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负责人
多维度塑造NGO公信力
刘毅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负责人
NGO的生存与发展绕不开公信力。自2001年成立以来,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hina Mangrove Conservation Network, 以 下 简 称CMCN)围绕红树林保育和恢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红树林保育领域也树立了一定的公信力。对于CMCN而言,公信力的树立取决于以下几方面。
任何机构的公信力都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NGO本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草根NGO在其中应找到自身的“生态位”,同时脚踏实地、持续不断地推动改变。CMCN在过去的13年里一直开展红树林的保育工作,定期总结和反思,看准新形势,针对新矛盾,解决新问题。
在笔者看来,环保NGO可分为三大类:专业型NGO、倡导型NGO和综合型NGO。无论哪种类型的NGO,都应有其明确的业务范围和关注对象。什么都想做,却没有一件事能做好,公信力又从何谈起?因此,CMCN目前的关注对象仅限于红树林,业务范围也仅是围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工作。
作为一个专业型NGO,CMCN将科学研究作为所有保育工作的起点和根本,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区发展,还是政策倡导、生态修复等,都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如,我们做政策倡导,在跟进每一个预警案例之前,都会分析案例中的科学问题、法律问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系统的基础科研工作,形成具体的科学调查报道,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替代性解决方案,从而科学推动政策倡导工作。专业性有助于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也有助于公信力的树立。
许多环境问题是区域性问题,单靠一个机构的努力很难获得全面改善。CMCN初成立时,中国几乎没有专注于红树林保育的民间机构,然而作为一个由关注本土环境问题成长起来的NGO,我们深知各地本土NGO成长的重要性,因为很多突发情况对于CMCN而言真是鞭长莫及。
因此,除实操项目外,CMCN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推动红树林保育领域的行业发展。我们持续开展了五期小额资助,从十分有限的经费里抠出资源支持萌芽期和成长期的草根NGO开展红树林保育工作;为合作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能力建设,并共享专家资源、宣教资源,同时提供技术支持;搭建了红树林保育的相关利益群体互动、交流和行动的平台。
公众的信任都是与期待并存的。若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中发生了重大事件,特别是近在咫尺的重大事件,原本被公众给予期待的机构视而不见,则公信力将无从谈起。
21世纪以来,红树林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就是港口、码头、道路、度假区、房地产等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大部分是毁灭性的。仅2013年一年,CMCN及各地预警机制的合作伙伴共发现50起预警事件,其中最高等级(红色)预警事件5起,都是市政工程建设对红树林的直接破坏。CMCN通过评估,2013年直接回应8起预警事件,其中4起为红色预警事件,及时有效地推动了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在培植本土力量、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CMCN自身的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构建了符合机构特点的一系列人事招聘、项目运营、机构管理和财务监督等机制,不仅规范了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团队的归属感和公众的参与度,而且也有助于公信力的树立。
总之,公信力是NGO无法回避的问题。NGO应该发挥第三部门的能量和优势,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并以此作为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工作卓有成效,公信力自然而然就树立起来了。