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温病学》课堂教学效果

2014-03-08 23:26吴智兵曾征伦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温病医学教育能力

刘 叶,吴智兵,曾征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温病学》课堂教学效果

刘 叶,吴智兵,曾征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形式,对中医学教育也提出新的要求。以经典课程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中医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中医学教育的关注点。《温病学》是中医经典课程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者以ADDIE模型为依据,从教学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到评价几个方面加强了《温病学》课堂教学设计,转变了教学思路,使课堂由“学生依赖”到“学生主导”的关键。

教学设计;温病学;课堂教学;ADDIE模型

1 “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式,对医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2011年12月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标志着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的到来。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以教促医,着力提升医学教育职业素质、临床实践能力为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包括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新医学教育改革要求人们转变课堂教育思路、更新教育观念、顺应医学整合趋势、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在知识层面,除专业知识外,必须要具有人文社会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修养层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能力层面,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中医学生的培养中,培养具有真正的中医辨证思维的中医人是核心。因此,以经典课程为牵引,加强能力培养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中医界关注点[1]。目前,在我国中医学院校中,大班课堂教学仍然是最基本和主流的教学方式。

2 《温病学》课程特点及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温病学》的课堂教学为例,传统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重点更多地倾向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培育,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较薄弱。学生们来到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所学内容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思考;没有研读中医经典书籍的习惯。以上是造成课程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随着课程整合、网络、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等,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教师传统的角色受到很大冲击。学生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排斥从教材章节出发的学习;关注问题的核心,喜欢互动、团队合作,不喜欢听长篇大论;热衷多媒体、网络的应用。

在这种状态下,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定位,把教师从课堂教学的“解说者”转变为课堂沟通的“组织者”。树立成人教育的理念,相信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选择,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使得这种学习能力具有持续的能动性,同时学习的行动上又具有相当的深度和探索性。把学生从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上课下积极主动的探索者。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深度能动性学习中医的潜能呢?笔者认为转变教学思路,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

3 转变教学思路,加强《温病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建立在对人们究竟如何学习的深刻理解之上。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80年代加涅(R.M.Gagne)等人的认知主义及信息加工学理论,90年代以来,以情境教学、建构主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阐述了人们是如何学习的。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多种学习理论的融合。在众多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最著名的是ADDIE模型[2],即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到评价(Evaluation)的整个过程,代表了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是针对学习的系统化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在哪”、“要去哪”、“怎么去”、“了知是否已到达”这四个重要问题。只有掌握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实施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三个层面:第一,本科课程,4-5年的学习计划;第二,教学科目,1个学期内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第三,课堂,1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规划。《温病学》一般于中医学本科第三年开设,属于临床基础课程,是学习和掌握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和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并称为中医基础-临床的桥梁课程。特别是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试点班如中医经典方向班、中医实验班中,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如何保证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4 应用ADDIE模型,实现《温病学》由“教案”向“教学设计”的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顺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形势,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结合《温病学》课程的特点,以ADDIE模型为依据,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从教材看,《温病学》与其他中医经典课程不同之处在于:所教授内容综合各家相关论述,形成固定的教材模式;而涉及的病证类型及方药多,很多具有典型的气候地域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当避免依照“教案”及大纲要求,对知识要点“照本宣科”、“口授相传”,而应该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临证思考为主,实现温病学课堂由“学生依赖”向“学生主导”的转化。

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目的;初步评估学生对已有中西医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即了解“我们在哪里”。结合5年课程计划及年度科目计划,制定包括能力、价值观等在内的《温病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初步设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根据已制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每堂课具体的教学方法、授课模式、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针对《温病学》课程不同的章节,分别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主,如问题式、探究式、情境式、互动式、合作式等。比如总论部分,主要内容为温病概论、病因发病、诊法、治疗原则等。这些教材内容有些与之前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有密切联系,可应用提问、比较等方式激发大家“温故知新”,明确温病学中所论的病因、诊法、治法与基础课中相比有何特色?总论为其后各论(各种类型温病)的详述奠定了基础。因此,课程中前半部分以掌握和识记为目的,各论部分的教学则更突出应用和思考。可以应用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结合温病的特点进行探究式研究实践等方法。在设计时,针对下篇经典原著选读部分,则可提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条文先渗透到总论、各论当中。这样,一方面激发大家对经典条文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后期进入经典选读时可前后相比较,拓展阅读范围,结合条文细化辨证,以常知变,举一反三。在设计过程中,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开发: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安排,对每个教学活动所用到的教学方法、辅助手段等进行周密的安排。如图片、医家趣闻、临床案例视频、病案、小组讨论议题、医学界相关新闻报道、推荐的网站、最新科研成果、参考书目、学习手册等。最后形成书面的“教学计划”。

实施:组织实施课程下的各项教学活动。如课堂讲授、病案分析、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形成报告、自学等。

评价:通过对每堂教学实施过程的监测,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授课教师两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修正,从而进一步改进后续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交流明确学生从本次课堂教学中学到了什么,是否真正提高的辨证论治的能力。

[1]杨 学,李 霞,潘静娟,等. 以经典课程为牵引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医教育,2014,33(1):15.

[2]Branch,R.Instructional design:The ADDIE approach[M]. New York:Springer,2009.

(责任编辑:陈新东)

2014-06-22

刘 叶(1979-),女(汉族),新疆库尔勒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热病、岭南温病临床及教学研究。

G642.0

:A

:1006-2769(2014)06-1226-03

猜你喜欢
温病医学教育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