得某些人产生了依赖和某种幻觉,觉得我穷所以你给我东西给我钱是应该的。这种心态只能让他们的处境越来越糟糕。

因而,我们除了要在村里创造收入,还有一部分是要创造消费。这一点同样意义重大。消费的自主性,消费的选择权,可以激发提高收入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一旦形成,劳动者就容易对自己的工作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往大处说,这是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的开始。这跟以前种自己的地不同,这跟为集体出工不同。这是周转速度快得多的钱。刺激消费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村里(主要是在村民之家)开办的收费服务项目,比如除了周末的电影公益场其余都是收费场次。我们的意图是在农村引入第三产业,这有利于民众建立用金钱交换社会服务的观念,也慢慢培养提供社会服务换取收入的氛围。

简单点说,我们是寄希望于用共同沟来提升村民的硬件环境,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用“一村一品”来提高大家的收入,以整体上缩小乡村跟城市在各方面的差距。

而做到这些,需要投入的资金在原有“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基础上并未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把“一村一品”、“乡村假日”和“网购屋”等几个项目开展运营起来。好在这几个部分的运营和组织都不算难度很大,其中最复杂的可能要算涉及产品研发、品牌创造、形象设计、生产、销售、推广多个环节的“一村一品”,而恰恰是这一部分,我们已经用“有茗箐”这样一款产品证明了此路能走通。

中国的农村问题盘根错节且由来已久,我们提出的这个农村建设新思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比如说,针对相对富裕地区的农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这个方案就几乎完全不适用。农村跟农村也不同,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们相信,在贫困地区的农村,这样的改造确实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改变农村的面貌,改变农民的状态,改变城里人对乡村的固有看法,令农民成为正常社会的一分子。

那么,我们就从山区里的村子开始,从人口少一点、收入少一点的村子开始。

那么,我们就从白石岩开始。

猜你喜欢
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