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物种灭绝思路与对策

2014-03-08 11:04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侯新华
云南林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种群物种

□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侯新华

云南地处东亚植物区系、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和古热带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最敏感的热点地区之一,生物种类及特有类群数量均居全国之首,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誉。然而,受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生物多样性呈现出特有种多、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少、生境破碎化等特点。根据全国第一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标准评价,云南省重点调查的132种野生植物中,易危种有5种,占3.8%;极危种有82种,占62.2%;濒危种有45种,占34.1%;分布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物种竟达51.7%,并多呈岛屿状孤立分布和间断分布。重点调查的112种鸟类中,可能绝迹的有13种,占11.6%;种群呈下降趋势的有38种,占33.9%;基本稳定的有15种,占13.4%;呈增长态势的仅有16种,占14.3%;资料不详无法得出结论的有30种,占26.8%。如何让这些种群数量小、分布生境狭窄、人为干扰严重、濒临灭绝的物种在七彩云南繁衍生息, 实现“零物种灭绝”的目标,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实现零物种灭绝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应该着重从本文所列5个方面进行拓展和延伸。

转变体制机制

建立起保护与发展协调推进的机制。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石,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资源。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谁就拥有了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努力把生物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撑引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

健全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方,往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当地群众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巨大牺牲,必须通过健全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给予合理的补偿。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和野生动物伤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上,稳步开展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大资源开发项目、城市水源地保护等领域的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积极引入国际碳汇发展机制,探索建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补偿制度,拓宽生态效益补偿的筹资渠道,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意见,尽快明确各级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和运行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探索完善保护地社区共管机制,妥善处理保护区建设管理与周边社区发展矛盾,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完善保护体系

完善就地保护体系。多年的实践证明,就地保护是确保物种安全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是拯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应该进一步加大以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建设力度,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使全省保护地面积达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0%以上,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成效明显的保护地网络,为实现“零物种灭绝”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加大迁地保护力度。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动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以及植物园、树木园等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建设,确保在就地保护体系中无法覆盖的极小种群物种全部纳入迁地保护范围。

探索完善近地保护模式。近地保护是我省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特点首创的一种新的保护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认真总结推广近地保护的做法和经验,确保每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有条件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均建立2-3个近地保护基地,让所有极小种群物种得到就近保存,充分发挥近地保护基地收集、保存、展示、繁育功能。同时,要依托近地保护基地积极开展物种回归试验,创造条件让每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至少建设1个回归试验示范基地,努力通过物种回归扩大极小种群物种野外生存数量。

强化科技支撑

强化资源调查。认真组织实施好全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全面弄清576种重点野生动植物(动物426种,植物150种)的分布、数量、栖息状况、受威胁因素等情况,为今后开展拯救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强化科技创新。积极组织协调国家驻滇和省级科研机构,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极小种群物种濒危机理和人工繁育利用技术研究等关键领域。加快先进适用保护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不断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强化基础建设。以国家有关驻滇科研机构为依托,以省林科院、西南林业大学等省级科研院校为主体,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种质资源库、生物多样性国家实验室、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等基础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交流相结合,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才队伍。

健全法规制度

实施依法治林方略,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体制机制的转换,一些法律法规条文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急需修订完善;甚至部分物种保护无法可依,比如: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湿地保护法律,国家公园法制建设还处于空白状态等等,制约着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加快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立法,努力形成较为完备的、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法规体系,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加强宣传引导

全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始终把引导全民树立生态意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和灵魂,大力弘扬森林文化,着力打造人文林业,提升森林云南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出台我省推进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森林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风气;推动森林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展示基地;要结合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森林文化品牌,提升我省森林生态文化的影响力,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零物种灭绝”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种群物种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